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步蕓
所謂理答,應該是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反應和處理,這是一種教學行為,也是一種評價操作。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教學主導,負責設計思考問題、投放課堂問題、評價學生回答,自然涉及一個理答的問題,只有深潛其中,對課堂理答展開深度發(fā)掘,才能讓學生在多重美感熏陶下獲得學習智慧。
一、感受課堂理答的情理之美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對學生個性閱讀認知的最直觀解讀。學生學習思維呈現差異性,對課堂問題的解讀也不會完全一致。教師在對待學生答案時,需要有寬容態(tài)度,尊重學生的個性見解,即使學生的理解存在問題,甚至是錯誤。教師都不能武斷地給出判斷,或者是諷刺、挖苦,要理解學生的認知角度,給出更為溫馨的引導和評價,讓學生能夠從教師的智慧解讀中啟動思維,獲得更豐富的學習主動力。
為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課堂理答的情理之美,教師需要對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科學分析,并給出巧妙地回答,以激活學生學習主動性。如教學《陶罐和鐵罐》,教師為學生布設閱讀思考問題:讀過課文之后,你能夠說一說,喜歡鐵罐還是陶罐?學生開始獨立思考,大多數學生都選擇了陶罐,而有幾個學生卻選擇了鐵罐,教師追問理由,學生的回答呈現個性化?!拌F罐雖然沒有陶罐有價值,但鐵罐能夠對自身優(yōu)勢條件有清晰認知,具有勇敢挑戰(zhàn)的精神”。教師針對學生回答,給出了理答處理:鐵罐就是“鐵”,敢于接受挑戰(zhàn),這種心態(tài)是積極的。我們應該學習它的舍我其誰的英雄氣概,做一個鐵錚錚的漢子。學生聽教師這樣一說,也都不再存在疑問了。
教師對學生個性回答給出巧妙地處理,肯定學生的積極認知,給學生提供更多主觀支持,也讓其他學生看到了希望,這樣的課堂處理具有更高價值。教師能夠本著理性的心態(tài)對待學生回答,找出學生答案中合理的成分,對學生給出積極鼓勵,無疑屬于理答的范疇。
二、發(fā)掘課堂理答的意境之美
語文教學有學科特點,教師在問題處理時,需要有理答意識,注意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特殊的情境,或者是華麗雄偉,或者是小家碧玉,或者是天高海闊,或者是精致閑適,將文本與生本思維進行有效對接,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核心,感受作者的情緒,接受文化的滲透,達成一種特別的意境之美,讓學生在不斷認知覺醒中完成思想蛻變。教學工作具有創(chuàng)造性,體現在理答上,可以直觀呈現教師的用心和用情。
如教學《趙州橋》,教師在引導學生展開分析性閱讀時,給學生布設思考問題:對課文進行梳理閱讀,說說趙州橋有哪些特點?學生開始閱讀討論,很快就給出了答案。有學生說,趙州橋是世界聞名的石拱橋,非常雄偉而堅固。教師給出點贊式評價:答得好,世界聞名、堅固雄偉,我們都感覺到自豪感。說明你對趙州橋的歷史地位是非常清楚的,有一顆愛國心;也有學生說,趙州橋堅固而美觀,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教師理答:堅固美觀、歷史悠久,這是對趙州橋最為正確的評價,從趙州橋上,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凝聚。答案言簡意賅,富有詩意。學生在教師評價后,其參與熱情更高了。
教師對學生回答給出極高的評價,或深度分析,或高聲點贊,給學生帶來更多思維啟動力,為課堂教學更多生長點。學生對趙州橋有直觀了解,
利用關鍵詞進行評價時,能夠抓住基本要義,形成了答案亮點,教師抓住這些亮點展開解讀,將學生帶入特定學習意境之中,給學生閱讀思維提供豐富助力支持。
三、體味課堂理答的圓潤之美
教師教學行為有預設,更有創(chuàng)造,這樣才能體現教師的教學智慧。為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迪,教師需要對課堂理答展開科學設計。學生回答問題肯定會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這些不足和缺陷恰恰是教學的起點,教師圍繞這些因素展開迂回性引導,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條走進文本情境的探索之道,無疑是最有價值的教學行為。讓課堂教學呈現一個完美的圓,體現的正是傳統(tǒng)文化中提及的“圓潤”之美。
學生對文本內容有個性認知,這是最常見的現象。教師在具體引導時,需要給學生提供更多自由思考的空間,對學生的不同認知給出更多認同性評價。
如教學《小蝦》,學生在對文本進行梳理性閱讀之后,教師為其設計了思考問題:你感覺小蝦有趣嗎?小作者是如何把小蝦寫得這樣有趣的呢?問題拋出后,學生快速展開思考討論,并給出信息反饋。很多學生都說小蝦有趣,作者是一種觀察實驗形式進行描寫的,將小蝦寫活了。有學生卻給出了不同見解:我感覺小蝦并不可愛,這小蝦脾氣太暴躁,彼此之間也不能友好相處,我們當然不能認同這些做法。很顯然,學生是鉆進了“死胡同”,對文本內容進行了偏差性解讀。教師沒有直接給出糾偏評價,而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展開解讀:有些同學平時也比較頑皮,教師依然喜歡他們,這是為什么呢?學生對教師問題進行思考,自然給出不同的理解。但大多數學生都能夠體會教師的心理和表達意圖?!坝腥ぁ焙汀翱蓯邸蔽幢匾叨纫恢?。
教師針對學生偏差性回答,能夠從不同視角展開分析解讀,給學生帶來深刻反思,這無疑是比較有技術含量的理答處理,體現“圓潤”之美。教師不是直接判斷學生分析對錯,給學生留下回旋的余地,這本身就是一種理答技巧的運用。
四、追尋課堂理答的自然之美
教師對學生思維起點有明晰認知,對學生學習心理有到位調查,都可以給出最為自然的引導和啟迪,讓學生順利調整學習思維方向,進入學習核心之中,以體現課堂理答的自然之美。
學生回答問題時,帶有很強的直感性,有什么說什么,怎么認為就怎么說,這樣率真的做法很容易出現一些回答缺失。教師要學會理答處理,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理答過程中獲得學習啟迪,以矯正學習思維方向。
如教學《海底世界》,在文本鑒賞過程中,教師給出問題設計:閱讀課文之后,你對海底世界有了清晰認知,你能夠說說海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呢?學生展開熱議,個性回答不斷涌現?!昂5资澜缯媸呛芷婷?,有海洋植物、海洋動物,其生態(tài)特點各異,這里是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睆膶W生答案設計可以看出,這個答案太過簡單,沒有真正將海底世界的奇景描繪出來,教師對學生答案進行理答處理:海底世界因為有植物、動物才變得奇妙起來,這些植物和動物都是什么樣子呢?看來剛才這個同學真是不舍得說,都巧妙地“貪污”了。學生聽教師這樣一說,都笑起來。學生再次回答這個問題時,自然給出更為全面的解讀。
教師利用一句詼諧的評價語言,將學生學習思維成功激活,也將課堂學習氣氛調動起來。教師理答未必要講道理,有時候一個追問、一句玩笑,都可能將學生帶入到特定思維情境之中,成功打開學生思維大門。
為學生答案作出科學理答,這是教師最需要考慮的問題。學生參與課堂互動時,需要對課堂問題進行個性回答,教師需要學會換位思考,給學生解讀進行科學評價,以充分激活學生學習主動性,形成嶄新學習成長點。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香檳湖小學(2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