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雨婷
“莆仙戲”是莆田地區(qū)的文化瑰寶,它有著極高的榮譽,其內涵非常豐富,被譽為宋元南戲的“活化石”。我園把目光投向民俗文化,依托傳統(tǒng)節(jié)慶活動,利用周邊社區(qū)資源,挖掘莆仙戲在幼兒教育中的價值,并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以“美麗的莆仙戲‘戲衫’”系列活動為平臺,激發(fā)幼兒對莆仙戲賞析的興趣,初步引導幼兒認知莆仙戲中各角色的“戲衫”,了解不同角色身份與性別的“戲衫”特點,加深幼兒對各角色服飾扮相及內涵的了解。
一、引發(fā)動機,積累經驗——引領幼兒走近莆仙戲
為了引發(fā)幼兒對莆仙戲的關注,我們邀請了藝人來班級助教,讓幼兒初步了解莆仙戲的各種角色。幼兒帶著雀躍的心情觀看藝人表演。他們的眼光緊緊追隨著演員的表演,個別幼兒還像模像樣地比畫起了“小姐的蹀步、提鞋”等動作。幼兒對莆仙戲的了解有多少呢?在老師的引導提問下,幼兒有的說在電視上看過,有的說跟奶奶去看過戲,有的說爺爺做壽時家里請過戲團來表演……幼兒開始關注莆仙戲,并回憶在哪里看過莆仙戲,了解了原來這種戲叫作莆仙戲,是用莆田方言對白吟唱的,是莆田地區(qū)特有的古老戲種。
在欣賞表演的過程中,幼兒了解了什么是莆仙戲。最后,他們的興趣點停留在了藝人姐姐的“戲衫”上:姐姐衣服的袖子長長的,甩來甩去真漂亮,上面還繡滿了許多花。原來“戲衫”上的圖案和袖子的造型更能引起他們的注意。為此,我們決定追隨幼兒的興趣,帶幼兒走進保尾社區(qū)的“戲裝一條街”,拓展幼兒的學習空間,使社區(qū)資源為主題所用。因此,我們開展了“戲衫哪里來”——參觀戲裝店的活動。
二、追隨興趣,捕捉契機——拓展幼兒視野的空間
當看到五彩斑斕的“戲衫”時,幼兒都被深深地吸引了??纯催@件長衫,看看那條裙子,不時地還想用手去碰一碰、摸一摸??吹桨⒁淘谟每p紉機繡龍袍時,許多孩子駐足觀看,躍躍欲試。他們在戲裝店里流連忘返,對各式各樣的精致“戲衫”產生了深厚的興趣,引發(fā)出了許多的小問題:“這件衣服怎么這么長呢?”“這件是誰的服裝呢?為什么上面有龍呢?這些圖案是怎么弄上去的?”幼兒的問題千奇百怪,店里的叔叔阿姨耐心地一一解答他們的問題,具體向幼兒介紹“戲衫”的意義:“莆仙戲的服裝通稱為‘戲衫’, 式樣也不同于其他劇種,色彩和圖案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顏色一般以紅、綠、黃、白、黑為主,花紋與圖案用土線繡成,圖案多為龍、鳳、鶴和花木、果樹。但瓦衫、背身、襖等都不繡花圖案,只在領部加一素色領邊……”我們在一旁等待、觀察,給幼兒嘗試主動與人交流的機會。時機成熟后,再適時地介入其中,和幼兒一起交流、討論。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這個時候得到了提升,他們的詞匯運用量越來越豐富:五顏六色、精致、華麗、神奇……幼兒有認知和語言發(fā)展的需要,他們需要一個能充分發(fā)現(xiàn)和探索的、具有豐富刺激的活動環(huán)境,需要一個富含語言刺激而且能激發(fā)其語言發(fā)展的環(huán)境。我們引導幼兒不受定向思維——“只有圖書閱讀才算是閱讀”的束縛,通過“看看,說說”這種情景交融的方式,用語言、動作、表情等方式表達,進行富有個性特點的語言和非語言的表現(xiàn),努力打開幼兒閱讀的思維通道。
這一次的“戲衫”之旅帶給幼兒切實的感知、體驗,他們的視野豁然開朗,對莆仙戲“戲衫”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幼兒還沉浸在參觀戲裝店的興奮和眼花繚亂的莆仙戲“戲衫”帶來的新鮮感中,他們所得到的經驗還比較雜亂無章,需要教師幫助他們共同梳理參訪中所積累下來的經驗。為此,我們向戲裝店借了一些“戲衫”,并邀請家長作為助教。在接下來的欣賞活動中,我們融欣賞、表演、想象于一體,讓幼兒真切地去體驗,這比我們刻意創(chuàng)設的游戲情境更為有效。孩子們在嘗試幫助家長穿著、打扮的過程中,更加了解了莆仙戲的“戲衫”。
三、提供階梯,自由創(chuàng)造——激發(fā)幼兒創(chuàng)作的靈性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明確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huán)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fā)他們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情趣?!泵總€幼兒都是天生的藝術家,他們都有自我表達、表現(xiàn)的需要,在寬松愉悅的大環(huán)境中能夠大膽盡情地表現(xiàn)。在與家長助教共同表演的過程中,幼兒的藝術創(chuàng)作之情被激發(fā)。為了滿足幼兒的需要,我們發(fā)動家長一起進行一場名為“煥發(fā)莆仙戲‘戲衫’的魅力”的“戲衫秀”。在“大閱讀觀”理念的指導下,我們把觀看表演也視為一種動態(tài)閱讀。在這場家長和孩子共同設計、制作的“戲衫秀”里,幼兒獲得的不僅是創(chuàng)作成功的喜悅,更多的是與家長共同體驗、共同成長的快樂。比如,孩子和媽媽給小姐“戲衫”的袖子加上鈴鐺,讓她在翩翩起舞時袖子可以發(fā)出好聽的聲音。
此外,我們尊重幼兒的興趣,引導他們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繪畫來表征這些美麗的“戲衫”,并裝訂成一本兼有時尚與復古的圖書《再現(xiàn)古老藝術的魅力——美麗的“戲衫”》。在繪畫作品完成后,每個幼兒都產生了極強的表達與傾訴的欲望,能夠運用豐富的語言與同伴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且在尋求老師、家長幫助記錄的同時,還能進一步加深對各個角色的服飾特點進行區(qū)分:文質彬彬的小生的“戲衫”特點是長袖,也稱為文袖;武生需要打斗,“戲衫”特點是短袖,亦稱為武袖。他們在表達了個人閱讀經驗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思維也得到了可喜的發(fā)展。
我們通過“戲衫秀”的表演來幫助幼兒建立語言與作品畫面之間的聯(lián)系,為進行圖配話閱讀打下了基礎。幼兒根據以往制作大圖書的經驗,重新制作了封面、封底和頁碼,配上了自己創(chuàng)編的文字,拓展了豐富的閱讀經驗。自制的大圖書是將幼兒的圖畫表征和口頭表述轉化為書面展示的一種方式,充滿童真童趣的創(chuàng)意語言加上繪畫作品變成集體創(chuàng)作的大書,這中間無疑能使幼兒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同時也易于同伴之間互相介紹、分享、交流。美麗的畫面添加上一句句童言制成的圖書吸引著眾多的孩子,每個幼兒都特別珍愛這本大圖書,常常在“閱讀吧”里幾個人捧著書愛不釋手。每個幼兒都能閱讀出畫面的內容,并且愿意與同伴一起分享。我們還與幼兒討論,并且適當修改了一些戲曲中的歌詞,把莆仙方言的吟唱對白換成普通話,讓這些戲曲變得朗朗上口。
這是一次愉快的情感體驗,也是師幼共同進入莆仙戲“戲衫”閱讀的快樂之旅。教師和幼兒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在“旅程”中,幼兒對“戲衫”的賞析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幼兒對“戲衫”內容的理解、想象過程也是各不相同的。我們鼓勵幼兒調動多種感官主動閱讀莆仙戲中各角色的“戲衫”,如圖案的精致、手工繡圖、色彩的不同等,還了解到“戲衫”主要在于區(qū)分角色的身份與性別。我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幼兒從一開始對莆仙戲的陌生到現(xiàn)在他們已經能夠基本判別出莆仙戲里各種角色的服飾特點,并且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閱讀”。
總而言之,立足本土文化,開展民間藝術活動具有時代的意義。幼兒園應充分利用本土豐厚的民俗文化底蘊,挖掘本土資源蘊含的豐富的教育價值,使本土文化為幼兒所理解、喜愛,并成為貼近幼兒生活的優(yōu)秀教育內容,從而促進本土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