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紅
語文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基礎知識的基礎,所以語文教學在學生的成長中占據(jù)這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古詩教學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nèi)容,語文老師應該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滲透古詩教學,運用古詩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拓展學生的見識等等。而且古詩與當前的文學作品相比所表達的意思比較抽象,學生們難以在短時間內(nèi)了解其中的含義以及想要表達的情感,所以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語文古詩的教學效率,但是在此過程中卻能夠有效地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對客觀事物的感知力和洞察力,所以語文老師應該在此過中根據(jù)語文古詩教學的要求以及教育行業(yè)的發(fā)展趨勢來制定相應的古詩教學策略,從而有效地避免學習古詩的弊端,提升古詩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和教學效率。
古詩教學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知識,在日常的古詩教學過程中,如果語文老師不能適當?shù)匾龑W生,那么學生就難以體會到古詩中的情感、語言、意境等等,所以語文老師應該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古詩獨特的文化魅力。但是當前在運用古詩進行教學過程中,語文老師還是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就是首先要向?qū)W生們解釋題目和詞語的意思,然后在翻譯全文,講述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最后強制性的讓學生朗讀、背誦。而在古詩教學中運用這種比較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僅難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相關知識的積極性,反而會讓學生產(chǎn)生一定的厭學心理。因此,語文老師應該在實際的古詩教學中充分地調(diào)動自己的情感,然后嘗試著激發(fā)學生內(nèi)心的情感,從而增強學生學習古詩相關知識的積極性。
古詩作為中華民族文化中絢麗的精神財富,是全國民族的驕傲,所以古詩教學一直以來都深受語文老師和學生們的重視,雖然古詩作為一種只有區(qū)區(qū)數(shù)十字的文體,但是它的內(nèi)涵卻異常豐富。如何有效開展古詩的教和學卻難倒了不少教師和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我逐漸摸索出了“以讀促學,讀中悟情”的古詩教學方式,收獲了好的教學效果。古詩是中華民族古典文化的精髓,其融合凝聚在詩文中的智慧、風骨、意境,已形成了一種民族化的文明素養(yǎng)和精神底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注重的是讓學生“獲得情感體驗,感受優(yōu)美語言”,提倡讓學生“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根據(jù)這一指導思想,我在教學《飲湖上初晴后雨》時,采取了初讀、精讀、品讀的“三讀”形式,引領學生以讀促學,讀中悟情,收到了很好的古詩教學效果。
一、初讀古詩,感受畫面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背踝x古詩,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固然是重要的,理解古詩的意思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從整體上感受古詩的畫面卻有著獨特的審美意味,對學習和品析古詩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教學《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古詩時,在導入部分,針對這首古詩的特點,我先出示了一組蘇軾不同風格的詩,幫助學生對已經(jīng)學過的詩句進行歸類整理,然后從課題入手,順帶著引導學生理解課題的意思,了解全詩大致內(nèi)容。緊接著,我播放了一曲舒緩的音樂,伴隨著舒緩優(yōu)美的節(jié)奏,一幅幅西湖的圖片展現(xiàn)在學生們的面前。
這些圖片將詩中描寫西湖的一個個畫面串聯(lián)了起來,徐徐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通過音樂的渲染以及西湖美景圖片的激發(fā)聯(lián)想,將學生帶入情境中去,腦海中建立起了西湖美景的深刻畫面,為進一步學習和理解古詩做好了鋪墊。正是這個整體感知的畫面感,帶給學生對古詩理解的先入為主。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由畫面到內(nèi)容,入情入境,在不知不覺中探知到了詩歌的意蘊和真諦。
初讀古詩,音形義的學習讓我們與古詩能夠零距離地對話,畫面的感受卻能夠讓我們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基調(diào),叩開學習詩歌的大門。
二、精讀古詩,融入體驗
每一首古詩的創(chuàng)作都源于不同的寫作背景,而背景不同必然影響對古詩的理解與品析,給學生學習古詩帶來了不少的困難。那么,怎樣解決這樣的困難呢?精讀古詩,融入體驗,能夠帶給學生好的學習效果。
教學《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古詩時,當我在幫助學生建立畫面之后,緊跟著在教學設計中就告訴學生,借助查資料、對照圖、聯(lián)系上下文、展開聯(lián)想等方法理解關鍵詞語,全詩的意思就能懂了。在這樣的要求下,學生開始自學、交流、嘗試學習。學生匯報沒有按照詩句的順序,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對重要的內(nèi)容又做了合理的補充。當學生回答理解“欲把西湖比西子”的意思時,我指導學生補充西施的資料,讓學生明白西施是美的代名詞,是古代中國四大美女之首,為后面“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這個問題做了鋪墊。當學生在理解文本上出了問題的時候,我又有針對性地借助各類資料及時補充,給予學生必要的引導,讓他們進入詩歌情境中,深入感知。如在解釋“水光瀲滟晴方好”時,學生說“波光粼粼”,此時我及時出示圖片,引導學生什么是水光瀲滟,強化記憶,感知西湖的美。
就這樣,在教學前兩句詩時,我反復強調(diào)學生要帶著畫面,想象畫面,體驗畫面。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從一遍又一遍的誦讀中,將自己融入詩中所描繪的畫面中,晴天也好,雨天也奇,雪天也美,霧天也美,西湖之景時時皆美。
精讀古詩,要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詩歌的意境,將學生置身于古詩情境中感知詩歌的美,通過親身的體驗學習,感知和理解古詩及其背后的深刻文化內(nèi)涵,這未嘗不是品析古詩的一種好方式。
三、品讀古詩,領會意境
詩歌教學,如果單純地從分析語言角度去引導學生理解,難免打破詩歌的意境美,讓詩歌變得枯燥乏味。所以,品讀古詩,領會意境尤為重要。從意境入手,不僅能夠讓學生感受詩歌的語言美、節(jié)奏美,而且還能夠引導學生深入詩歌的內(nèi)在,感知語言文字背后的內(nèi)涵。
教學《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古詩時,先是給學生準備了蘇軾和西施的兩段資料介紹,幫助學生了解詩句的意思,然后又準備了蘇軾的一段文字,選擇性地羅列了蘇軾一生中的主要經(jīng)歷。通過資料的引領,一下子將學生拉近到詩歌中來。一段又一段的資料裹挾著詩歌的語言文字,學生受到了深深的感染,從文字外走進了文字中,從現(xiàn)實走進了蘇軾所處的年代,在詩歌意境中輾轉(zhuǎn)反側(cè),低頭吟哦。
品讀古詩,領會意境,給學生學習古詩提供一個堅實的支架,讓學生通過意境深入古詩的內(nèi)在,暢游于古詩之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意境是詩詞的靈魂,鑒賞詩詞的過程就是品味詩詞意境的過程,所以引導學生品味意境是鑒賞詩詞的關鍵。別林斯基說過:“在詩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動力量,創(chuàng)造過程只有通過想象才能完成?!辈贿^,詩歌創(chuàng)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賞者,只有欣賞者自己用豐富的想象,才能去感受和再現(xiàn)詩歌中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所以,使學生進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學生充分調(diào)動想像和聯(lián)想,將自己設想成作者本人,從作者當時的立場設身處地考慮感受,使詩中描寫的形象和景象——浮現(xiàn)于腦海中,再現(xiàn)逼真的情景,加上學生自己平日對生活的感性的體驗,那么此時學生眼前的畫面就不單是視覺的畫面,而且也融合了他的感情和情緒,他的腦海中就會增加許多詩詞中并未提到的物象。至此,學生才可以說進入了詩的意境。一旦進入意境,那么詩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詩詞所反映的社會現(xiàn)實則不言而喻,學生也就掌握了詩詞的精髓??梢?,詩歌教學中啟發(fā)、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是何等重要,這是捕捉詩歌意境的關鍵。
四、以情感作引領,架起通往文學圣殿的橋梁
人們常說:“雖然古詩言簡意賅,但是體現(xiàn)的意境卻非常悠遠,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而在這些讓人拍案叫絕的文字背后一定存在著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彼栽谶\用古詩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以情感作引領,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架起通往文學圣殿的橋梁。但是在實際生活中,老師在運用古詩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往往是運用淡漠的表情來激發(fā)學生內(nèi)心的情感,但是如果老師沒有對古詩產(chǎn)生相應的情感,那么必然也不會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因此,在進行古詩教學之前,老師應該先表現(xiàn)出一些熱情,然后在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在每一節(jié)古詩教學課程中都找到一定的激情點,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從而更好地帶動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例如在學習古詩《相思》的過程中,由于《相思》是一首表達人們思念之情的古詩,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以情激情的方式,幫助學生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在充分情感的環(huán)境下去學習相關的知識。
五、著眼語言的積累,著力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告訴語文老師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應該加強對學生語言的累積,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從而形成相應的語感。其中語感就是指每個人的人生經(jīng)驗、感悟與語言修養(yǎng)等等。因此,為了增強學生的語感需要進行古詩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具有健全的人格、豐富的感情以及想象力。所以在實際的古詩教學過程中,語文老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積累以及感知力、洞察力等等,從而使學生能夠知識海洋,感受到古詩帶有的獨特魅力。雖然古詩內(nèi)容比較少,但是卻能夠使人感受到非常多的情感,所以語文老師還應該在教學中適當?shù)匾龑?、激勵學生,從而激發(fā)出學習古詩的積極性。例如:可以組織全體學生參加“每日一詩”的活動,讓學生每天都背誦一首自己喜歡的古詩,然后講述出這篇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以及自己的看法等等。當然,語文老師在此過程中應該適當?shù)亟o予一定的鼓勵,因為適當?shù)毓膭畈粌H可以充分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而且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zhì)量。同時語文老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競爭式的比賽,因為這些競爭性質(zhì)的比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背誦古詩的熱情和積極性。
另外,現(xiàn)階段我國的教育行業(yè)中只要求學生背誦課本上有所要求的古詩文,但是卻沒有要求學生能夠充分地了解古詩的內(nèi)涵,而這樣就造成了學生對古詩的了解不夠透徹,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在實際的語文古詩教學過程中,語文老師應該讓學生深入地了解古詩中故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擴大學生的語言積累量,提升學生的語言積累能力,例如在學習陸游的《 二月四日作·早春風力已輕柔》時,語文老師應該讓學生嘗試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相應的情境,而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充分地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而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的對語言素材的積累,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六、淡化詩意講解,倡導自主誦讀,尊重個性化理解
任何文章在學習之前都是需要老師向?qū)W生講述其中的寫作內(nèi)涵、背景以及人物關系的,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文章有著全面的了解,從而降低斷章取義的現(xiàn)象。而這一點在學習古詩的時候也是一樣的。古詩除了包含文字表面的意思,而且還包含著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在特殊的背景下心里的變化,而這些正是進行古詩教學能夠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教學資源。因此,在實際的古詩教學中,語文老師應該先向?qū)W生介紹一下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加深學生對古詩意境的了解,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提升課堂的教學質(zhì)量和教學效率。當然,在此過程中語文老師應該讓學生將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相結(jié)合。
古詩的創(chuàng)作一般都有獨特的社會背景和生活境遇,但是每個人對一首古詩的看法和感受卻是不同的。例如《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在寫《西游記》的過程中也不會向現(xiàn)代的人們想的這么復雜,當然,更不會像一些專門分析《西游記》的文學大家們分析地這么全面、深刻。然而,即使這些文學大家們分析非常全面,但是依然有一部分人對西游記有著不同的理解方式。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在實際的古詩教學的過程中,語文老師經(jīng)常將自己對古詩的理解強加給學生,但是其實這種教學方式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樣不僅會使學生產(chǎn)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和厭學心理,而且還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形成。閱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生內(nèi)心的心理活動,但是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經(jīng)歷不同,所以每個學生的文化底蘊和審美能力都是不同的,最終使每個學生都有著不同的審美結(jié)果。因此,在實際的古詩教學過程中,語文老師應該嘗試著去感知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并且尊重學生對古詩產(chǎn)生的不同見解,然后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另外,由于每首古詩會帶有一定的意境美,而這種意境美通常都是無法與旁人訴說的,所以語文老師應該在深入學習古詩之前,讓學生大聲地進行朗讀,因為朗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讓古詩的一個個文字變成一幅幅畫浮現(xiàn)在學生的腦海中,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
七、多元教學,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古詩不僅僅包含了作者的情感,而且還具有一定的意境,而這種意境往往是情景交融形成的獨特魅力。但是想要讓學生感受到這份意境卻比較困難,因為意境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所以語文老師在進行古詩教學過程中應該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然后為學生創(chuàng)造相應的教學情境,以情入境。
由于古詩講究一定的韻律,而且字字句句都有一定的聯(lián)系,所以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應該仔細地進行推敲、斟酌,方能體會其中的奧妙。而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思維能力,而且還能夠形成良好的寫作品質(zhì)。例如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牧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白居易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等等,這些詩文的選詞都非常精妙,用字也非常巧妙,所以值得我們學習。而這種學習不僅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們的寫作能力,而且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對古詩文的鑒賞能力,從而形成相應的語文素養(yǎng)。而語文老師在此過程中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而這一教學模式的應用不僅能夠使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充分 地了解其他學生對某首詩的見解和體會,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而且還能夠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zhì)量。但是語文老師在此過程中應該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例如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對客觀事物的認知能力等等來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然后通過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的方式來增強學生對古詩內(nèi)涵的了解程度。例如在學習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時,語文老師可以科學合理的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營造與詩文相同的情境,然后在網(wǎng)絡上找到一些朗誦者的音頻,讓學生們閉上眼睛去感受其中的情境。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之間必然會形成不同的解讀,而語文老師在此過程中應該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想法,因為這樣不僅能夠有效地調(diào)動古詩課堂教學的學習氛圍,而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和興趣,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八、結(jié)語
古詩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積淀下來的精華,所以人們可以運用古詩這種文化資源進行古詩教學,因為學習古詩詞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扎實學生的文化底蘊,而且更有助于彰顯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在教學中,我們要開展扎實有效的古詩教學實踐,把握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緊扣詩歌學習的規(guī)律,結(jié)合學生學習的規(guī)律,在朗讀中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古詩,在朗讀中激發(fā)學生悟情,真正深入詩歌學習的內(nèi)在,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文化內(nèi)驅(qū)力。
(責編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