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宏
又是一年升學季,焦慮的家長再度陷入擇校、分班大戰(zhàn)之中,四處奔走、到處打聽,孩子應該上哪所學校?分到什么樣的班級?選擇什么科目的老師擔任班主任?有沒有重點班?盡管國家從政策上給予了宏觀的調控,可也抵擋不住熱情、焦慮的家長。近年來,國家頒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強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要保持一致性,突顯出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重要性。可是,家庭教育指導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家長對家庭教育指導意識觀念淡薄,教師對家庭教育指導內容方式單一,學校對家庭教育指導疏于監(jiān)督管理,這些都影響到了家庭教育指導的有效開展和實際效果。父母們總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上到哪個學校了?分到哪個班了?誰是班主任?等等。孰不知,孩子之間的差距往往是由不同的家庭教育造成的。與其一味的選擇學校、班級,責怪自己的孩子,不如自己立即行動起來,每天認真學習家庭教育,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yǎng),與孩子一起進步,共同成長!下面筆者就家長如何與孩子一起應對初一生活做一點總結歸納,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愿對焦慮的家長們有所幫助。
一、孩子入學初一常見問題和原因。
孩子由小學升入初中后,意識到自己長大了但思想還相對幼稚;學習科目增多,難度加大;新的學校、新的教師、新的同學、新的相處模式;所以,孩子在升入初中后的適應問題多體現在身體、心理、學習和人際交往等方面。這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也是一個困難期。這一時期如果不能順利度過或某一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的話,就會使孩子的成長軌跡發(fā)生偏離——網癮、打架、早戀、厭學、焦慮、抑郁等情況時有發(fā)生。小升初的入學適應性問題一般需要一到三個月的時間,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由于不能很好的適應而遺留下來許多問題。
(一)針對這幾年我們對初一學生的觀察,主要出現這樣一些狀況:
1、入學成績很好,但是經過期中考試就開始下降,到期末更加的慘不忍睹。
2、在小學里一直勤勤懇懇,認認真真學習的孩子,到了初中也依然努力,但是成績卻不佳。
3、在小學里優(yōu)秀,但是到了初中成績平平,久而久之,便喪失學習信心。
4、在小學里面靠著聰明勁,不寫作業(yè),不認真聽講成績也能過得去的,但是這些壞習慣延續(xù)到初中后,很快就會淪為差生。
(二)問題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呢?
1、從環(huán)境變化看學生到了初中立即會感覺到的是校園環(huán)境變了,天天接觸的同學和老師一下子變了,特別是教師不僅都是陌生的,而且不像小學里只有幾個教師給自己上課,中學里一門課一個老師,加上課程門類又多,老師像走馬燈似的,真讓學生有點應接不暇,一定
程度上加重了學生的陌生感。學生活動的范圍比小學大,與社會接觸的時間也多了。
2、從管理方法看小學對學生管得嚴,指導得細,從上學到放學,學生基本上都在教師的視線下;中學的管理則逐步向自我管理、制度管理過渡,要求學生為集體承擔義務和責任,中學生有了一定的自由度,這樣一部分學生往往會產生錯覺。認為中學管得松,從而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
3、從教學內容看從小學到初中,課程門類突然增加,教材內容多,跨度大、要求高。就拿語文來說,小學五年級的一冊書約五萬字,而初一的一冊書就達十四萬字,初二更達到十八萬字(課本比小學的厚,課本里的字比小學的?。?,而且初中的篇目多、篇幅長,文體種類多,在小學里,一篇課文,語文教師往往要上兩到三節(jié)課;而中學老師面對一篇篇幅比小學長許多的課文常常一兩節(jié)課就結束了。學生進入初一后,往往會因為驟然增多的學習科目、內容和較長的學習時間而感到學習任務加重,產生緊張、懼怕心理。
4、從教學方法看小學教師的教學方法示范和重比較多,學生的學習基本是模仿和記憶,以聽講為主;中學教師的教學既要重視知識的傳授,又要重視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學習除記憶外更要思考和理解,初中課堂上學生的多種感官都要同時參與活動,要有一邊聽講、一邊看書、一邊思考的本事。進入初中,自習課對于學生來說也是比較新鮮的,如何把握自習的時間學會自我學習很重要。
5、初中和小學的評價標準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小學里是分優(yōu)秀和良好等級,而優(yōu)秀的跨度從80分到100分。所以我們看到優(yōu)秀就覺得孩子小學學的非常好,其實不然。再加上小學內容簡單,考90分以上很容易,在初中想各科都考到90分就比較難。孩子往往會覺得我比小學下的功夫多,成績反而比小學差,如果不及時給與指導,有的就會喪失信心。
6、從生理和心理方面看小學到初中不僅在生理上處于個體發(fā)育的關鍵時期,而且在心理上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它是人從幼稚、朦朧走向成熟的時期,必然帶來心理的動蕩,必然面臨著新的人際交往的適應問題。這個時期做家長最大的感受就是孩子沒有小學時候聽話,原因就在此。所以對青春期的關注,就是對人生關鍵期的關注。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這個過渡時期,如果家長能夠高度重視,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孩子盡快適應初中生活,那么誰就會在今后的歲月里收獲到來自孩子成長的快樂。
二、家長究竟應該如何應對?
1、細心觀察。進入初中以來,學生至少在表面上都是積極向上的:成績好的躊躇滿志,欲在中學大顯身手,基礎差的也滿懷希望,暗下決心,想在中學重新做起。但是這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如果家長只看到這些,就以為孩子長大了,不用操心了,從而放松了監(jiān)督,不久孩子的各種狀況就會表現出來,再來改正就會錯過教育時機。因此我們要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多和孩子溝通交流,了解在學校里的情況,以便及時給與孩子心理支持。
2、重過程輕結果。不要只是在看到了考試分數的時候才想起要管孩子,或者打罵一頓。要在平日里就關注孩子學習習慣、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
3、監(jiān)督和陪伴,至少在進入初一年級后前三個月。而這個監(jiān)督和陪伴并不是意味著監(jiān)督作業(yè),也并非是輔導作業(yè)。
4、以下具體做法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1)“讀”。讀什么?讀經典。讓讀書成為孩子的生活方式。讀書,是孩子們凈化靈魂,升華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對于孩子的成長而言,主要任務就是讀書。但現在學生除了讀教科書之外恰恰很少讀書。凡是讀書多的孩子,一般來說,其神野必然開闊,其精神必然充實,其志向必然高遠,其追求必然執(zhí)著。
(2)“看”??词裁矗靠醋鳂I(yè)和小考卷子。初中的作業(yè)樣數會很多,要求孩子記到本子上,我們要核對一下是否都寫齊全了,不要只聽孩子說“我都寫完了”,家長每日監(jiān)督,會讓孩子減少偷懶的機會。
(3)“做”。做什么?做計劃。要幫助孩子做一個詳細的可操作的計劃。具體到在什么時間里,我復習的是哪一科哪一章節(jié)或者我背哪一課單詞。
(4)“整”。整什么?整理錯題。一般情況是孩子整理。其實學習的差距就是看誰學的更為扎實些,而不是誰做出了難題。所以這些錯的東西實際上就是寶貝。
(5)“聽”。聽什么?聽孩子回家后聊的當天各科學習內容。這其實是叫梳理知識點。我們做家長的為什么要聽或看,其中一點就是傳達這樣的一個信息:我關注你上課的聽講情況。慢慢的孩子上課就不敢走神或擺弄東西。
我們都以為,名校錄取是在挑孩子,其實是在挑父母!因為父母前半生的樣子里,往往藏著孩子后半生的結局!沒有落后的家長,只有落后的教育!家長好好學習,孩子自然天天向上!家長學習家庭教育,是提高孩子綜合素質的秘密武器!一個人最大的成功和幸福是事業(yè)的自信和培養(yǎng)出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希望我們大家都能成為一名負責任的家長,也希望大家能夠享受到孩子健康成長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