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剛
近年來,我國的智庫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成績斐然,有力地促進了黨和政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服務對象主要是各級黨委政府;二是服務內容主要是應用性的發(fā)展戰(zhàn)略和公共政策等對策研究。作為中國特色來講,黨和政府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主導性非常強,這對智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庫成果水平的高低、質量的好壞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影響非常大。因此,我國智庫建設在理論與實踐中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有一些重大問題確實還需要進一步厘清,尤其是要把握好三大重要關系。
第一,符合甲方要求與自主研究的關系。很多智庫都是服務于政府決策,甲方就是黨和政府,黨和政府出題目、出經費。按簡單的經濟關系,乙方必須符合甲方的要求,而符合甲方要求跟自主研究是有一定矛盾的。比方說甲方不能等你,也不斷地有自己的思路、戰(zhàn)略、指標等等提出來,一旦提出來就不好更改。所以,關鍵是把握時效性,要力爭把這些對策建議也好、甚至不同意見也好,提在決策之前。
第二,新型智庫與依托機構的關系?,F在體制內的這些研究機構,實際上也在起著智庫這個作用,地方社會科學院沒有建智庫前也在提建議、研究報告?,F在建新型智庫,一般而言都是依托已有的研究機構。這就導致新型智庫與原有機構在機構上、在人員上、在研究領域上都出現重疊,因為都要為黨和政府服務。如果機制上沒有大的突破,這些方面的重疊怎么處理?這個問題確實存在,筆者認為,要把一般的研究和智庫的研究按照中央的要求區(qū)分開來,智庫不是寫書和做論文,而是為黨和政府服務,搞應用對策研究,在這樣一個導向上合理分工各有側重,進行資源和領域的整合,機制更加靈活,而不是多增加一個研究渠道和經費渠道。
第三,采納與否與成果質量之間的關系。智庫既然是為黨和政府服務,采納與否就是研究成果質量一個重要標志。要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采納是成果轉化的前提,但不是成果質量絕對的標志。極端而言,采納錯誤的還可能會造成危害。而且對于不采納的成果,可能也有一定的真知灼見。所以,要發(fā)揮作用還是要提高采納率。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政府要提高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意識,不能只聽好聽的,不能走過場,撐門面;二是智庫的對策研究的要增強科學性、適用性與可操作性。而且對策研究主要是靠文字體現,要提高可讀性。因此我們在研究方法上也應有所調整,有所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