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澤維
今年的十二月十三日,和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十三日之后的每一個的十二月十三日一樣,依然是屬于紀念的日子。
晚上,華師校園的楠園廣場上,肅穆沉默的人群前,亮著火紅的蠟燭光,燃出12·13的字樣。蠟燭的光閃耀,照著前面的人群,卻好像也點了回顧歷史的燈,幽然顯出一條尸橫遍野,荊棘慢途的路。青年朗誦的聲音響著,沉重卻有力,聆聽中,我的手上被遞來小蠟燭,于是加入了紀念的隊伍。紀念曾經的傷痛,是不需要批準的事。
除了朗誦和輕微的風聲,是一片寂靜。我稍稍抬頭觀察著和我一樣來到此處的青年,他們也許從喧鬧的商店走來,也許從劇烈的運動走來,也許從悠然的休閑時光走來,但是一踏上這一個陣地,便沒有了前一秒,而都共同的回到了幽暗的歷史過去,進入了嚴肅的思考和民族共同的悲痛中去。正如,每一個別處的中國人,也許身處不同的地方,擔負不同的任務,面臨不同的辛苦,體驗不同的人生,但都一同在今天懷揣同樣的心情而走到一起。那一刻,廣場上的青年中國人決定停下腳步,悼念亙古土地下面被吞沒的無辜生命,反思血肉模糊歷史深層的屈辱奴態(tài);回憶殘暴刺刀背后的邪惡人性;重溫病痛治愈時期的血汗付出;珍惜世界傷疤后面的和平重建。
彼時彼刻,仿佛火熱的傷痕穿越了時空,燙在了現(xiàn)代中國青年的身上;不可言說的屈辱和痛苦冥冥穿透了地表,從青年的腳下涌到心里;勝利的歡悅和嚴肅的思考默然地綻放,顯染了血紅和黑沉的壯麗顏色。12·13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往事,已然離去了79年。對于當代青年來說,它幾乎完全只是一個客觀的歷史事件,而沒有血肉和情感的相連。但是時間的脫節(jié),事件的隔離并不妨礙它被反復重提,反復紀念。作為屈辱和傷痕的見證的它,本來應該被時間的洪流沖走,被戰(zhàn)后和平的溫柔掩蓋,被發(fā)展的喧鬧填埋,可是它沒有,主動反思賦予了它生命力和存在感。它甚至不是單純以紀念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基因的形式,遺傳在一代一代的中國人身上。
怒吼和哭號的時代已經過去,但是憤怒和忍辱的血液長流不息。
中國的民族基因永遠和它的過去相連,所以它才能保持成熟和警惕。每個民族有它自己的前進姿態(tài),而中國習慣紀念,紀念使她受益。紀念是個反芻的過程,讓人從精神層面體驗歷史的刺激,感受民族的情感和品格;也是個反省的過程,對歷史錯誤的定性和分析,為當今提供經驗和思想基礎;同時是個激勵過程,用過去的痛警惕現(xiàn)在,從過去的覆轍反觀未來的路途;更是一個凝聚民心的過程,共同的紀念日增進黨民的認同,共同的過去凝聚每個民族個體情感。這不僅僅是國家機器年度修檢式的自我反省和糾錯完善,還是每個人自身心理建設的督察以及愛國品質的提醒。
如今,中國的態(tài)度更加自信,姿態(tài)更加硬朗,屹立于世界舞臺。但在這之前,不乏對中國紀念南京大屠殺事件的反對和揶揄的聲音。這些聲音憧憬未來的目標,要求目光一致向前看,而且說著,過去的讓它過去,我們要往前走。但是,難道一切回顧都是浪費時間,所有譴責都是無效控告嗎?哲學家喬治·桑塔亞曾經說過,“那些拒絕從歷史中學習的人注定要重復它的悲劇?!比绻粋€民族讓過去那么容易過去,意味著它輕視過去的生命和事件,意味著它茍認了邪惡的合理,意味著它否認經驗的可貴。一味追求前面的成就,拒絕反思,也就拒絕了穩(wěn)步前進的踏實方式,同時拒絕了精神的養(yǎng)分滋養(yǎng)。
成就如果是民族的榮耀勛章,過去苦難何曾又不是。
對歷史的紀念和反思,不僅僅是譴責和悲痛的重新挖掘,更是過去和現(xiàn)在的和解以及意識形態(tài)的和平更替。人類對和平的珍視對和諧的渴望從來不是原始生來的,而是從過去的苦難中總結而來的。而如今民主和法制的完善,也未曾不與過去的傷痛有關。除了對于解構和重建,對于調和與平復的貢獻,過去還可以是人類進步的墊腳石。所以,過去的歷史不是僅僅存在于過去的時態(tài),它還和我們的現(xiàn)在,和現(xiàn)在的我們無縫對接。
無窮的過去,無數的生命,因為人類的歷史,民族的苦難,都可以變得密不可分。
十二月十三日,希望也依然是屬于紀念的日子。與其說我們紀念傷害,不如說我們紀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