張春光
兒子讀幼兒園中班的那年,我發(fā)現他的數學能力比較差,而且多動。于是我?guī)メt(yī)院檢查,智力測試不太樂觀,還伴有兒童多動癥。我和妻子徹夜長談,定下了撫養(yǎng)孩子的基本態(tài)度: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愛心和努力,不強求讓他成為十分出色的人,只要他能做一個思想端正、樂觀向上、積極面對未來的人,我們就心滿意足了。
直到現在,我仍然認為我們當初定下的這個態(tài)度和目標是對的。人們常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撫養(yǎng)孩子,不要強求、不要執(zhí)念,不要讓小草去長成大樹,不要用遙不可及的標準去要求自己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要無條件地去愛孩子本來的樣子,讓他成為自己。這是幼兒期的兒子給我上的第一課,我覺得我也成長了。
兒子讀小學六年級時,因為與同學追逐嬉戲,不小心把教室的一扇玻璃窗撞破了,班主任要求家長到學校處理,惶恐的兒子把我請到學校。我沒有責罵孩子、也沒有用所謂的苦口婆心去教訓他,我告訴他: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破壞公物一定要賠償。他的眼神里流露出內疚,我們一起先把玻璃碎片清理干凈,一起量好尺寸,去玻璃店把玻璃買回來,小心翼翼地裝了上去。裝好以后一起去找班主任驗收。
這件事對他的影響很大,在以后的作文中,他多次以這件事為題材寫作文,描寫當初闖禍后的緊張和害怕,描寫爸爸竟然沒有責怪后他的吃驚和感激,描寫父子一起面對、一起承擔責任的感動場景??吹絻鹤舆@樣寫,我也很慶幸:其實當初我也有過批評他的沖動,可轉念一想,與其責罵批評,不如和他一起面對,一起處理,也許他還能從中學到如何承擔責任,也許還會給他自信和力量??此埔患降氖聟s意義深遠:孩子犯錯,是一個因勢利導、引其向善、助其勇敢擔責的好機會。天底下沒有不犯錯誤的孩子,相反地,所有的孩子都是在犯錯、試錯中成長的,責罵只會適得其反。你看,我又成長了。
鼓勵是良藥。我鼓勵兒子把零用錢存起來,并且給他辦了一張銀行卡。我告訴他:要帶著目標去存錢才不會盲目,比如要買一部手機或一雙鞋子等等。此后,我發(fā)現他都舍不得浪費零用錢,每當攢了 100 元時,他就騎著自行車去銀行存錢。一百又一百,一月又一月,一年后他真的達成了自己的兩個目標:一部手機,一雙鞋子。當這個行為成為一種習慣時,兒子對我和妻子說:克勤能創(chuàng)業(yè),節(jié)儉可興家!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我喜歡讀書寫詩,練字或寫詩時,我都要讓孩子看到感受到。如果時間對得上,外出采風我也一定帶上他,我們一起欣賞美好、描寫美好、記錄美好,把它們寫成詩篇。其實孩子天生是詩人,只要我們鼓勵他,帶動他,他就會描寫。
撫養(yǎng)、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職,我們不教育,走出家門,社會大家庭就會教育他。同時,孩子也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我們從這面鏡子中反思自己、發(fā)現自己、修正自己,從而遇見更好的自己。
(責編 ?宋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