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巧娣
【摘要】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是高中音樂課程中的必修模塊,此模塊是音樂審美高層次、高要求的體現,對學生的切身體驗和感受要求比較嚴格。因此,對這一模塊的教學,不能再沿用傳統的“知識灌輸”的教學方法,這不僅不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而且容易扼殺學生對音樂的熱情。那么,在新課程標準下,我們高中音樂教師應該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呢?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此進行論述。
【關鍵詞】高中音樂;鑒賞;體驗式教學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在關于課程的性質中這樣闡述: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中,通過鑒賞與表現音樂,及其他藝術形式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音樂的美和蘊涵于其中的豐富情感。然而,在高考指揮棒的指揮下,音樂課在高中課程中一直就處于邊緣狀態(tài),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導致很多音樂老師對音樂課馬虎應付,教學效果不理想。當前,在新高考體制下,核心素養(yǎng)的大背景下,為了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學生和充分挖掘有音樂天賦的學生,高中音樂的教學已得到重視。因此,音樂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方法,特別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學音樂的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品味音樂、感悟音樂。
一、積極開展課內型體驗教學,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歌唱、演奏學生通過對音樂表演活動的親身參與和直接體驗,享受音樂表現的樂趣,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庇纱丝梢?,體驗與學生審美情操是緊密聯系的。傳統的音樂教學只注重教材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體驗和審美,這種方法枯燥乏味,并不能喚起學生的興趣和情感的共鳴。課堂上雖然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但只要我們能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切身體驗,學生自然就能從感性上升到理性,有利于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
例如,在教學鑒賞課《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的時候,現在的00后對流行歌曲還可能比較有興趣,而對民歌則往往提不起興趣。如果采取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不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如下幾個環(huán)節(jié)來進行:
1.先不著急講新課,而是通過網絡資源搜索不同地域典型的民歌播放給學生聽,引導學生通過耳朵體驗,或者說先聲奪人。(讓學生明白原來民歌也可以這么動聽)
2.緊接著老師對民歌存在的重要意義進行講解,并且對一些典型的民歌親自范唱,可以結合我們的客家山歌進行范唱。(審美初體驗:讓學生學習明白民歌的重要性)
3.學生體驗:結合上面的播放和老師的范唱,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唱。(審美親體驗:感悟民歌的魅力,切實體驗不同區(qū)域民歌的演唱特點)
4.教學創(chuàng)新體驗:繼續(xù)播放一段有特色的民歌,然后鼓勵會舞蹈的同學跟著老師一起來跳民族舞。(審美再體驗: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我國的多彩文化)
這樣的教學方法,通過循循善誘的方法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體驗,這樣的教學方法既避免了傳統教學說教的枯燥,又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明確了學習民歌的重要性,體驗了民歌的無窮魅力,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審美情操也慢慢地培養(yǎng)起來了。
二、有效創(chuàng)設體驗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操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在關于高中音樂課的課程性質中明確指出:“通過鑒賞與表現音樂,及其他藝術形式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音樂的美和蘊涵于其中的豐富情感。”情感是歌曲蘊含的一種深層次的內容,因此,情感體驗往往是音樂教學的重點,而如果能夠結合歌曲的進行情境的創(chuàng)設,那么,學生的審美情操也就慢慢地培養(yǎng)起來了。
例如,在引導學生鑒賞《姑蘇行》的時候,可以先從網絡下載蘇州園林的美麗圖片,然后把笛子演奏片融入其中,制作成音樂視頻播放給學生聽,圖音結合的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對理解其中的情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引導學生欣賞《日落時分》《短小的故事》《仙境》《往日時光》等歌曲的時候,可以指導學生通過歌詞進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把內容表演出來,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體驗歌曲的情感;再如,引導學生欣賞《太空計劃》《前奏曲》《希望之歌》的時候,可以通過視頻播放相關的背景,或者講述相關的故事,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驗我國的壯美,增強學生對祖國的自豪感。這樣的一種情境與教學相結合的形式,無形中讓學生在體驗中培養(yǎng)了審美觀。
三、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體驗,提升學生的審美情操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在教學方法的建議中指出:“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是提升學生鑒賞水平,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操的有效手段?!币虼?,在高中音樂鑒賞課中,音樂教師要善于跳出傳統的教學方法,鑒賞課要多采取對比鑒賞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不同樂段見對比,不同主題中對比,在反復對比,多種對比中不斷提升學生的鑒賞水平,提升學生的審美情操。
例如,在教學鑒賞課《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的時候,這是俄國交響樂之父林卡的經典作品,教學的難點在于主題的把握,因此,提升學生的審美情操尤其重要。那么,如何讓學生可以更好地把握主題呢?可以采取對比鑒賞的教學方法,具體方法如下:
1.先給出俄羅斯非常有長腔特色的民歌《從山后,高高的山后》以及另外一首風格迥異的舞蹈歌曲《卡瑪林斯卡亞》,然后引導學生初步分析。(形成第一印象,印象對比)
2.然后播放這幾首歌曲,讓學生通過聽來對比(由前面的第一印象上升到聽的體驗,聽中對比)
3.繼續(xù)引導學生進行演唱,把這幾首都演唱一遍(親身體驗不同,唱中對比)
4.然后再回到《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引導學生從前面的不同對比中進行分析總結,分別從速讀、力度、情感幾方面總結。
5.最后再次聆聽全曲,提示學生在聆聽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分辨出主題出現的次數以及所用的樂器音色的變化。
這樣的一種對比教學方法,讓學生在不同的體驗中進行對比、不同的曲目中進行對比,學生不僅較好地突破了教學的重點,凸顯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更重的是反復地對比中讓學生的審美情操得以提升,鑒賞方法也掌握到位。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yǎng)的大背景下,高中音樂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以新課程標準為教學的導向,通過優(yōu)化課堂教學,改變教學策略,才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操。當然,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操的策略不止于此,還有賴于全體音樂教師的進一步探究,這就要求音樂教師要做一個研究型的教師,善于總結,把體驗式教學能更好地在音樂鑒賞課中發(fā)揮作用。
參考文獻:
[1]姜曉華;淺談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J].北方音樂,2011(12).
[2]石留紅;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