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蓮花
幼兒時期是人生最無憂無慮的時期,這個時期的歡樂是無限的、最難忘懷的,但它不可能永遠停駐。隨著三年幼兒園生活的結束,幼兒無可選擇地走向一個更加獨立自主、更加復雜多變的生活天地——小學。那么如何讓幼兒愉快地進入小學,自信獨立地面對小學生活呢?我認為幼兒園大班的教師從應以下方面進行培養(yǎng),應科學的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一、幼小的銜接有何意義?
幼兒從幼兒園因教育走向小學教育這個過程就是幼小銜接。幼兒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由于教育條件和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必然要面臨許多新的問題,幼兒要努力適應新的環(huán)境,建立一套新的行為方式、以滿足適應性情況的需要。如果幼小銜接做的好,適應過程就會比較順利,能夠使幼兒入學后,在身體、感情、社會性適應和學習適應等方面都有良好的發(fā)展,從而順利地實現由幼兒園向小學的過渡。
二、課程滲透,讓孩子做好心理準備
幼兒園課程具有循序漸進的原則。為了讓大班孩子能對小學有更多的了解,在大班下學期有專門的學習主題:我要上小學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個主題學習的契機,通過不同領域的教育教學活動,讓孩子對小學的學習生活有所認識,做好上小學的心理準備,并且向往成為一名小學生。
例如,教師可以讓孩子每天背書包上幼兒園,書包里可以放一些常用的學習用品,如:鉛筆、橡皮等,讓孩子開始學習如何整理書包,提高孩子的學習自理能力。由于小學每節(jié)課的上課時間為40分鐘,而且是以學習活動為主,與幼兒園截然不同,建議在大班下學期的后期,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適當延長上課時間,縮短游戲時間,以便讓孩子能堅持長時間的學習,更好地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在孩子對小學生活有了一定的感知后,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區(qū)域角色游戲,創(chuàng)設小學學習情境,讓孩子扮演教師、學生等角色體驗,在游戲中模擬小學學習情況,感知和體驗小學生活,教師適時指導,讓孩子們對小學學習生活充滿期待。
總之,通過在課程的不同領域滲透,讓孩子在心理上做好上小學的準備。
三、觀摩小學,讓孩子做好學習準備
為了讓孩子對小學的學習生活有親身體驗,更好地適應小學的生活,幼兒園和小學要積極配合,充分準備好觀摩現場。在觀摩學習前,幼兒園和小學要協調好如何更好地將小學生活呈現給大班的孩子們。
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進入各個班級,觀摩小學生的早自習、晨會課、早鍛煉、大課間活動、課堂教學等。在觀摩學習的過程中,大班的孩子可以和一年級的哥哥、姐姐一起參與互動,更好地感知和體驗不同的學習生活。孩子還可以參觀小學的不同的學習場所,如:操場、就餐的食堂、專用教室、廁所、校園環(huán)境布置等,更好地激發(fā)孩子們上小學的欲望,為今后良好地適應小學生活打下基礎。
在觀摩小學生活后,教師可以讓孩子說說小學生活和幼兒園生活的不同之處。可以讓孩子談談參觀小學后的一些感受,及時了解孩子們的思想動態(tài)。事實證明,通過觀摩一年級哥哥姐姐的學習生活,大班的孩子對小學生活有了切身體驗,向往著早日戴上紅領巾,成為一名光榮的小學生。教師要及時引導孩子們,讓大家知道上小學后,可以學習更多的本領,將來成為有用的人才
四、舉辦講座,讓家長做好心理準備
除了讓大班的孩子能對小學生活有所感知和體驗以外,家長也需要做好相關的心理準備,以便為孩子將來順利適應小學生活做好引導工作?,F實生活中,我們發(fā)現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更早地適應小學生活,就提前讓孩子做難度系數很高的數學加減法,學習拼音、奧數、英語,寫常用字等,讓孩子提前學習相關內容,以為可以讓孩子到小學后學得更好,其實這是錯誤的。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提前學習這些內容,反而會讓孩子喪失學習興趣,在進入小學后,由于已經學習過相關內容,而不認真聽講,最后影響學習成績。家長應該怎樣做好孩子的幼小銜接工作呢?結合這些情況,幼兒園可以邀請具有豐富經驗的小學一年級教師來園為大班家長做相關講座,介紹孩子上小學后,家長應如何正確引導、指導和幫助孩子更好、更快地適應小學生活。還可以邀請育兒專家來園,給家長進行科學家教講座,談如何給孩子做好相關的學習準備才是科學有效的。講座后,家長可以就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向老師或專家進行咨詢,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
五、調整環(huán)境,讓孩子做好思想準備
當孩子和家長都對小學生活有所了解后,家長要配合孩子做好生活環(huán)境的調整和適應。家長可以讓孩子在暑假期間,調整具體的起床、就餐、睡眠、學習等時間,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安靜的學習活動,了解小學的不同學科名稱,學習正確書寫自己的名字等,認識一些常用字和數字,并會做10以內的加減運算等,還可以帶孩子到小學去參觀,讓孩子在進入小學后,樹立自信。
六、爭取家長支持,家園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首先,廣泛宣傳幼小銜接的目的,爭取家長的密切配合。搞好幼兒銜接不僅要靠幼兒園和小學的努力,更要靠家長的密切配合。筆者根據家長的需要開展了有關幼小銜接的系列活動。比如開展“怎樣給幼兒做入學前的準備”的講座;請一些小學的教師與家長開座談會,進行咨詢活動;將幼小銜接的有關計劃發(fā)給家長,使家長更進一步明確該如何配合幼兒園教育好孩子,使他們能順利過渡到小學進行學習。組織教學開放日活動,與家長共同探討幼兒在生活、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教師及時研究家長反饋的意見,改進工作,制訂家長反饋意見表。家庭教育對幼兒的成長有著特殊的使命,只有形成家園育人合力,才能提升教育的價值。
總之,教師和家長要積極配合,讓幼兒的知識與能力和心理等各方面都成熟起來,共同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力求讓幼兒順利地渡過幼小接軌的“困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