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與刀》是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運用文化模式理論研究日本社會的典范作品。“菊”與“刀”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雙重性。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研究日本的性格,其研究成果對美國戰(zhàn)后對日政策的制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毒张c刀》總結了典型的日本人性格,如“雙重性格”“恥感文化”等。其寫作的現(xiàn)實意義在于回答日本會不會投降和是否應該保留日本天皇制度的問題,為戰(zhàn)后對日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論指導;其現(xiàn)代意義則在于以文化人類學的視角建構有關日本文化的理論體系,促進各國的民族交流與合作,對促進世界和平發(fā)展有著深遠意義。
《菊花與刀》是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其研究的主要內容是日本的社會、民族特點和文化類型。是一部成功運用文化模式理論研究異域文化的著作。作者魯思·本尼迪克特是當代美國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她還是人道主義者、和平主義者。她認為研究人類學可以打開民族交流之門。
一、《菊與刀》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主要內容
《菊與刀》是魯思·本尼迪克特受命于美國政府而做的調查分析報告,分析、研究了日本的社會和民族性。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已接近尾聲,為了能夠更好地控制戰(zhàn)敗后的日本,美國政府動員許多專家研究日本。主要研究的問題有:一是日本政府是否會投降,是否需要進攻日本本土;二是日本投降后,是否需要保留天皇制度。由于種種條件的限制,作者沒有親自到日本進行現(xiàn)場調查,通過對日本的被俘人員進行采訪以及對日本的報刊、文學著作和電影進行查閱,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對日本文化進行研究。作者從另一個側面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認知文化的視角。作者研究認為,戰(zhàn)后日本會投降,需要保留日本天皇制。雖然作者從未去過日本,但她對日本民族性的研究非常深刻,在美國和日本引起了強烈反響。
在《菊與刀》中,作者以“菊”與“刀”來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全書共十三章,作品圍繞日本人的“義禮”“恩情”“羞恥”“忠孝”等理念,論述了日本文化的雙重性。該書內容豐富,形象生動,細致入微地揭示了日本文化,具有很高的文化和學術價值。
該書從日本人對戰(zhàn)爭的看法、明治維新對日本的影響、日本人的恩情意識、日本的榮譽文化、日本的“恥感文化”進行了探討。
對日本人來說,發(fā)動戰(zhàn)爭和侵略其他國家的原因是他們正在建立國際等級制度的新秩序。當然理想的排名必定是日本人處在金字塔的頂端。被占領國的居民需要把日本當作兄弟,理解他們統(tǒng)治自己的善意,日本人認為在戰(zhàn)爭中拯救受難者是完全不必要的。對日本人來說,他們習慣于等級制度。明治維新的使命是統(tǒng)一人們的思想,把他們的忠誠從各自的將領轉移到唯一的天皇手中。雖然明治維新是反對封建的舊制度,但它的最終成功利用了日本人民對封建等級制度無條件的服從。關于日本人的恩情意識,作者寫道,“表示一個人所負的債務或恩情的詞,從最大到最小,都稱作‘恩’”。日本的生活接受的恩主要有皇恩、親恩、主恩、師恩。一旦被接受,就必須償還,也就是承擔相應的義務。在這種恩情意識中,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具有很強的約束力。日本的榮譽文化、名譽意識一直貫穿于本書的始終。日本人認為自殺是最受歡迎的“刺激性事件”,認為自殺可以獲得其他方式所不能得到的某種滿足感。日本人把自殺當作是洗刷罪名的最好方式。在日本,榮譽是僅次于國家的最高概念。正是因為日本人這種非常強烈的榮譽感,日本文化成為一種“恥感文化”。榮譽伴隨恥辱,日本人十分注重外界和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甚至到了異常敏感或者神經(jīng)質的程度。這一恥感文化深深地植根于每一位日本人心中,其中有許多日本人否認侵略中國的戰(zhàn)爭罪行。究其原因,主要是日本恥感文化造成的。
二、《菊與刀》研究的現(xiàn)代意義
《菊與刀》可謂是人類學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開創(chuàng)了人類學在民族和民族研究中的新視角。本尼迪克特也在人類學歷史上留下了燦爛的精神遺產(chǎn),她依據(jù)文化類型理論,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用大量的事實形象而生動地描繪出日本人的行為模式、生活方式、精神文化特征等,受到廣泛好評,后來產(chǎn)生的許多日本論都受到這本書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讀《菊與刀》有助于對日本文化的快速了解。但讀這本書時,人們必須了解它創(chuàng)作的背景,用一種發(fā)展的眼光閱讀《菊和刀》,以了解日本和日本文化。但是,有些骨子里的精神是不會改變的。通過了解日本的等級文化、集體主義和許多其他文化,人們在交流中會更容易理解日本人的思想和行為,達到以下目的:政治上,更有利于保障國家利益,促進外交的和諧發(fā)展;經(jīng)濟上,更有利于平衡各種利益關系,減少貿易摩擦;文化上,更有利于中日文化交流和中日民間組織交流。中國和日本之間存在許多歷史問題,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國人必須重新認識日本,中日兩國彼此了解對方的文化是十分重要的。
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很大程度上都是通過這個民族的歷史文化來沉淀的。日本人身上所匯集的這兩種極端的性格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正如《菊與刀》所說,不連貫性教育使日本人產(chǎn)生了一種矛盾性格。日本作為一個島國,人口眾多,資源相當匱乏,自然災害頻發(fā),自然環(huán)境惡劣,他們具有尚武精神。但是,日本人也有堅強的人格,他們需要尋求一種精神來平衡——義理、道德。因此,了解日本人的價值觀對于與日本人交往來說是很有必要的。
《菊與刀》一書在國際人類學界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受當時條件的制約,作者沒有親自到日本進行實地考察,也不懂日語,對日本還缺乏全面的了解,有時還忽略了歷史背景的討論,造成了一些分析錯誤,忽視了年齡、階級、職業(yè)的差異。作者沒有注意到日本人和日本文化不斷地變化和發(fā)展。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fā)展,日本人的價值觀也在逐漸改變。書中對日本文化的分析存在一些明顯的缺陷。人們需要與時俱進地看待日本,必須重新深入地了解日本和日本人。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是促進國際合作與文化交流的橋梁,對于促進世界和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菊與刀》研究中的反思
《菊與刀》令很多讀者印象深刻,其中的“雙重性格”“恥感文化”“不連貫性教育”等方面都發(fā)人深思。作者完美地呈現(xiàn)了日本人的“雙重性格”。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日本人的“雙重性格”似乎難以理解,但文化與一個民族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其傳統(tǒng)社會心理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熬铡笔侨毡净适覍S没ɑ埽侨毡镜膰?,“刀”象征著日本的武士道精神。這兩種完全不同的事物,分別代表“柔”與“剛”?!毒张c刀》有助于人們分析日本“恥感文化”,但是人們并不能僅從這個點去分析日本侵略中國的行為,這樣會顯得有些極端,不能讓日本人用他們固有的文化特性來掩飾侵略行為。從這個角度看,它會不會再次激活日本的擴張野心呢?《菊與刀》從內容上闡述日本民族、日本人性格的雙重性,給人提供了另一種研究思路,這不僅鍛煉了人們的思維能力,也給人們今后的學習提供了新渠道。
(湖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作者簡介:龔黎(1985-),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武陵地區(qū)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