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名惠 宋先剛 王英紅
摘 要:等離子噴涂承燒板主要應用于電子元器件行業(yè)。本文對原料進行了選型,并對原有工藝進行了改進,包括配料工序增加造粒功能、成型工序提高液壓機壓力、燒成工序改進裝缽方式和燒溫曲線、噴砂工序改為自動化操作等。上述研究提高了氧化鋁基板壽命和釔穩(wěn)定氧化鋯涂層的粘合力,從而有效提高了噴涂承燒板整體質量,滿足了客戶的新需求。
關鍵詞:等離子噴涂;承燒板;氧化鋁;釔穩(wěn)定氧化鋯;電子元器件
等離子噴涂承燒板廣泛應用于MLCC等電子元器件行業(yè)。公司客戶主要有風華高科、潮州三環(huán)、太陽誘電等,主要平板產品尺寸為150mm*150mm*5mm。近年來,客戶對噴涂承燒板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標準,核心是降低雜質含量、提高使用壽命。這就要求在保證客戶使用環(huán)境的基礎上,提高基板壽命、增加涂層粘合力。本文擬從原材料選型開始,通過對原有工藝改進,使產品達到客戶新要求。
一、工藝流程
生產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分別是氧化鋁基板制作和釔穩(wěn)定氧化鋯涂層制備,生產工藝流程見圖一。
二、生產設備和檢驗設備
(1)主要生產設備
雙碾輪式混砂機、振動篩、200T四柱液壓機、磁選機、隧道爐、等離子噴涂機(APS)。
(2)主要檢驗設備
游標卡尺、材料荷重軟化測試儀、吸水率測試儀、抗折儀、螺旋測微計。
三、原料選型
為防止雜質較多影響客戶產品,需嚴格控制原料中雜質含量。經過研究客戶要求和對比試驗分析,提高了主要化學成分的要求,并增加了氧化鈉和氧化鉀含量要求,確定了主要原料技術標準,具體見表1。
四、基板制作
(1)配料
原有工藝為:根據氧化鋁基板配方領料后,再使用混砂機進行混料處理,混料過程中逐步添加甲基纖維素、聚乙烯醇等添加劑。經40~50分鐘混料、物料水分控制為2%~3%后出料、篩分、困料、除鐵?;炝檄h(huán)節(jié)對于物料的均勻性、流動性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會影響基板成品質量。本文研究對混砂機刮板進行了改進,使混砂機在混料時增加了造粒功能,有效提高了物料的均勻性和流動性。
(2)成型
本公司采用液壓機進行干壓。經試驗,發(fā)現壓強從145MPa提升到160MPa,生坯尺寸精度較處理前提高約20%,縮小至正負0.15mm,同時提高了生坯密度,有效降低了粉體密度不均對產品質量的影響。
(3)干燥
生坯進爐前需通過干燥處理,以提高生坯強度、利于裝缽。
(4)燒成
原工藝采用立式裝板處理,產品合格率約90%。本文研究在生坯中間放置1片高純剛玉隔離薄板,使生坯中的水分和膠水更易揮發(fā);同時重新設計了燒溫曲線,使升降溫更平緩,并增加排膠時間。經過上述改進,基板產品變形率和開裂率大幅降低,合格率提升至97%。
五、涂層制備
(1)噴砂
原有工藝是員工手持噴砂機對著基板操作,員工工作經驗非常重要。為了提高效率、降低人為因素影響,本文研究設計了自動化噴砂流水線工藝,確定了鋼砂D50粒度為0.3~0.6μm、壓縮空氣壓力為0.4~0.6MPa條件下,噴砂后的基板粗糙度最優(yōu)、與涂層粘合力最好。上述改進同時提高了噴砂工序的質量和效率。
(2)噴涂
使用等離子噴涂機(APS)將釔穩(wěn)定氧化鋯在高溫熔融狀態(tài)下噴涂在基板表面,可根據客戶要求反復噴涂以保證涂層厚度。
六、檢驗與評價
產品已通過3家大客戶批量認證,對客戶產品無影響,使用壽命提高約30%,可保證循環(huán)150次、約9個月時間承燒板不斷裂、涂層不脫落,產品物化指標和壽命均達到客戶要求。
七、總結
本文通過研究分析,確定了原材料技術標準及更加適合的工藝流程和工藝參數,研制的等離子噴涂承燒板產品雜質含量低、工作壽命長,符合客戶使用要求。
參考文獻
[1]張鵬飛,李新梅.等離子噴涂WC-Co涂層的研究現狀和性能改善措施[J].熱加工工藝,2016(8):7-10.
[2]劉偉,陳瑞芳,花銀群,等.GH586等離子噴涂CoCrAlYTaSi涂層的高溫氧化性能研究[J].熱加工工藝,2017(10):188-191.
[3]任偉.等離子噴涂Cr_2O_3涂層的顯微硬度及耐磨性能研究[J].熱加工工藝,2017(22):178-180.
[4]梁存光,李新梅.曲面響應法在等離子噴涂WC-12Co涂層工藝優(yōu)化中的應用[J].材料科學與工藝,2018,26(2):90-96.
[5]尹瀛月,烏日開西·艾依提,張建杰.等離子噴涂技術在骨科植入物表面改性的應用[J].熱加工工藝,2016(6):33-35.
[6]Mishra S K,Jagdeesh N,Pathak L C.Fabrication of Nanosized Lanthanum Zirconate Powder and Deposition of Thermal Barrier Coating by Plasma Spray Process[J].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 Performance,2016,25(7):2570-2575.
(作者單位:廣東羚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