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講臺站了17年了,說長吧,不長;說短吧,也不短。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備課、講課總會有那么一點枯燥,乏味。于是乎在備課、講課之余,總會生出許多荒唐而又新奇的思維。
這不又要講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了。面對“孟子,名軻,字子輿……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這樣的基礎知識;面對“這篇短文闡述了窮困挫折能磨練意志、增強能力,安逸享樂會使人萎靡懈怠、以致亡國滅身的道理,激勵人們積極進取,奮發(fā)有為”這樣的主題思想;面對“在寫作上,采用列舉歷史事實和講述道理相結合、正面論述和反面論述相結合的方法,精辟論證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中心論點,多處運用排比句式,以增強說理的力量和文章的氣勢”這樣的寫作方法。我感到的只有窒息,只有無奈。一代圣人(準確的說是“亞圣”)孟子的文章,就用這短短的幾句話就給概括了。是“亞圣”的品位太低,還是今人的概括能力太強?
我不由得又一次翻開了《孟子》,翻開了《史記》,翻閱了與孟子、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相關的文章。在浩如煙海的文字中,我找到了我想要的東西:“孟子主張性善論。以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因而他要求人們重視內省的作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在告知人們要內省,要通過內省達到至圣的目標?!叭撕氵^,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然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不就是人通過自省成長的經(jīng)歷嗎?
于是,我開始了我又一次反古式的授課。
“大家讀完第一段,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同學們七嘴八舌,答案不一。有人發(fā)現(xiàn)第一段的六個人都是歷史名人;有人發(fā)現(xiàn)那六個人都出身貧寒;還有人發(fā)現(xiàn)六個人中,有五個是被舉薦的只有舜是“被啟用的”。我感覺一下子就揪住一根救命的稻草?!斑@六個人都是歷史名人,出身貧寒,后來才被人發(fā)現(xiàn)得到重用。孟子寫這些想干什么?”
“想告訴我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想告訴我們努力就能成功?!?/p>
“想告訴我們困境能夠磨練人,促使人成才。”
……
學生的回答一點也不含糊。似乎鉆進了孟子的肚子里,變成了他肚子里的蛔蟲,讓他“何逃聲哉”?
“困境怎么才能造就人才呢?”
“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p>
“能給這些句子分個類嗎?看看它從哪些方面來談人才的造就的?”
“生活上: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行動上: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思想上:動心忍性”。
“結果:曾益其所不能”。
“從這里來看,人才的造就重要的是生活、行動還是思想?”
“思想!”
“為什么?”
“生活上的磨難,行動上的不順都是在磨礪意志,磨礪思想。所以思想才是最關鍵的。”
“對!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孟子思想的核心就人本身。人本身的思想的高低,決定著人品位的高下?!?/p>
我似乎有一種成就感,感覺學生的思維已經(jīng)和我切近,融合。“下面那我們就看看人的思想是怎么變化的!”我情不自禁的講起了下文。
“‘人恒過’,人常常會犯錯誤?!恪菚庾郑诩坠俏闹?,由表示天地的二橫和中間的‘月’字組成,合起來表示月亮懸于天地間已有上萬億年時間。本意指永久的、亙古不變,引申指恒心,用作名詞;又引申指行為動作的經(jīng)常性,用作副詞。這里就取‘動作的經(jīng)常性’一義,即‘常?!??!^’,過錯,文中是犯錯誤。‘然后能改’這樣以后才能改正?!摹恼恼e誤。這一句話的意思是人常常會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
孟子曾提出‘放心知求’‘養(yǎng)心寡欲’的修養(yǎng)方法,他認為仁義禮智信本身就是人的一種品質,當一個人沒有做到仁義禮智信的時候,那就是犯錯了。當他知道自己犯錯了以后,就會主動去改正錯誤,就像司機發(fā)現(xiàn)偏離路線一樣,會及時回到正確路線上的,“放心求知”就是要認識到自己的內心。這個“改”,是一種最基本的自省,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能力。
“‘困于心,衡于慮,然后作’?!А谋玖x是廢棄的房屋,引申為窮困?!в谛摹础闹杏欣Э唷!狻ā畽M’,梗塞,不順?!畱]’是思想?!庥趹]’就是思慮阻塞不通。‘困于心,衡于慮’就是‘心中困苦,思想阻塞不通’,這樣以后才能‘作’,‘作’即奮發(fā),有所作為?!?/p>
“人為什么只有到了‘心中困苦,思想阻塞不通’時才會有所作為呢?”我不由得追問起來。
“絕處逢生?!?/p>
“大難不死必有后福。”
“置之死地而后生?!?/p>
……
我沒想到學生的反應是如此的迅速,而且直覺是如此的敏銳。雖然孟子相信人“性本善”,但是他依然認為人是有惰性的。現(xiàn)代心理學講“惰性是指因主觀上的原因而無法按照既定目標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它是人懶惰的本性;不易改變的落后習性;不想改變老做法、老方式的傾向”。當一個人比較勤快的時候,他的四肢靈活,大腦發(fā)達,他有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活力,他能得到大家的認可。但是當他沉溺于自己既已得到的成就時,他就會萎靡不振。這是人的本性,也是人作為動物的一種本性。我們所見到的猛獸,哪一個是在飽食安臥的情況下襲擊人類的?他們都是在生命受到威脅時,窮困潦倒沒有辦法時才爆發(fā)出了體內的隱藏潛能。這就是孫子的“置之死地而后生”。雖然孫子在論兵,但是人也同理。所以孟子在此處就提到了“困于心,衡于慮,然后作”,只有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人才會想出辦法,才會將自己最有價值最優(yōu)秀的一面拿來養(yǎng)家糊口,也正是因為這,從而成就了他。
這里我們不妨看看前面列舉的六位名人。
舜自幼喪母,父親續(xù)娶,生子象。舜很小就要工作,以維持全家的生活。他的父親性格頑固,寵愛后妻和幼子,三人都想殺死舜。舜平常孝順父母,關心幼弟。如果自己有小過錯,就甘愿受罰。如果父母和弟弟要殺死他,他就躲得叫他們找不到。正是因為舜經(jīng)受了這樣的苦難,所以在帝堯召見舜時,問:“我想使天下太平,你說該怎么做?”舜回答道:“要公平待人?!币舱沁@個“公平待人”成就了舜。
再看看百里奚,飽讀詩書,才學過人,可是家境貧困,加上楚國宗法制度森嚴,平民沒有希望入仕為官。好在其妻子賢惠,勸勉百里奚出游列國求仕。在出游過程中,百里奚一度陷入困頓,沿街乞討。直至遇到蹇叔,在蹇叔的推舉下到虞國當了大夫,開始了他的仕途。如果不是他家窮困潦倒到了揭不開鍋的時候(據(jù)說百里奚出游那天,家中已經(jīng)揭不開鍋了。杜氏一大清早起來,宰殺了唯一的一只下蛋母雞,劈了門閂燉母雞,煮小米飯,給丈夫餞行),百里奚肯定也不會丟下自己的“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幸?!鄙睿ァ罢夜ぷ鳌?。那也就不會碰到蹇叔,也就不會有“五谷大夫”的美名。
“‘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征’是‘表現(xiàn)’的意思,‘色’是臉色?!l(fā)’表達。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什么是‘喻’呢?就是有知名度。用時髦的話來說,就是網(wǎng)上有影,微信里有名。不能說大紅大紫,但也算是公眾人物。古人講究‘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三立’也是知名人士的進身之階。不管你是誰,不管你的位置是高是低,不管你的家財是多是寡,只要你的品質讓人敬重,你的功德讓人敬佩,你的言論、學說能讓人信服,那么你就有可能被舉薦,被提拔為當權者或公眾人物。看看孟子在開篇列舉的六位名人賢士,不都走的先聞其名,再用其人的‘終南捷徑’嗎?
所以,孟子在這里是想告訴后人:困難不可怕(人恒過),只要你能正確面對困難,積極的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然后能改):在困境中磨礪自己的意志(困于心),明確自己的目標(衡于慮),發(fā)揮自己的特長(然后作);使你的言論為人所信服(發(fā)于聲),使你的行為為人所重視(征于色),從而成為家喻戶曉的公眾人物(而后喻)?!?/p>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的發(fā)展和變化都是由兩個原因促成的:內因和外因。我想人才培養(yǎng)也不例外,也是內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請同學們認真研讀課文,看看孟子在論述人的成才過程中,哪些是內因,哪些是外因?”
“‘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峭庖颉!?/p>
“‘人恒過,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講的是內因?!?/p>
同學們又一次給出了正確答案。我很欣慰。不由得又一次追問:“你認為這兩個原因哪個更重要些?”
學生先是一陣茫然,接著便是一陣喧嘩,最后變成唇槍舌戰(zhàn)的交鋒。
“內因重要,內因是引起事物變化的根本原因。……”
“沒有外因,光內因有用嗎?外因重要,……”
“事物的變化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兩個同樣重要?!?/p>
“同樣重要也應有個主次吧?……”
……
看著同學的討論,我很激動,因為他們已經(jīng)將我要說的話全部說完了。讓他們再爭執(zhí)下去,已經(jīng)沒有意義,于是我便打斷了他們的討論。
“事物的變化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本原因,外因通過內因發(fā)生作用。總體來說,內因比較重要。孟子在論述人才的成長過程中,不就是告訴我們人最關鍵的就是心理的成長、成才嗎?‘人恒過,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p>
我們再回頭看看全文,課文第一節(jié)孟子列舉了六位名人賢士,用他們的共同生活經(jīng)歷告訴人們:人才需要經(jīng)過艱苦的磨礪。第二節(jié)孟子進一步分析了困境出人才的過程,即對人才進行怎樣的磨礪(“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以及磨礪的結果(“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到了第三節(jié),孟子進一步明確的指出人的成功首先要學會自省,只有自省,思想才能成熟,性情才會穩(wěn)重,信念才會堅定。然后找準自己的目標,在困難的環(huán)境里不放棄,,不拋棄,步步踏實,讓自己的才能得到發(fā)揮,讓他人正視自己,承認自己,從而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yè)。這里“改”“作”“喻”是一個層進的關系,只有會“自省”(改),才能正確面對挫折,積極去“作”,也只有“作”了,才能使自己的特長得以發(fā)揮,名聲品質得以傳揚(喻)。這樣,一個人怎樣成長的問題就解決了。
“至于‘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我認為孟子是在完善推理。當他認識到人的成長需要內外因共同作用,并且是內因決定外因時,他也知道了國家的治理也是要先強大自我(有“法家拂士”),然后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敵國外患”)不斷改進,從而成就霸業(yè)。對于這一點,我們看看孟子的人生遭際,就不難理解。”
“孟軻,鄒人也。受業(yè)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彊兵;楚、魏用吳起,戰(zhàn)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這是《史記》中對孟子的描述。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孟子當時的政治思想“仁政”,而仁政的核心其實就是“性善”,就是“浩然之氣”。在《公孫丑》中,孟子就明確的提出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主張。他認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治理國家,就是要從民本開始,即從自身的強大開始。只有自身強大了,“封疆之界”“山溪之險”才能發(fā)揮其作用,如果自身不強大,那么再堅硬的城墻,再遼闊的守衛(wèi)都是無法保證國家安全的。所以“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是作者對內外因作用的更深一步推理。如果說論述人才培養(yǎng)是從正面論證‘生于憂患’,那么論述國家的建設就是從反面論述‘死于安樂’”。
所以最后一段“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全文的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不僅僅是在討論“生死存亡”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在告訴我們“人才培養(yǎng)“、國家強大”方法。
課講完了。但我卻陷入了另外一種思索:這節(jié)課沒有按照常規(guī)的議論文教學或文言文教學流程進行,而是邊讀邊析,逐句翻譯,步步引導。這樣的教學,沒有模式可言,沒有三維目標的出示,沒有課堂檢測的落實,是一節(jié)好課嗎?
我打開電腦,鍵入了“一節(jié)好語文課的標準”,然后開始搜索。一篇名為《十位教學專家看一堂好語文課的標準》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經(jīng)過認真地研讀,“語文教材是一篇不同的選文。不同的課文,就應該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每篇課文都應該選擇最適合教材的個性化的方法——因為內容決定形式。當然,不同的老師、不同的學生,也應該有不同的教學設計”(《什么是好課——直觀的感性評價》支玉恒),“語文學習本身是一件簡單的快活的事情。我們沒有必要設計那么多的學習環(huán)節(jié),沒有必要設置那么多的學習障礙(問題)和陷阱讓學生去鉆,沒有必要搞得這么復雜、這么玄、這么深奧”(《簡約之美——我的好課設計觀》薛法根)。讀到這里,我心頭疑云開始消散。自己的這節(jié)課的設計,不就是一個“四不像”嗎?沒有文體特征,我引導著學生注重文本解讀,深入文本;沒有明確的教學流程,我以學生為中心,由淺入深的引導。這不也是一堂好課嗎?
“教學課堂應該是學生的課堂,是學生充分施展和表現(xiàn)才能、取得學習成果的時空。在課堂上不管老師表現(xiàn)了多么高超的語文才華,如果學生沒有充分活躍起來,沒有思維、想象、情感的迸發(fā),就不能算一節(jié)好課。因此,學生自主地、生動活潑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學習,應該是一節(jié)好課的主要標志?!保ā蹲屨n堂充滿活力》賈志敏)這節(jié)課上,我講的雖多,但是學生一直是主人,我是順著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學習,在課堂上,師生關系融洽,課堂氣氛活躍。這不還是好課嗎?
我開始有些飄了!
但當我讀到王崧舟老師的《好課三味》時,我那顆飄起來的心又沉沉的摔到了地上?!耙惶煤谜n應該有三味‘語文味’、‘人情味’、‘書卷味’。”“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我有嗎?從頭到尾,我只引領學生讀了一遍課文?!叭c批注、摘抄書作”的“寫味”我有嗎?除了黑板上的板書,全班教室內48個人,誰寫字了?“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這個似乎有,解詞析句雖不是“品”,但也算與“品”有點關系吧!“人情味”?“書卷味”?
……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到底告訴了我們什么?我又教了什么?我越來越茫然,心越來越沉!
作者簡介:余勇金(1978年8月-),男,民族:漢族,籍貫:陜西洛南,學歷: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有效課堂。單位: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移民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