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霓虹
參與意識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它滲透在識字、閱讀、習作教學各個內容中。有助于學生閱讀、寫作等語文能力全面發(fā)展,開發(fā)學生智力,增強學生自信心,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其學習主動性的形成與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是教師施教的重要目的,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和發(fā)揮學生的主動參與性,使學生養(yǎng)成參與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參與能力。然而,在日常的教學中不難發(fā)現(xiàn):高段學生在閱讀課中的參與意識往往不夠強烈。
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思維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從接受到讀物的第一個信息時,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啟動了。特別是高段的學生,對這個信息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生期待過程比較長。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待,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
小學生還處于兒童時期,其感情總是處于運動的狀態(tài),他們在感受課文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開始轉向課文本身的語言,老師應從學生的面部表情、朗讀的聲調、發(fā)言的措辭,敏銳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學生心頭涌動。如在教學《月光曲》中描寫樂曲的內容時,教師通過圖片、音樂引導學生進入《月光曲》的意境,從而進行感悟、欣賞,再從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走進茅屋彈奏——即興創(chuàng)作的情感變化中找出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靈感和激情,使學生用整個心靈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馳而神往,激起孩子極大的興趣,撥動他們的心弦,讓他們有話可說,有話要說,參與也就更容易了。
二、注重問題的設計
小學生的知識水平較低、個性心理品質不夠好,獲得信息的相對較少,這些決定了他們質疑問難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導,學生的提問往往會停留在字詞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節(jié)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養(yǎng)思維能力、擴大知識面的作用,所以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捕捉質疑點,把問題問到“點子”上,這個“點子”就是課文的重點、難點、知識點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點等,同時還要教會學生質疑的方法和途徑。
(1)從課題入手,抓住題眼發(fā)問。如教學《草船借箭》時,教師從一開始就可以這樣問:《草船借箭》這個課題中,我們可以知道什么? 你還想知道什么? (如:怎樣借?為什么能借到?)雖然簡單,學生也有閱讀思考的機會,學生參與其中的可能性也就加大了 。或者可以抓住“借”字發(fā)問,為什么用“借”而不用“騙”。這一問題留在讀通課文,學生理解人物特點之后。學生也都愿意說。這樣一來,學生的參與空間就大多了,獨立思考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2)提問和學習要求有一定的連續(xù)性。如在教學《凡卡》一課中,有這樣的課堂實錄:
師:同學們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請打開書73頁。上節(jié)課我們讀了凡卡的信,這節(jié)課我們?yōu)g覽這封信的內容,找一找信中哪一自然段集中體現(xiàn)了凡卡做學徒所受的苦?(生讀第八自然段。師出示第八自然段。)
師:從第八自然段中哪兒看出凡卡做學徒所受的苦?他都受了哪些苦?用原來學過的方式做標注。(生畫批)。
師:把你畫的句子讀一讀。(生自讀所畫的句子。)
師:根據(jù)提示說說你的感受。
師:三個同學一組,說說讀到這些句子時,你感到了什么,想對誰說什么。(生交流)
上例中,教師先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自己所畫的句子,然后說說為什么這樣讀,再談談感受。目的是體會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這樣為后面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三、完善教師的教學策略
高段的語文課堂上,教師應該“有所作為”,要基于學生的語文學習規(guī)律,由易到難,由扶到放,層層疊加,通過概括、理解、思辨、創(chuàng)造、表達,形成新的閱讀經驗,體現(xiàn)能力、思維和語言的發(fā)展。
在教學《晏子使楚》這篇精讀課文時,在了解課文梗概后,兩位教師展開了不同的教學:一位教師采用“網羅式”教學:晏子的哪處表現(xiàn)給你的印象最深?學生提到一處,教師停下來講評一處,零零碎碎提了很多問題。面面俱到地交流完了,課也結束了。
另一位教師則采用“點面式”教學:先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讓學生通過字里行間感受晏子的機智,重點品味晏子的語言,并小結學法:聽其言,探其義,明其智。然后用這種學法自主研讀第四、五自然段。最后學習文章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刻畫人物的手法。
通過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第一位教師的課堂上,學生在看似熱鬧的交流中學完了課文,但閱讀缺乏體驗和歷練,能力自然也在同一層面上平移;而第二位教師扶放結合,以點帶面,先學后練,有效地感悟了晏子的語言藝術,體會到他的愛國之情,也體現(xiàn)了學生參與的主動性,也更能提高學生參與的價值。
四、閱讀理解與朗讀須相結合
朗讀,是以理解文字作品意義為目的的一種出聲的閱讀方法,是一種綜合了理解、思維和表達的閱讀活動。有感情的朗讀可以讓學生感悟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但在閱讀教學中,把理解與朗讀與截然割裂的現(xiàn)象并非罕見,分析課文前讀一遍,講解完后再朗讀一遍,甚至根本沒去理解,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來。在聽一位青年教師上的《桂林山水》一課時,僅僅理清了文章脈絡后,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甚至還說,“景色這么美,請大家美美地讀一讀?!贝藭r,學生茫然不知所措。雖然,我們的祖先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諸如此類的古訓,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畢竟是少數(shù)?!彼岳首x要以理解為基礎,朗讀可以幫助理解,通過朗讀又可促進對文章的感悟品味,它們相輔相成,必須有機結合。這樣一直下去,理解能力得到加強,參與的信心也就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