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珂
摘要:梁漱溟是中國早期對文化路向作出研究的人,其所提出的“文化三路向”是近代史上對中國除“全盤西化”之外的又一種改變方式,梁漱溟對待文化的態(tài)度,如同觀察哲學一般,進行具體不同的比較。早期的文化觀點更是富于創(chuàng)造性。
關(guān)鍵詞:文化三路向;文化觀;東西方文化對比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原名煥鼎,字壽銘。曾用筆名壽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廣西桂林,生于北京,現(xiàn)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現(xiàn)代新儒學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系出元室梁王,故人籍河南開封,清中葉官游廣西桂林。
梁漱溟出生于“詩與宗的一代”家庭,早年受父親梁驥(巨川)的影響。在他年輕時,他崇信康有為和梁啟超的改良主義思想。在辛亥革命期間,他參加了聯(lián)盟的京津分會。從20歲起,他就致力于佛教研究。梁漱溟說:
“我想為中國民族社會的生活盡我所能,我想讓自己成為一個社會一直信任的人?!?/p>
梁漱溟出生于北京。抗戰(zhàn)勝利后,他參加了國民黨與共產(chǎn)黨的和平談判,努力和平地建設(shè)國家。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常委會委員,憲法修正委員會委員。一生用心于兩大問題:人生問題和中國問題,為此兩大問題而思考行動,終其一生。梁漱溟的主要作品包括《東西方文化與哲學》《印度哲學概論》《中國文化精神》《人民的心靈與人生》。
1921年出版的《東西方文化與哲學》是梁漱溟早年的作品。梁漱溟的童年總是在愉快和自由的氣氛中度過。進入中學后,他的頑強和頑強的性格逐漸形成。高中畢業(yè)后,他到當時的《民國報》當記者,討厭私有財產(chǎn),信奉社會主義,堅持對所有存在的強烈批判精神。在此之前和之后,他還經(jīng)歷了他早年的三大危機,即如何對待社會虐待,如何建立生活,最后如何“生活在世界”;其結(jié)果是從追求自殺到最終形成了“生活”的生活習慣。在這些階段,梁漱溟一直堅持自己的思想和真正的實踐精神。1916年,他在東方雜志上發(fā)表了他對佛教研究的研究,受到蔡元培先生的關(guān)注。他立即被聘為北京大學特聘講師,教授印度哲學,從而進入新文化運動的核心。
梁漱溟是舊時代的新人,無論是從學識上,還是從對整個中國文化的認識上,都是走在時代的前列,并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人物。
一、梁漱溟對文化整體與一般的思考
現(xiàn)代中國人探索文化是否可以劃分。其真正目的在于向西方學習。后來,當“完全西化”命題成為熱門話題時,張佛泉指出了關(guān)鍵,即“這個問題與文化是整個的還是可分的問題是有連帶關(guān)系的。當然,提出完全西化,同時提倡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事實上,它并不一定提倡整個西化,也就是說,它往往被西化,很容易同意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如傅斯年較早就提出:“天地之間的事物不是一個部分,一部分是獨立的,它們是相互聯(lián)系的”,西洋成西洋的系統(tǒng),中國成中國的系統(tǒng)。動搖一件,牽動多種;和解是無效的,必須征服,必須從根本上改變。
主張中國全面接受西化的梁漱溟,主張文化不可分割。首先,梁漱溟認為文化是“人生的一種方法”,從以往到未來,人類全體的文化是一整東西”。而“一個國家的文化是這個正確文化中的一個地方”。換言之,
“一個國家的文化不是孤立,而是一種普遍的關(guān)系。例如,一幅畫中的一座山和一塊石頭在整幅畫中占據(jù)一席之地,而不是四個無關(guān)緊要,而且“是有趨往的活東西,不是擺在那里的死東西”。他對文化的解說,就是要“表出他那種活形勢來”。
對于梁漱溟來說,中國文化無疑是陌生的相比于從小接觸西方新知的他來說,西方文化對他帶來的沖擊遠遠小于其他同時代的人,相反的,在深切認識西方的文化和制度之后,梁漱溟卻反而更加喜歡或者欣賞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在世界文化的總體定義中,李石岑看到了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其是在從哲學去觀察文化的“大錯處”里面,“這也是一個很大的錯誤,這是他的哲學,或者只是一個,或者只是一個”。具體而言:
“梁漱溟的三方法并非基于中國,印度和西方的現(xiàn)狀,而是根據(jù)儒家哲學(并非所有中國文化,也不是所有的中國哲學),佛教(不是所有印度文化,不是印度哲學)和西方文化(不是西方文化)。”梁漱溟的“宗教態(tài)度”在佛法中代表著“印度的態(tài)度”,有兩個錯誤因為“佛法的態(tài)度,不能代表‘印度的態(tài)度’的全部。佛法的態(tài)度更完全是宗教態(tài)度”。
梁漱溟對待文化的態(tài)度,是存在著相當大的局限性的,礙于時代和知識的差距,梁漱溟只能簡單地從自己最熟悉或者最拿手的方面出發(fā),將自己認識到的知識、文化,歸為一整個大類,并在這些存在的類別中加以區(qū)分,予以歸類。從其本義來看,文化是一種生活的樣式,只因生活樣式的不同才產(chǎn)生了不同的文化,但是文化的差異并不代表著文化是有先進落后之分,生活的樣式是我們不斷演變、調(diào)整到最舒適的狀態(tài)得到的。因此,本質(zhì)上,梁漱溟并不能算作是某種派別的代表者,他只是在表述或者是踐行自己的一種觀點而已。
二、梁漱溟與“東方文化派”
所謂的“東方文化學派”是指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反對西化的文化保守派,倡導東方文化,倡導新舊和諧,調(diào)和中西文化。他的代表人物是《東方雜志》主編杜亞泉及其繼任者錢志秀。梁啟超在訪問歐洲后不久發(fā)表了
“歐游心影錄”。有自稱是“一東方文化之信徒”的陳嘉異;有標榜“倡明舊學,融化新知”的東南大學教授吳宓、梅光迪、胡先骕、劉伯明、柳治征等人;有因其《人生觀》的講演挑起了1923年“科玄之爭”的張君勱;有主張“以農(nóng)立國”的《甲寅周刊》主編、主撰章士釗。
第一次對中西印三方文化及其哲學進行系統(tǒng)比較的梁漱溟,也被列入其中,當做是“東方文化派的代表”;對“東方文化派”的提法,或來自中共人士。鄧中夏在1923年說,當時新文化運動的反動派終于敢“明目張膽地作戰(zhàn)。這一般新興的反動派,我們替他取個名字,叫作‘東方文化派”,。鄧中夏將東方文化派分為三大系列——“梁啟超、張君勱、張東蓀等為一系,梁漱溟為一系,章行嚴為一系”。其所“翻得花樣,各有各的不同”。梁啟超一系,“雖然這是中國人的想法,但臉上卻充滿了西方色彩”。梁漱溟一系,則“雖然這是一個七點的印度思想和一個三點的中國思想,但臉上說西方的思想也有他的地位”。章行嚴是一系列“中國人的實地思想”,但因為他“已取得歐化通的頭銜”,它似乎有免疫力,簡單地“甚至西方的顏色也被抹去了”。
當時,所謂的“東方文化派”的主要成員過去或現(xiàn)在都是新人。即使他們表達“東方文化”,他們也會有意無意地揭露出“新人物”的習慣。這表明,所倡導的所謂“東方文化”和“東方文化”的擁護者在一定程度上被疏遠了。梁漱溟從小就讀西學,被許多人認為是“東方文化派”的第一代表,而私塾出生的胡適,往往被視為“西方文化的代表”。兩個人的學習經(jīng)歷幾乎與“代表”的文化取向相反。“東方文化派”的出現(xiàn)表現(xiàn)出,或者是展現(xiàn)了一種看似新的文化路徑,但是并未脫離梁漱溟提出的三條路徑的范疇。這也是為何并不屬于任何一派的梁漱溟,會被歸入“東方文化派”以及之后的“新儒家”一般。
因而,梁漱溟被歸為“東方文化派”只是一種簡單的概括下的認同,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完全達到,因為梁的整個文化建構(gòu)并不是簡單的持中調(diào)和,而是有自身的文化建設(shè)在內(nèi)的。
三、梁漱溟的憧憬:文化的路向
梁漱溟對西方,中國和印度三種文化的獨特理解是建構(gòu)一種文化理論。那么,梁漱溟是如何給文化下的定義呢?他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寫道:“你且看文化是什么東西呢?不過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樣法罷了。生活又是什么呢?生命是一種無盡的欲望(意志)——這種所謂的‘故意’類似于叔本華的所謂‘故意’,以及不斷的滿足和不滿?!辈浑y發(fā)現(xiàn)意圖的差異導致解決生活中問題的不同方式,不同的解決方案導致不同的文化方向。根據(jù)解決問題的方法或生活方法,梁漱溟分為三個生活方向:(一)當你遇到問題時,你從前面開始。(二)如果遇到問題,不要求解決方案,改革情況,但要在當前形勢下尋求自己的滿意。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是調(diào)和自己的欲望和對情況感到滿意的態(tài)度。(三)問題不是克服,而是要回頭,或者只是想從根本上取消問題或要求。
這種處理困難的方法與生活本質(zhì)和禁欲態(tài)度最為相反。梁漱溟認為,文化是生活基本態(tài)度的完整體現(xiàn),是西方文化的第一個方向。這是一種斗爭態(tài)度,旨在以前瞻性為基本精神。中國文化正朝著第二個方向發(fā)展。印度文化正朝著第三個方向發(fā)展。顯然,梁漱溟觀察文化的所有觀點都是基于此。
西方文化因其第一個方向而呈現(xiàn)出三種主要色彩:(一)征服自然之異彩。(二)科學方法的異彩。(三)德漠克拉西的異彩。這個輝煌的三個來源之一是“前進”的態(tài)度。
西方的這三個優(yōu)勢都很糟糕,很難找到積極的面目。因此,梁漱溟斷言,如果西方與我們不同,中國完全退卻,外界不通風,也就是說,再過千年就無法產(chǎn)生這些輝煌。中國人民的思想是和平,滿足,無知和誕生。后來,他又在《中國文化要義》中指出:“我說文化就是我生活所依賴的一切。它的目的是告訴人們文化是非常真實的。文化的本義應(yīng)該是經(jīng)濟,政治甚至所有文化觀點。”事實上,梁漱溟的中國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文化整體,孔子為代表人物,儒家思想為根本。它也被稱為“和諧”和“直覺”。
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也沒有西方文化的成就。即使是中國也沒有那么好,但印度的“理性學習”和“科學知識”態(tài)度嚴謹合理。走科學的道路,科學的方法根本就不在中國,所以印度和中國也差別很大?!霸谏畹娜齻€方面,它已經(jīng)成為精神生活的一種畸形發(fā)展,在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它也是一種畸形的宗教發(fā)展。這一點特別奇怪!”印度既不是西方的前進追求,也不是中國的和解。
梁漱溟的文化觀是保護中國的文化精髓,更確切地說,是為了保護儒家的倫理價值,努力從傳統(tǒng)的外表中尋找中國文化的真諦。并嘗試著去開創(chuàng)中國文化的復興之道。梁漱溟探索中國式現(xiàn)代化道路的社會實踐以失敗告終,但他把時代元素融入傳統(tǒng)文化中,適應(yīng)歷史發(fā)展是非常令人欽佩的。
梁漱溟的文化觀是基于他的知識和東西方文化的對比。它所提出的三向文化方向不僅僅是“向前、向后、持中”的三向方向。而是更多的是一種選擇,是一種過程,不是為文化提供一種結(jié)果,文化的形成,正如梁漱溟自身所說一樣,是生活的樣式而已,文化的發(fā)展是生活中存在的“意欲”有如前進的沖動,并不是機械的前進,是一種綜合性的發(fā)展樣式。
與此同時,學術(shù)界人士也習慣于將“五四”時期梁漱溟,陳獨秀,胡適等思想領(lǐng)袖視為對立面。然而,很少關(guān)注在對抗產(chǎn)生的緊張局勢下隱藏的共同時代。事實上,梁漱溟和同時代的不同思想家,對民族文化有著綜合的反思。此外,這種反省是在一種強調(diào)流變學的世界文化氛圍中,在倡導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的氛圍中進行的。在這個大氣的時代,梁漱溟以“意圖”作為構(gòu)建自己的文化參照系的源頭?!耙庀颉笔且环N文化態(tài)度,而這種“態(tài)度”是價值取向。在此價值取向的基礎(chǔ)上,梁漱溟試圖從人類發(fā)展史的角度比較中國,印度和西方的異同,以期指出中國文化的未來走向。
梁漱溟的文化觀也在不斷地流變,早年學習西學,在北大教授印度佛學,最后又轉(zhuǎn)人儒學的人生經(jīng)歷,不得不說對其文化觀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影響。梁漱溟很好地詮釋了那個時代學者的特色,便是在流變中不斷地改變自己的精神和物質(zhì)所需,梁漱溟的文化觀為后來中國文化的保守派提供了開山之義,梁漱溟并非全盤西化和固守傳統(tǒng)的代表者。是梁的文化觀使得其并非這門這派,而是簡單屬于自己文化的這一派別,如同其一直信奉的八字真言一般“獨立思考、表里如一”。
參考文獻:
[1]梁漱溟.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羅志田.整體與個別:梁漱溟對文化的思辮[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7(04):90-101+161.
[3]羅志田.異化的保守者:梁漱溟與“東方文化派”[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6(3):64-78.
[4]羅志田.文化翻身:梁漱溟的憧憬與困窘[J].近代史研究,2016(6).
[5]中國文化書院學術(shù)委員會.梁漱溟全集(第三卷)[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6]胡適.胡適全集(第二冊[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