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效能的關鍵在于傾聽,傾聽能使師生、生生之間互溶互信激發(fā)彼此教與學的熱情與潛能。本文闡述傾聽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功效及應對策略。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傾聽;策略
【作者簡介】王冬梅,江蘇省南通市越江中學。
一、傾聽課堂教學提出的背景及依據
在多元化的時代,中外價值觀、文化、思維等差異決定了傾聽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當前我市提出了“限時講授、合作學習、踴躍展示”高效課堂教改要求,雖然很多教師能精心備課、限時講授,卻不能善于傾聽學生,學生也缺乏傾聽意識和習慣。傾聽的缺失,導致很多英語課堂教學淺薄而貧乏,所以教師要加強傾聽意識,強化學生傾聽習慣,賦予學生自我傾聽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形成進入未來世界所需要的全球意識和勝任力打下良好基礎。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竭力倡導教師應以慎重的、禮貌的、傾聽的姿態(tài)面對每一個同學。
二、初中英語傾聽課堂教學的研究策略
1.率先垂范,成為善于“傾聽學生”的師長。真正優(yōu)秀的教師不是演講者而是優(yōu)秀的“傾聽者”。教師要傾聽學生發(fā)言,避免單方面話語霸權,教師既要傾聽那些明晰的回答,更要傾聽不明晰的回答,還應該傾聽那些未說出來的困惑疑問。在2018年江蘇省初中英語主題閱讀研討會Appreciation of the adventure of Huckleberry Finn教學上,教者問Why did Jim want to escape?學生答Jim is black/ a slave.教者接著問 How many Jims can Mr Liu buy with one year’s salary?隨后學生們通過PPT上計算公式800 dollars = one Jim,one dollar ≈ 6.8 yuan給出了答案,但教者對一回答You can’t buy him.此既沒重視,也沒接茬,而是一笑了之。其實,教師只需追問Why do you think so?/ Why can’t I buy Jim? What’s the background of the book? 就可以深入了解其思考過程,幫助學生構建文化意識、豐富文化體驗,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場與態(tài)度、文化認同感和文化鑒別力。
2.引導學生,培養(yǎng)善于“傾聽師者”的習慣。課堂中傾聽的過程就是思維的展開過程,是理性的參與和探險過程。伽達默爾認為,傾聽是一種“思維著的理解”。奧蘇泊爾談到了有意義接受學習的兩個條件:一是學習者的認知結構中要具有同化新教材的適當知識基礎,以便于與新知識進行聯系,或者說便于與新知識互動。二是學習者具有學習的心向。學生只有認真傾聽,才能激活已有知識,并真正習得新知識。如學習worth 一詞,學生常有這樣的錯句:The book is worth to be read.The book is worth being read.學生混淆了need/require與worth的用法,也沒理解worth后面的動名詞用主動形式表示被動。很多學生只認為自己粗心,其實真正的原因是沒有認真傾聽老師的講解,沒有對知識主動思考和自主建構,表現為沒學會或者沒有完全學會。
3.合作互助,營造善于“傾聽彼此”的氛圍。 “如果不能建立互相傾聽、互相交談的和諧關系,是無法創(chuàng)設相互學習的教室的”。從知識點的學習到任務的完成,學生能夠通過傾聽,彼此提供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幫助,這種以“學”為中心的傾聽對學生的共同提高是卓有成效的。一教者在7A Unit 6 Leading in環(huán)節(jié)有一個與學生的對話:What do you often eat for breakfast/ lunch/ dinner? What is your favourite food? Do you think it is healthy? 學生的參與面非常高,但是“傾聽”僅限于一問一答的師生之間。教師在提問一個同學之后,可以追問另外一個同學這樣的問題:What does he/she often eat for breakfast/ lunch/ dinner? What is his favourite food? 從而使學生之間的發(fā)言具有關聯性,促使學生注意傾聽,促進學生信任外界、敞開心胸。
4.尊重內心,培植善于“傾聽自我”的能力。傾聽他人并不是無批判地全盤接納和吸收,而是要在傾聽他人時積極尋找和敞亮真實的自我,努力培植學生主動傾聽自我的自覺習慣。在7A Unit 6 Post-reading這一環(huán)節(jié),在總結Be a critical reader,watch and think時,屏幕出現自上而下逐漸消失的一行行句子,同時學生被要求邊捕捉邊大聲朗讀出它們。We should seldom eat snacks. We should not always have fast food for meals. We should often do more exercise. We should not…等等句子給課堂增添了熱鬧,但教者完全只顧灌輸,學生并沒真正意義上的思考,他們只是充當了一些有思維含量的句子的朗讀者,學生并不能在此過程中實現自我內部知識經驗的改造或重建。
參考文獻:
[1]徐志剛.“情感——交往”型課堂的操作要義[J].
[2]李茂森.大學課堂教學中傾聽的缺失與回歸[J].當代教育科學, 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