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很長一段時期被認為是不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西方糟粕,受到了政治批判。傳統(tǒng)意義上的商業(yè)廣告也因此在中國大陸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
1979年1月,上海電視臺播出了中國大陸的第一條商業(yè)廣告,內容是關于一瓶名為“參桂養(yǎng)容酒”的養(yǎng)生酒。雖然畫面制作簡單樸素,但嗅覺敏銳的商人馬上捕捉到這條電視廣告所釋放的強烈信號——政府正在試探性地向市場開放電視廣告領域。
不久后,電視臺播放了改革開放政策實行以來的第一則外國進口商品廣告——瑞士雷達表。1982年,進口產品廣告占據了總額的10%左右,日本商品進口增長十分顯著。精工表、西鐵城、日立電器、豐田汽車……一系列知名的日本品牌帶有賭博性質地在中國投入大量資本,短期內回收成本的壓力非常之大,因此它們打廣告、推銷產品自然是不遺余力。
當然,所有這些廣告都必須符合中國國情,才會被允許刊登或播出。當時對于國外廣告公司進入中國有諸多限制。例如,外資公司必須和中國本地的公司成立合資廣告公司,才能在中國本土開展廣告業(yè)務等。也正因為此種政策,中國的廣告公司有機會與國際頂尖的企業(yè)密切接觸和學習,迅速提高了本土廣告業(yè)的水平。
當時的廣告商還必須遵守一些不成文的規(guī)則,以便使正式發(fā)行的商業(yè)廣告符合社會主義的特性,不會被老百姓誤認為是資本主義廣告的復辟。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20世紀80年代的西鐵城手表廣告。廣告畫面正中是巨大的天安門廣場照片,毛主席紀念堂、人民英雄紀念碑及人民大會堂位于照片中心,在照片上方的天空中,畫了一個具有簡潔的社會主義設計風格的鐘表指針圖形,廣告畫的配詞是“西鐵城:科技冠全球,服務遍中國”。
首都北京的天空都閃爍著西鐵城的指針圖案,這象征著國家對于該產品的認可度和推廣力度。至于產品名稱原本所含有的價格平民化、適合普通人購買的含義,反而在中國版的廣告中難以尋覓。
除了日企廣告,美國的企業(yè)也開始一窩蜂涌進中國內地市場,美商廣告也日漸增多。1979年4月,美國鉆石三葉草公司買下了《廣州日報》整整一個版面來刊登廣告。以此為起點,美國商品的廣告一發(fā)不可收拾,紛紛登陸中國大陸??煽诳蓸?、百事可樂、吉列、馬克斯韋爾、IBM、波音等企業(yè)的廣告頻繁見諸中國的媒體。到1987年,中國電視上出現(xiàn)的美國商品廣告年均總價值已超過了1600萬美元。
當然,難得的商機并沒有悉數被外國商品占據。彼時的進口商品廣告不過只占到了總量的三成左右。
更多的國產品牌廣告也開始隨著電視廣告業(yè)的興起而被消費者們銘記,例如春雷收音機、燕舞收錄機、威力洗衣機、東方齊洛瓦冰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