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華
摘 要:現(xiàn)如今的課堂,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活動經驗的積累。而簡單的硬性模仿往往忽略這個學習過程,只有引導學生學會積極、主動地自我建構,才能促進學生真正掌握操作技能,深化知識內涵,積累活動經驗。
關鍵詞:硬性模仿;自我建構;深化;畫垂線;三角板
1案例呈現(xiàn)
1.1課堂簡錄
畫互相垂直的兩條直線。方法:一畫(畫一條直線);二對(用三角板的一條直角邊對準這條直線,即重合);三畫(沿三角板的另一條直角邊畫線)。過已知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方法:一對(用三角板的一條直角邊對準這條直線,即重合);二移(重合移動,直至三角板的另一條直角邊經過已知點);三畫(沿三角板的另一條直角邊畫線)。
1.2學習反饋
練習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容樂觀:有些學生拿著三角板不會用,亂對一通胡亂畫垂線。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水平直線的垂線,才畫得比較垂直(如圖1),而對于其它方向的垂線,則畫得五花八門、慘不忍睹(如圖2)。尤其對于過直線外一點畫該直線的垂線段:過O點分別畫兩條射線的垂線段,錯得更加離譜(如圖3)。
1.3 原因分析
我先用三角板演示畫垂線的方法,學生再照著這種方法去畫。但后來學生為什么不照著方法繼續(xù)畫呢?于是,我就“過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垂線”(如圖4)針對個別學生進行輔導。
結果有些學生當場拿著三角板轉來轉去,卻無從下手:一會兒把斜邊對上直線了(如圖5);一會兒又讓斜邊經過已知點(如圖6);有時候一條直角邊對上直線了,而另外一條直角邊卻沒有經過已知點(如圖7);好不容易一條直角邊經過已知點了,而另一條直角邊又跟已知直線錯開了(如圖8)。
2整改方案
過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直線外給出一點,讓學生經過此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之前學生已掌握重合著移動的方法,但是有個別學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他們發(fā)現(xiàn)有時候三角板的另一條直角邊與已知點怎么都對不上(不在同一側,如圖9)。最后在大家的共同探討下,找到了方法——以已知直線為對稱軸將三角板翻轉再重合著移動(如圖10),直至另一條直角邊恰好經過此點時(如圖11)就可以畫垂線了。
3 效果及思考
3.1 后測情況
教學整改后,我設計了一張小測驗卷,檢驗學生的掌握情況,如下:
1、畫出下面直線的垂線。
2、過點A畫已知直線的垂線。
3、過點P分別做AB、AC、BC的垂線。
3.2新的認識
注重課堂反饋,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特別關注學生的課堂反饋,觀察學生的認知誤區(qū),幫助學生及時糾正錯誤和解決問題,以使學生從本質上掌握畫垂線的原理與操作要領。
【參考文獻】
[1]丁成學.談學生作圖經驗的積累——以“畫角”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2017,(8):41.
[2]郝愛光.畫垂線有那么難嗎[J].小學數(shù)學教師,2017,(3):64-65.
[3]何月豐.在善變中突出其不變[J].小學教學設計,2015,(1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