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斌 徐宗英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會產(chǎn)生很多始料未及的錯誤。其實這樣的錯誤是并不可怕的,反而可以讓我們更好的去了解和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怎樣才能讓學生在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錯誤,認識錯誤,并糾正錯誤的過程中更好地防止錯誤呢?我們針對這樣的疑問,選擇了關于“錯誤資源”的研究課題——在數(shù)學教學中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研究。在這個階段我又重新認識了什么是“錯誤資源”?就是指師生在認知過程中學生發(fā)生偏差或失誤,并通過雙邊互動,在集體“識錯”、“思錯”和“糾錯”過程中生成的課程資源。這樣的錯誤雖然是消極的,但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使之變成積極的因素,為課堂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服務,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給學生提供尋找“錯誤資源”的素材。
在課堂教學中,不是每時每刻都能找到“錯誤資源”的,一些機會稍縱即逝,要想有效的利用課堂中的“錯誤資源”,那就需要教師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充分預設,抓住課堂中生成的錯誤,及時轉(zhuǎn)化為教學資源。除了教師,更應該給學生一雙明亮的眼睛、靈動的耳朵,隨時捕捉課堂中生成的“錯誤”,將“錯誤的資源”有效的利用到課堂教學中去。這些“錯誤資源”可以在上課中勤于捕捉,答問中隨機提煉,作業(yè)里分析收集,閱卷中統(tǒng)計歸類。小學中段學生集中出現(xiàn)的錯誤有一下幾類:
1、學生生活經(jīng)驗不足引起的錯誤。
受到小學生年齡特點和認識規(guī)律的影響,他們的一些生活經(jīng)驗比較粗糙,對事物的認識存在著片面性,這些生活經(jīng)驗的不足,往往會給學習帶來一定的錯誤。比如,在教學“可能性大小”一課中有位學生說了這樣一句話:兒子身高不可能比成人高。隨后,他振振有詞地解釋:“你們看,我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他們都比我們要高。”顯然,這位學生由于受到生活中“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比我高”的影響,考慮問題片面,認識發(fā)生了錯誤。
2、思維定勢引起的錯誤。
思維定勢是指人用某種固定的思維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模式。既有非常積極的意義,但也有它的負性一面。在知識的遷移過程中,受到負性一面的影響,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就會產(chǎn)生錯誤。例如低段學生在解決“比多比少”的問題時,往往會受到“多”就“加”的思維定勢造成解題的錯誤。
3、新舊知識干擾引起的錯誤。
我們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往往會發(fā)現(xiàn)前面學習的知識會影響后面知識的學習,后面學習的知識對前面學習的知識反過來也會產(chǎn)生干擾。印象最深的是學習加、減、乘、除的解決問題時,學生經(jīng)常會受到新舊知識的相互干擾而產(chǎn)生錯誤。如:在學習了乘法解決問題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就易不懂腦筋,做后面的題基本不動腦筋的用乘法計算,造成解題思路上的錯誤。
二、在“錯誤資源”里學會分析與反思。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錯誤資源”,教師要及時調(diào)整課堂教學的進度,還可以利用錯誤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問題的激情,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在探索中主動的分析“錯誤”的原因,反思與思考糾正錯誤的方法。在認識錯誤、糾正錯誤的同時,讓學生學會分析和反思的方法。
案例二: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練習課時,有一道練習題:小華用30厘米長的鐵絲圍了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是10厘米,寬是多少厘米?
師:能用你自己的方法解決這道題嗎?
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想法解題,展示其中的兩種解題方法:(1)30-10=20(厘米)(2)10×2=20(厘米)30-20=10(厘米)
師:你覺得這樣的方法對嗎?說說你的想法。
生:第一種方法用周長減去一條長,剩下的長度是兩條寬和一條長的總長;第二種方法從周長里減去兩條長,剩下的是兩條寬,兩種方法都不能算出一條寬的長度。
師:大家想得非常好,兩種方法都沒有把題解完,如果讓你繼續(xù)解題,你會選擇哪種方法?為什么?
學生按第二種方法解題。
師:長方形的周長里有幾組長和寬?想一想,你還有更好的方法嗎?引導學生用另外的方法解題:30÷2=15(厘米)15-10=5(厘米)
在這個習題的教學中,展示兩種錯解后,沒有急于給出正確的解題方法。而是讓學生觀察兩種解題方法,尋找兩種方法的錯誤所在,并分析產(chǎn)生錯誤的原因。讓學生在分析錯誤的過程中,找到解決錯誤的辦法,從而加深學生對這類題型方法的掌握。讓學生繼續(xù)完成解題的過程,也激發(fā)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求知欲和探索問題的激情。達到讓學生在“識錯”、“思錯”和“糾錯”的過程中,使“錯誤資源”變成讓學生學會分析和反思的思維的源泉。
課堂因差錯而美麗,課堂因差錯而精彩。課堂上生成的“錯誤”只要能合理、有效的利用,就是一種學習資源。這種學習資源能讓學生的熱情高漲,讓學生的學習更靈動,也讓教師在教學中獲得更多的教學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