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宇
一百多年前,普魯士需要成批量的生產工人,就是批量流水化生產,不斷復制,讓大家都擁有一樣的技能。更早以前,普通老百姓連流水線的教育都接受不到。只有貴族、具備宗教職務的人才能接受教育,那時每個人的受教育成本非常高。
一個是昂貴的個性化教育,一個是廉價的流水化教育。但是,我們可以推測,未來教育的目標一定是更普惠的個性化教育。許多人都是從中國的教育體系走出來的,都經歷過高考。
高考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一個標準無差別地決定了學生的部分命運。當然,這么大的一個國家以盡可能公平的方式來選拔人才,看起來好像是唯一的路徑。但我們需要思考的是,這么多學生只有一個標準、一個模式,這件事是合理的么?
我們現在的教育制度,還沒有去響應未來的變化,還沒有真正適應每個人的發(fā)展需要,而是反過來讓每個個體去適應它。中國的教育創(chuàng)新經歷了幾個階段,新東方、好未來都是其中的代表。但是,之前更多的做法只是把線下業(yè)務直接搬到線上,技術的進步并沒有真正改變舊有的教學模式和體系。
“高考指揮棒”這套系統(tǒng)短時間內不會被改變。但我認為這個市場里會有另外一個價值評估體系,讓孩子能夠找到自己,而不僅僅是用分數來決定自己。現在,全世界也都在探索更適應未來挑戰(zhàn)和變化的教育評估體系。
其中的一個標志事件是,2017年,由近百所美國頂尖私立高中組成的聯盟 Mastery Transcript Consortium (MTC) 發(fā)明了一種全新的學生評價體系。它不含分數,也不評級,而是會持續(xù)追蹤記錄、評估學生的 8 項能力。10 年之內,這種動態(tài)的電子檔案就或將終結 SAT、ACT 等“美國高考”,成為全美大學錄取新生的評價體系。
“MTC”是基于“形成性評估”(formative evaluation)的體系,相對于傳統(tǒng)的終結性評價,它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tài)度、策略等方面的發(fā)展做出的評價,是基于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持續(xù)觀察、記錄、反思而做出的發(fā)展性評價。要建立這樣一套“形成性評估”體系,就需要更先進的技術方案作為輔助獲得數據,或是在學習活動中更自然地獲得數據。我覺得,互聯網就為孩子和教育之間提供了很好的連接。而隨著技術的進步,AI、視頻直播等技術手段也能提升教育的效率。甚至,孩子未來在其他應用(例如游戲、社交、健康類)里的行為數據(隱私脫敏后的),都可能成為學習評估中的一部分。如果用“形成性評估”的角度去看教育領域的未來發(fā)展,每一個學科都會有非常多的新機會,且不限于素質教育。
教育和醫(yī)療行業(yè)都有公共產品的屬性,不是完全商業(yè)化的資產。當然,從商業(yè)上來講,這兩個行業(yè)都是抗周期的行業(yè)。經濟增速很快的時候,它們的增速可能沒有那么快,但是經濟放緩的時候,它們還可能維持漲勢。所以,對投資機構來講,教育行業(yè)會是我們始終關注的。
但是不是在線教育其實并不是關鍵,核心還是要有效率地解決教育行業(yè)存在的問題。把存在的問題解決,就具有商業(yè)價值,越有效率規(guī)模越大,商業(yè)價值也越大。
另外,教育和醫(yī)療也是人的兩項基本需求,一個治療人的精神,一個治療人的肉體。所以這其中,素質教育是我們更有興趣花時間去看的。本質上,素質教育之于應試教育背后,是“培育”“選拔”的不同教育理念。相較K12(學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縮寫)輔導,素質教育被技術賦能的空間更大。
在我的創(chuàng)投價值觀里,風險投資的工作不是預測未來,而是最先感知當下。現在,上海有的家長對幼升小的熱度,不亞于中考和高考。80后家長讀大學的比例要比70后高很多,因此他們對孩子的教育訴求也會有一些新的變化。
這給我最大的啟示是,針對80后新家長群體,教育里頭還有很多新品類的機會。除了音樂陪練、在線美術、少兒編程及數理思維等各種基礎教育,還有很多新的產品、新的形態(tài)、新的場景,值得我們去持續(xù)發(fā)現、關注。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