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奇
汝瓷在宋朝興盛,因為其天青釉色,迎合宋徽宗的審美情趣以及所信奉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五大名窯中居于首位。汝瓷在配置釉料時“以瑪瑙入釉”,能夠呈現出別具特色的釉面效果。汝瓷器形精致、釉色獨特,深受人們青睞,后來因為宋金戰(zhàn)爭,汝瓷技術遭到破壞,失傳800余年,目前世上僅存的宋代汝瓷真品僅60余件。
一、汝瓷的傳承和發(fā)展
受到科技創(chuàng)新政策的支撐和鼓勵,汝州陶瓷界在原有汝瓷燒制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和改進,開發(fā)出一系列新的釉色,獲得了多項發(fā)明專利等知識產權成果。汝瓷不僅屬于文化產品,同時也是藝術產品,能夠很大程度上促進汝州經濟發(fā)展。
當前我國在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方面有著非常高的重視度,汝瓷燒制技術屬于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人專心致志研究汝瓷,發(fā)揚工匠精神,在汝瓷發(fā)展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卓越貢獻。
二、汝瓷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中的專利技術
(一)汝瓷發(fā)光釉及其制備
汝瓷發(fā)光釉專利在2005年申請,發(fā)明人以及專利權人為孟玉松老師,其關鍵技術是發(fā)光粉和基礎釉的制備,將兩者按照一定的比例調配而成?;A釉包含有白長石、石英、方解石、硼酸、鋯英石、硝酸鉀、氧化鋅、螢石、碳酸鈉、碳酸鍶、碳酸鋇、白云石等,該專利的出現能夠使汝瓷釉色不足問題得到解決,利用不同發(fā)光色組分以及技術制備發(fā)光釉,在操作過程中需要注意避免鐵雜質污染,確保有理想效果。該項技術廣泛應用在汝瓷發(fā)光釉裝飾方面,在較弱光線下,可利用熒光方式將吸收存儲的光能發(fā)散出來,呈現出特殊的夜光色彩。
(二)玉青白胎瓷器制作工藝
玉青白胎瓷器專利為李廷懷在2011年申請,該項技術應用復雜的坯釉配方體系,分別使用外釉和內釉,坯體配方組成有大同土、黑毛土、白長石、石英、白土、砂石、牛骨、高嶺土等,內釉選擇白長石、石英、白土、牛骨、滑石粉、高嶺土等,外釉選擇黃長石、鐵礦石、瑪瑙石、石英、白長石、牛骨、方解石等,利用磨球機將其研制成粉末,坯料需要通過200目篩,釉料研磨細度適宜后除鐵,對釉漿濃度進行調整。利用該技術制作的汝瓷,內部釉面不開片,外部存在開片特征;應用在茶具生產方面,能夠使內部開片裂紋處殘留茶漬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整個汝瓷茶具的實用性有明顯提升。
三、汝瓷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中的釉色特征
第一,汝瓷釉為青釉,未添加人工色料,顯色主要是依靠燒制谷草中的還原焰氣氛以及釉料、坯料中鐵質成分比例。通過分析汝瓷專利技術可發(fā)現,汝瓷釉色的顯現很大程度上受到其配方結構影響,同時還與坯體配方結構、釉料細度、燒成制度等聯系密切。
第二,汝瓷燒制過程中,在選擇相同坯、釉制備工藝、素燒工藝和釉燒工藝基礎上,還可能受到窯位以及生產批次等影響,其釉色存在一定的區(qū)別。另外,選擇不同配方素燒瓷胎或者施釉厚度。胎顯微結構和白度方面差異,同一釉系即使選擇相同工藝參數,因為在不同窯口生產,其釉色也會出現差異。
第三,傳統(tǒng)汝瓷配方為石灰-堿釉系,選擇長石和方解石作為熔劑性原料。在專利配方中,對原材料組成以及配比進行了一定的調整,因為不同窯口燒成制度以及工序方面差異,所制作出的青釉釉色深淺色度也會不同。
第四,古代青瓷釉受朝代和地區(qū)方面差異影響,存在明顯區(qū)別。在宋代之前,以石灰釉為主,在宋代為石灰-堿釉,釉中鈣含量和鉀含量基本一致。北方青釉中二氧化硅含量一般超過70%,南方青釉二氧化硅含量在55%-63%。
第五,釉組成中,在基礎釉組成相同的情況下,隨著鐵氧化物含量的增多,釉色越來越深。隨著鐵氧化物含量的增加,顏色會從月白色變?yōu)榉矍嗌?、豆青色,甚至變?yōu)椴韬稚秃谏J艿接詿郎囟群蜌夥盏扔绊?,二價鐵離子與三價鐵離子的比值較低時,釉色整體偏黃,比值較高時,釉色整體偏藍,釉中其他氧化物數量和類型同樣會對青釉色調產生一定影響。
坯體能夠襯托釉色,坯組成中,若鐵質含量少,則整個釉色較為明快青翠;如果鐵質過多,則釉色發(fā)暗。對相同青釉而言,坯中鐵含量如果在1.5%以內,整個釉色為淺粉青色;如果鐵含量在2.5%,釉色為粉青色;鐵含量在5%左右,釉色為灰青色。
同一青釉,隨著釉層厚度的不同,其色調也會出現一定的差異。坯、釉料鐵含量一致下,隨著釉層厚度的增加,釉色會呈現出偏暗和厚重感。在釉燒時,如果氧氣氛圍重,三價鐵離子會表現出黃綠色,在還原氣氛下,隨著二價鐵離子的增多,會呈現出深淺不一的青色。在高溫階段,隨著氣氛的反復變動,會表現出青中帶黑感。
四、結語
汝瓷以天青釉聞名,多見釉面開片,在燒成時會受到氣氛、窯口以及窯位等的不同呈現不同的釉色效果。當前汝瓷業(yè)界汝瓷燒制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潛心投入,孜孜不倦地研究,制瓷經驗越來越豐富。利用現代化學分析技術、結構表征技術等,吸收其他陶瓷文化的優(yōu)點,借鑒其他藝術形式和生產技術,逐漸拓展出新的器形和釉色,取得了一系列知識產權成果,在汝瓷發(fā)展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汝瓷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仍存在著廣闊前景和巨大潛力。(作者單位:汝州市金冠汝瓷研究所)
參考文獻:
[1]劉迎旭,孫遠亮.汝瓷泰斗——孟玉松的瓷路歷程[J].時代青年·視點,2017(8):61-65.
[2]釉色獨特的瑰寶-汝瓷[J].科學之友,2014(4):36-37.
[3]韓琴,任一昊.變化萬彩,妙處千般 ——對汝瓷的窯變、開片工藝與神奇功效的研究[J].天工,2017(6):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