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予恕
摘要:為了適應信息化發(fā)展趨勢,加快稅收管理現代化進程,必須建設以提高納稅服務為目的、以應用信息技術為手段的電子稅務平臺,使稅收征管與納稅服務優(yōu)化整合、有效結合、深度聚合。本文通過分析現階段電子稅務平臺的發(fā)展情況,分步挖掘作為“前端”的網頁端和移動端、作為“后臺”的數據倉庫各自的優(yōu)勢特點和問題所在,進而對未來提高稅收征管機構納稅服務質量、加強管理機構治理、建設更高效的電子稅務平臺的優(yōu)化方向提出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稅收征管:信息化:電子稅務
一、總論
為了讓信息化發(fā)展成果切實普惠民眾,將大數據思維應用于稅收征管領域,必須建設以納稅主體和信息技術為前提的電子稅務平臺。在前端,表現為面向納稅人的辦稅大廳:在后臺,表現為稅務機關內部的處理系統和“數據倉庫”。電子稅務平臺能夠實現征納雙贏局面,一方面為納稅人帶來辦稅便利,從必須在實體稅務局內進行機械地程式化交流,轉換為超越時空限制的網絡電子交流:另一方面,有利于稅務機關完善自身納稅服務體系,深度挖掘和分析涉稅信息,為下一階段的信息化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二、已有措施及存在的問題
(一)前端
1.網頁端
“電子稅務”已發(fā)展到中期,各省市級稅務局都建設了功能較完備的門戶網站,集網上申報、納稅宣傳、稅務公開為一體。
以安徽省稅務局門戶網站為例,網頁建設較成熟,整體設計精簡,上下級外部鏈接完整,如“安徽省一合肥市一蜀山區(qū)”:宣傳內容更新及時,有利于納稅人第一時間獲取政策變動信息,且會定期上線講解,使用圖、視頻方式,幫助納稅人理解相關政策;操作簡單易懂。
但是目前在稅務機關內部,信息技術手段主要應用于基礎的信息收集和業(yè)務查詢,即利用計算機錄入涉稅信息,通過互聯網來進行共享,并提供查詢活動,很多的業(yè)務流程和審批制度都沒有涉及,還是沿用著過去的制度和方法。同時仍有較多政務數據沒有公開,納稅人只知道收入來源,不知道具體用處,可能會阻礙稅收遵從積極性。 2.移動端 (1)依托微信公眾平臺,運營官方微信公眾號 以公眾號“合肥稅務”為例,主要用于納稅宣傳,更新較快,制作周期短,大大降低了宣傳成本。同時存在問題也非常明顯,首先是功能不完善,只能查詢簡單信息,且網頁鏈接式較多,三個子菜單“微發(fā)布、微服務、微查詢”均是外部鏈接,實質上查詢的過程仍然在網頁端完成,沒有真正發(fā)揮移動端的優(yōu)勢:其次是公眾號建設本身,形式不新穎,以純文字為主,鬩讀量較少,受眾只能被動接受,沒有最大限度發(fā)揮宣傳作用。
(2)獨立開發(fā)應用
獨立的應用資金和人力投入高,因此主要由國家稅務總局進行統一開發(fā)和維護,各省市以大致相同的標準推行,如已大規(guī)模使用的“稅務12366”App和個稅App。
為了配合個稅改革,高效控稅,減少稅收流失,2018年12月31日,由國家稅務總局開發(fā)的個人所得稅App軟件的專項附加扣除信息填報功能正式上線使用。此項上線意義深遠。納稅人在App上可以方便、快捷地進行電子繳稅和電子退稅業(yè)務,可以選擇多種繳稅方式完成繳稅支付。這是現階段最新的控稅手段,是稅收征管形式的新嘗試,是便民惠民新舉措,提高了納稅服務質量,初步建立起自然人涉稅檔案,為下階段信息管稅、數據控稅奠定基礎。
獨立開發(fā)使得應用整體還不完善,日常維護成本較高,系統穩(wěn)定性不足,容易出現如一些特殊納稅人無法白行完成申報、系統白填信息錯誤、涉稅信息被泄露、隱瞞收入行為無法準確定位等問題,需要稅務部門逐步解決。
(二)后端
如今,電子稅務平臺的推廣對于信息有著相對統一的要求,納稅人需在系統中按規(guī)定提交基礎信息報告、特殊事項報告、社會保險費報告等:需在網上白行進行納稅申報,填寫多張申報表格,在線申請、領用發(fā)票,上傳重要憑證,反映了企業(yè)日常經營活動,蘊含了核心涉稅信息,能夠推動稅務機關加強稅源管控,促進征管質量和效率的全面提高。納稅人將相關信息上傳到系統后,后臺可以直接進行業(yè)務處理和審批。
但是總體來看,數據使用率仍較低,沒有最大限度利用納稅行為數據來分析納稅人的行為特征進而改進服務。
三、未來優(yōu)化方向
(一)加大納稅宣傳力度,重視稅務公開
電子稅務局上線之后,稅務部門也愈加重視線上的稅務宣傳工作。線下舉辦一些宣講會、座談會,需要經過策劃、安排等同定流程,宣傳成本高、受眾面小、更新不及時?,F在更多的是利用在線平臺發(fā)布最新政策信息,宣傳普法知識,講解納稅相關實務操作,提高稅法普及效率。
稅收事務總支出的絕對數量大致上是逐年增加的,反映了十年來我同稅務機關著力于加強稅收建設,而稅務辦案、稅務宣傳、信息化建設和協稅護稅四項具體支出波動較大,會根據每年實際征管情況做出動態(tài)調整.、2018年預算和2017年決算相比,稅務宣傳支出增加,表明由于2018年國地稅合并、環(huán)保稅開征、個稅改革等多項變動,產生了更多樣的宣傳需求,稅務機關加強稅收宣傳工作引起支出增加。
(二)完善服務平臺體系,提升服務質量
1.完善功能
建立網頁端和移動端相互交融、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體系,以網頁端為主,移動端為輔,推動現有功能的有機整合。例如現行個稅申報方法中,先行在網頁端的辦稅大廳獲取注冊碼,然后使用注冊碼在個稅App中進行實名注冊,以后憑此賬號即可遠程辦稅。 2.以人為本 推行人性化、個性化服務,對每位納稅人長期以來的辦稅記錄進行歸納分析,從而識別辦稅習慣,定位潛在需求,有針對性地為其提供涉稅提醒、辦稅預約、稅收宣傳等,推動納稅遵從。 3.創(chuàng)新機制 創(chuàng)新納稅機制,拓展多元化繳稅方式。積極推進電子稅務局建設,積極探索涉稅業(yè)務辦理便捷化、要素化,打造綜合性、全流程、全聯通智慧稅務生態(tài)系統,借鑒上海經驗,在網上營業(yè)廳、手機應用、微信公眾平臺拓展網上申報更正業(yè)務,納稅人可在申報期內對申報錯誤進行多次修改,提高稅款入庫效率,降低事后更正成本。
(三)完善信息網絡
財稅數據之問具有關聯性,稅務部門可以通過監(jiān)控企業(yè)定期上報的經營數據,結合其他部門共享的數據來進行稅源管控。稅務機關通過與銀行、公安等部門的信息合作,能夠實現對欠稅納稅人資金流的實時監(jiān)控:如果納稅人長期合法合規(guī)進行涉稅操作,系統也會實現定期的統計分析,對其信用評價結果產生有利影響。
獨立的稅務系統投入大、效益低,必須加大日常維護的財政撥款支出。管理機構要鼓勵對相關安全信息技術的研發(fā),并給予優(yōu)惠的財稅政策,推動重點數據庫之間的數據共享。
(四)加強數據分析
要想使數據分析獲得最佳效果,一定要首先明確分析目的。稅收大數據分析所輸出的價值,不能僅僅止步于獲取海量數據,最終主要是為了滿足管理機構對于稅收的實際需求,將數據真正“用起來”。
在微觀方面,運用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可以幫助稅務部門利用海量數據對企業(yè)的涉稅行為進行分析、判斷和預警,展開對納稅人稅收遵從情況的有效預測。在宏觀方面,分行業(yè)、地區(qū)、類型對稅源進行分析,分類推送給各級稅務人員結合工作實際,密切跟蹤宏觀經濟和企化經營形勢,讓準確的收入分析數據為組織收入工作打下良好基礎,牢牢把握組織收入的主動權。
參考文獻:
[1]杭州市地方稅務局課題組.探索國地稅融合下“互聯網+稅務”模式[J].稅務研究,2017(4).
[2]楊靜.大數據時代人工智能控稅的思考[J].山西財稅.2017(10).
[3]李杰.對省以下稅務機關稅收現代化建設的思考[J].稅收經濟調研,2014(16)。
[4]宋建梅.稅收征管現代化:國際經驗與路徑探索[J].當代經濟,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