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是師生交流互動的動態(tài)課堂,是人文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共同存在的課堂。課前的教學預設是整個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指南,一個好的預設,總是符合一定的目的方向,可行可測,能發(fā)揮協(xié)調(diào)作用,有助于教學主體有條不紊地開展活動,它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以下是本人對教學預設的內(nèi)容以及注意點的看法。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前預設;英語教學
【作者簡介】袁鵬,南京市高淳區(qū)第一中學。
一、預設的內(nèi)容
1.教學對象的預設。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因此,全面了解學生是預設的首要任務。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環(huán)境、對于學習的認識以及學生的興趣與愛好直接影響他們的課堂學習。課前對學生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教師更好地把握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有效實施。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在教學預設時本著承認差異、關注差異、面向全體學生、對學生的愛好揚長避短的原則。
2.教學目標的預設。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預期結果,即教學應達到的程度,它可以克服教學上的盲目性,是順利進行教育活動的基本保證和首要環(huán)節(jié)。教學目標確定需要教師兼顧三個方面,即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和興趣,當代社會需要和學科的性質(zhì)與特點。
學生發(fā)展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教師通過授課對學生進行技能技巧的培養(yǎng)也應該是多元的。其次,教育也要體現(xiàn)其社會功能。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張伊娜教授曾在一次講座中指出,我們中國的孩子想象力的排名相當靠后。因此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對孩子想象力的培養(yǎng)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任務。在講授 ‘Alice in Wonderland’一課時,我們可以通過預設問題:If you see such a rabbit, how will you feel? What will you do?; If you were Alice, would you jump down the hole or not? And why? If you were Alice, how would you feel in the long, low hall?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Alice, how could you go through the door? 等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因此,我們要盡量做到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教育就要往什么方向培養(yǎng)人。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指出,面向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學會四種本領:學會認知(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學會合作(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學會生存(learning to be)。
3.教學過程的預設。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過程預設應該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精心預設。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既要遵循課程和學科發(fā)展要求,又要尊重學生的身心和認識發(fā)展規(guī)律,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點;教學過程中,需要預設一系列的活動。這些活動構成這些課的主要模式。在準備這些活動時,教師對有效完成教學任務提出設想。在安排課堂活動的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1)先易后難;(2)接受性技能訓練活動先于產(chǎn)出性技能訓練活動;(3)準確性練習先于熟用性練習;(4)從機械性練習過渡到有意義的語言活動。
二、預設的注意點
1.精心的預設產(chǎn)生完美的生成。要想預設得好,必須認真?zhèn)湔n。即備課要精、資料要精、練習要精、作業(yè)要精。只有這樣,才可能有完美的生成,才可能有高效的課堂。在備課時,預設的提問要講究精煉,重點突出;解釋的語言點講究平實易懂;讓學生編造的對話盡量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他們有話可講,有材料可用。必要時要敢于突破教材的局限性。課堂預設定位不能太難,語言點不應挖得太深,否則,那樣的預設往往會阻礙有效的生成。
2.有效的整合促使有效的生成。教學資源的整合可包括三個方面的整合:首先是資源的整合,即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科教材、教輔資料和網(wǎng)絡資源之間的整合;其次學習者自身英語聽說讀寫各項技能的整合,語言的學習是為了提高大家的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要求課堂上的聽、說、讀、寫的訓練常常不能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最后,學習者自身學習活動方式的整合。教學資源的整合可以進一步豐富學習者的學習和生活經(jīng)歷,拓寬他們獲取知識的途徑。課堂上能讓學生嘗試形式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方式,那么學生會感到很放松,學習熱情會得到極大的發(fā)揮。我們可以采取角色扮演、采訪活動、辯論會、演課本劇、看英語電影等活動方式。
3.多角度的預設、有價值的生成。預設時要設計哪些問題讓學生回答,學生可能會怎么回答;學生可能會有哪些錯誤,如何避免這些錯誤;學生可能會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又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老師需要提供哪些幫助;我們?nèi)绾稳ヒ龑Аl(fā)和點撥;這些都是我們預設時需要考慮的。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取得更有價值的生成。
4.在預設中給生成留有空間。在教學中,預設是必要的,但預設需有彈性,有留白。因為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動態(tài)的構建過程。這是由學生的原有經(jīng)驗、知識結構、個性、愛好等多方面的復雜性與差異性決定的。因此,在預設時要充分考慮可能會出現(xiàn)的情況,從而使整個預設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給生成留足空間。
教學活動的預設與生成這一對矛盾總是交織在一起的。而我們需要思考的重心也許不是如何全盤否定或摒棄預設,倡導生成,而是如何改進我們的傳統(tǒng)化教學預設,使之為生成打下堅實基礎,確定正確方向,同時又為教學有效生成賦予必要的充分的空間,使之在通往教學目標之路上演繹課堂的異彩紛呈。沒有絕對的預設,也沒有最好的生成。我們的終極目的應是關注學生們的差異性和發(fā)展的不同需求,幫助和引導我們的學生在更好地學習氛圍中求知,創(chuàng)新,挑戰(zhàn)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