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容 王靜 曹均學
摘 要:大數據開啟了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成為新發(fā)明和新服務的源泉。這一新的時代轉型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重大影響。通過挖掘、篩選、運用和重組數據信息有利于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諸多難題,比如教育資源不平衡、教育方式籠統(tǒng)化、教育內容過于抽象化等,同時大數據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也面臨諸多挑戰(zhàn),比如思維導向的差異、大數據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技術難題以及大數據平臺的構建難題。正確認識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以趨利避害,找出相應的解決之策,才能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關鍵詞:大數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機遇;挑戰(zhàn);對策
“大數據開啟了一次時代的重大轉型”,[1]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2013年提出,“大數據是下一個創(chuàng)新、競爭、生產力提高的前沿,”[2]大數據成為近三年研究者高度聚焦的熱點。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在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實施國家大數據戰(zhàn)略,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3]作為國家戰(zhàn)略的大數據必將迎來更多、更廣的關注與研究。大數據在改變社會和人們的思想與行為的同時,也深刻影響并改變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分析大數據時代給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zhàn)和機遇,并提出應對之策,便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
(一)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促進教育普惠化發(fā)展
“普”可以理解為更為平等的教育機會,“惠”可以理解為更低的教育成本。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配置存在著兩大不均衡問題。宏觀層面,高校對于家庭和社會資源開發(fā)利用不足;微觀層面,不同高校之間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之間的不平衡。通過大數據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改變這些情況。
首先從宏觀層面看,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將有利于開發(fā)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和社會資源。如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突破“點”、“線”的瓶頸,要求建立“大思政”格局。不僅要發(fā)揮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還需要調動各方面資源。就目前而言,這方面還有許多值得完善的空間。比如說,在社會資源的利用方面,一方面學校很少主動與企業(yè)或者相關社會媒體溝通合作,這導致難以集中力量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即使學校想要調動相關社會資源也缺乏相應的技術、人力、物力的支撐。在家庭資源利用方面,學校和家庭之間的聯(lián)系也不夠多, 甚至幾乎沒有聯(lián)系,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急需改進的一個重要方面。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可能改變這一現狀。利用大數據平臺,建立一個橫向上包括“學校——家庭——社會”的三位一體的大數據資源庫,縱向上包括了“初中—高中—大學—就業(yè)”的不斷更新的數據機制。這樣便能夠在低成本的情況下將社會、學校和家庭串聯(lián)成一個整體,統(tǒng)合各種資源,能夠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根本上減少資源的浪費。
從微觀層面看,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可能改變高校之間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不平衡情況。大數據時代亦是一個通過技術實現資源共享的時代。大數據時代下,不同高校之間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也能夠共享。首先,遠程教育、同步課堂等新的教學模式的應用和普及將會降低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不平衡。近幾年以來,網易云,MOOC等教學方式的興起,它可以將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優(yōu)質教學資源擴散到欠發(fā)達地區(qū),改變落后地區(qū)教學現狀。比如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等優(yōu)秀大學將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論精品課程通過共享平臺免費推向全國各地,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不同高校之間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其次,隨著手機和平板電腦的興起與普及,一方面使更多的學生能夠通過網絡獲得優(yōu)質資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打破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從而減少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浪費,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惠普化。
(二)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籠統(tǒng)化的難題,助推教育個性化發(fā)展
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說的觀點,“新的社會中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4]也就是說每一個個體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是社會整體發(fā)展的前提和條件。要實現個體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需要不斷發(fā)展的教育,特別是個性化教育。就目前來看,大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沒有做到或者說很難做到個性化教育,仍然延續(xù)了傳統(tǒng)的做法,以灌輸、說教為主,實行“一刀切”的教育方式,這就難以實現教育個性化。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將會改變這一情況。大數據主要存在于學生社交網絡、校園學生信息管理平臺、學校網絡在線教育平臺等處,通過跟蹤和挖掘學生的數據足跡,了解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暴露無遺,掌握每位學生的個性特點,助推教育個性化。具體來看,學生在社交網絡過程中通過手機或電腦來瀏覽新聞,了解世間百態(tài),以此來開闊視野;通過發(fā)微博、微信、QQ等現代社交軟件來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和觀點。此外,無論在校內或校外,他們都被無數的視頻監(jiān)控系統(tǒng)注視著??傊?,他們的言行舉止都會留下一定的數據。這些數據被智能設備、互聯(lián)網技術和云存儲等技術記錄下來,然后通過云計算將這些海量數據存儲于云端,通過這一系列流程,使得學生的思想、言行變成了數據編碼。通過挖掘、分析、篩選、重組這些數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學生的各種情況,比如政治心態(tài)、愛國情感、心理特征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的真實想法等等。一旦掌握了每位學生的真實情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有了堅實的科學基礎,這將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據此進行個性化的教學,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三)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抽象化的難題,促進教育具體化發(fā)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了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人生觀教育、人際交往教育、職業(yè)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誠信教育與大學生國際視野教育等[5]。這些內容一方面決定了教學過程中大學生所接受的知識本身比較抽象,另一方面教學評價也很困難。運用大數據技術一定程度上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對教學內容進行可視化處理,對教學結果進行量化評估。
首先,大數據能夠對教學內容進行具體化處理,特別是可視化處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主要體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上,而這些理論課所授理論大多都是理論思維的產物,具有很強的抽象性、理論性、政治性。比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門課程的抽象性、理論性最強,大多學生都理解不了,特別是理工科的學生。他們習慣于具體化的思維,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抽象性、理論性、政治性決定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枯燥性以及“不接地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更加地“親學生”。也就是要讓這門課程離大學生的生活更近,化抽象為具體。這就需要借助于大數據將抽象的教育內容以具體化的方式表現出來。也就是用圖片、動畫、數據、視頻、音頻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呈現教育內容,激發(fā)學生興趣,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與感染力。
其次,大數據能夠對教學結果進行量化評估。在小數據時代,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結果評估往往采取期末筆試的形式,也就是以一次考試來考察教學效果。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變的是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一個復雜的、抽象的、潛移默化的過程。因此,對教學結果的評價也應該是多元的、具體的和長效的。這就需要借助大數據技術即海量數據分析技術、大數據處理技術、數據可視化處理技術等來構建完善的評價體系。具體來說就是統(tǒng)合家庭、社會和學校的資源信息,使用大數據技術來挖掘、分析、篩選、重組這些數據,找到數據之間的相關關系,進而量化指標。最終建立以大學生的整體思想和行為狀況為因變量、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諸要素為自變量的評價體系。即通過專業(yè)的大數據技術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量化評估。
二、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
(一)大數據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維差異問題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也就是意味著一種“用數據說話”的大數據思維的到來。舍恩伯格指出大數據時代,人們思維的三個轉變:第一,人們在處理數據時逐漸傾向于全部數據,不再執(zhí)著于傳統(tǒng)的樣本數據;第二,由于是全樣本數據,全樣本數據中非結構化數據占據九成以上,因此人們不得不接受混雜的、無序的、錯誤的數據而放棄對精確性的追求;第三,在大數據的處理過程中,人們對因果關系的不再那么執(zhí)著,轉而更加地關注和強調相關關系??梢院唵蔚貙⑦@幾種情況歸納概括為總體思維、容錯思維和相關思維。
總體思維是指整體思維,也就是關注整體數據的思維而不再局限于樣本數據。在大數據時代,隨著各項技術的突破性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加快速地獲得與研究對象有關的所有數據,而不是一部分樣本數據。要知道樣本數據的產生源于技術的局限性,如今技術已經在不斷進步,人們可以獲得整體數據。相應地,思維方式也應該從樣本思維轉向總體思維。
容錯思維是指容許一定錯誤與混雜的思維。由于海量數據中占絕對地位的是非結構性數據,非結構性數據的特點是混雜和無序,這就決定了研究者不應該把追求精度作為研究的主要目標。相反,只有適當地容許錯誤與混雜才可以縱觀全局,避免一葉障目的情況。從而對事物的分析更加透徹,更具有洞察力。
相關思維是指不需要利用科學的手段來證明事物之間必然的因果聯(lián)系,出現這種跡象的時候,就按照一般的情況去做一個決策。傳統(tǒng)的因果思維是一定要依據原因來推測出結果,或者根據結果來找出原因。在大數據時代,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從看似毫無關系的兩個變量之間可能具有相關性,而這種相關性在小數據時代是很難發(fā)現的。
概念思維方式即邏輯思維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被普遍運用。這種思維方式首先表現為一種抽象性,往往把人或者事物抽象為某種“知識”,然后通過“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找出其中本質、精華的知識。這種對事物本質的探求與大數據思維中的整體思維和容錯思維是有所區(qū)別的或者說是相悖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邏輯思維非常注重對因果關系的探求,通過追根溯源來探尋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這與大數據思維中的相關思維是相悖的。這就使大數據時代所伴隨著的大數據思維與邏輯思維之間存在著矛盾與沖突,這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正確處理這兩者之間的關系。
(二)大數據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技術難題
當今社會日新月異,計算機信息技術、統(tǒng)計學、軟件設計等技術的在社會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跟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實現與大數據的融合,而實現這一發(fā)展關鍵在于解決技術性問題。掌握和運用技術的主體始終是人,要解決技術性的難題必須依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他們需要科學有效地掌握處理數據的各類技術,如計算機處理技術、數據收集技術、數據篩選技術、數據分析運用技術等。并將所學技術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去,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個性化、具體化、惠普化。
從現實情況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處理數據信息的意識和能力是非常弱的。主要表現為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重視數據信息,往往不喜歡運用數據來說明和論證問題;部分年齡較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沒有受到過系統(tǒng)專業(yè)的計算機技術培訓,跟不上計算機和網絡科技發(fā)展速度;甚至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上十分排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等新事物,拒絕收集、組合和利用數據來更好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大數據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平臺構建難題
在大數據的背景下,要實現我國高校教育體制改革創(chuàng)新必須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發(fā)展與大數據平臺構建結合起來。但是現階段大部分高校在數據化平臺建設方面仍比較薄弱。
其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數據平臺建設、管理和評價體系不完善。一是許多高校并不重視大數據這一新事物。據調查,目前僅有幾所大學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數據平臺,比如清華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二是部分高校僅僅把大數據平臺建設交由馬克思主義學院管理,而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資金、技術、人才都是有限的,所以缺乏與之相匹配的管理框架、人員建設、實踐途徑等。三是大數據平臺的評價體系并不完善。大數據是新興事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數據平臺更是新興事物。所以各方面都不成熟,其評價體系也很難完善。
其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數據操作和運用能力不足。大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年齡在40歲到60歲之間,盡管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授課能力比較強,但是在數據搜集和處理水平方面欠佳。再加上年齡限制,他們接受新興事物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其三,缺乏相關的新興人才機制。目前高校還沒有大數據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專業(yè),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數據平臺建設缺乏新興人才機制。
三、大數據時代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研究
(一)打破傳統(tǒng)思維局限,擁抱大數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常用的思維方式是邏輯抽象思維,其特點是“重本質而輕現象”、“重因果而輕相關”、“重樣本而輕總體”,這些特點都是受小數據時代局限而采取的“不得已”的辦法。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轉變思維,樹立“用數據說話”的大數據思維,即整體思維、容錯思維和相關思維。
當然,強調樹立大數據思維并不是對邏輯思維的拋棄。兩者沒有孰高孰低,需要結合不同的情況進行思維轉換。首先應該樹立整體思維,盡力獲取整體數據,追求數據的最大化。然后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從中挖掘和分析數據之間的相關關系,從而利用這些相關關系來引導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當然,在此過程中要具有容錯思維,不要過分追求精確與完美,要允許一定的錯誤和偏差。如果條件限制,難以得到更多的數據,則可以通過邏輯思維進行推理論證。
(二)關注個體,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綜合能力
實行個性化教育,需要充分了解每位大學生的心理特征、行為習慣、性格偏好等。這就需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數據挖掘、篩選、分析、運用能力,從而克服大數據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技術性難題。最終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鍛煉成為既具有專業(yè)素質又具有數據搜集、挖掘、分析、運用能力的綜合型人才。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進行相關專業(yè)知識(如統(tǒng)計學、網絡信息技術)的培訓,這主要針對的是中青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過培訓,能夠使他們學會數據挖掘,從大學生產生的數據足跡中發(fā)現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特征,這將有利于教師據此進行個性化的教學,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
其次,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與計算機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或軟件工程學院的交流合作。考慮到許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年齡比較大,對于學習大數據相關知識是比較吃力的,但是他們有具有本專業(yè)的扎實的理論基礎。這就需要加強與大數據相關的學院的交流合作,只有通過如此,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展開對大學生的數據挖掘與分析,從而利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從長期效果來看,通過與其他學院的合作,使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老師在長期實踐中,逐步提高自身對于數據挖掘和分析的能力。
最后,高校需要開設統(tǒng)計學、網絡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學交叉的新專業(yè),為高校更好地利用大數據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尤其開設大數據與思想政治教育相交叉的專業(yè),通過招收研究生或者博士,為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數據融合培養(yǎng)主要人才和關鍵力量。
(三)統(tǒng)籌資源,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數據平臺
統(tǒng)籌各類資源,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數據平臺,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個性化和惠普化。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數據庫資源。一是學習資源庫。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學生學習所需資源的基本來源,該庫主要由教學案例、教學設計、各地的試題和試卷、媒體素材、各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前沿的學術會議和專題、認知工具等資源組成。這需要教育部和各高校的共同努力。二是開放課程庫。即建設一批優(yōu)秀的視頻公開課、微課程、MOOC等。此類公開課需要由優(yōu)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來打造,使之簡短有富有吸引力。三是個體行為庫。該庫包括教師行為數據和學生行為數據。教師行為庫包含教師的備課情況、請假情況、參賽情況、研究課題情況等。學生行為庫包含課件下載情況、參賽情況、圖書館進出情況等。對于這些情況的分析可以為個性化學習和個性化教育提供數據支持。四是其他資源庫。就是將與學生相關的家庭和社會資源匯集到一個庫中。包括了一個公開庫和一個私密庫,公開課里存儲家長以及廣大市民對學校的建議,私密庫里存儲的則是學生的家庭信息。
其次,創(chuàng)新利用數據庫資源,設計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數據平臺。建立了完善的數據庫資源后,將這些資源存儲于云端并且設計平臺來利用這些數據資源。一是建立高校的思想政治資源網站,免費向公眾開放。目前許多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官網有免費課程,但存儲量相對不足,更新速度相對較慢。這就需要一個全國性的統(tǒng)籌性資源網站。對于優(yōu)秀資源的收集和更新非常有利。該網站包括了學習資源庫和開放課程庫。以便將優(yōu)秀資源呈現給廣大師生,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惠普化。
二是開發(fā)個性化服務系統(tǒng)。教師可以對學生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狀況進行分析,從而個性化教學。比如根據學生的“抬頭率”“出勤率”來分析他們對哪部分知識感興趣,然后進行針對性地備課。又比如教師可以追蹤到學生的資源觀看和下載情況,從而了解他們討厭和喜歡那些課程或內容。最值得借鑒的是美國加州馬鞍山學院開發(fā)的SHERPA系統(tǒng),能根據學生的喜好為他們推薦適合的教學方式和授課教師。
三是設計適用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APP,該APP包括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學校開設的公共思想政治課的課程名稱、上課的教師姓名、教師的上課特點、教師上課的重點內容等,讓學生在APP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教師來上課。第二部分是校外資源庫。包括了全國許多優(yōu)秀課程,可以免費向學生提供。第三部分是學生天地。即不同專業(yè)的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上課后的感受和自己感興趣的地方進行討論,各抒己見。第四部分是師生論壇。學生可以向老師提建議或者提問,教師進行解答,教學相長。四是設計適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APP。該APP由學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包括了學生的行為庫,即學生的資源下載和觀看情況都能夠被記錄和追蹤,呈現于APP中。還包括了家庭資源和其他社會資源等等。這些資源以學生為中心,與學生有關的情況都以結構圖的形式呈現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APP中,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個性化。比如目前電子科技大學所使用的藍墨云軟件,結合了當前的“互聯(lián)網+”模式,使得教學過程更加高效。
最后,加強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據平臺的監(jiān)督和管理。建立監(jiān)督機制,將數據平臺管理納入高校日常管理活動體系之中,及時有效地關注和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動態(tài)。同時也要加強技術管理,避免黑客入侵,破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數據平臺。
參考文獻:
[1] 邁爾·舍恩伯格維克托,庫克耶肯尼思.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9.
[2] 鄔賀銓.大數據時代的機遇與挑戰(zhàn)[J].求是,2013,(4).
[3]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N].人民日報,2015-11-04.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4.
[5] 劉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5.
作者簡介:劉正容(1993- ),女,四川宜賓人,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靜(1993- ),女,四川自貢人,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曹均學(1964- ),男,四川武勝人,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