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斌斌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和加強合唱教學,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豐富的表現(xiàn)力,盡早建立與他人合作演出的經(jīng)驗,培養(yǎng)群體意識及協(xié)調(diào)、合作能力,使他們在歌唱表現(xiàn)中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美的熏陶?!?/p>
在教學中往往會出現(xiàn):音跑了、調(diào)跑了、音色不協(xié)調(diào)了、速度不統(tǒng)一了;有時為了找到自己的聲部扯著嗓子唱,兩個聲部打架了。到了四年級,很多老師就干脆變合唱為齊唱了。如何有效地利用音樂課提高學生的合唱水平,必須要有相對應的教學策略。
一、為開展班級合唱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合唱教學是一項長期、反復的活動,它需要一定時間上的積累和活動量的積累才能提高學生的合唱能力。如果學生在小學中低段沒有進行過合唱活動,到了中高段突然唱二聲部的歌曲,實在是為難學生了,所以筆者認為合唱教學應全面開花。
1.從小學低段開始,滲透合唱教學
目前,小學階段的課程中,每周都有兩節(jié)音樂課,教師應充分利用這寶貴的時間,在小學一年級就捕捉住學生最佳的合唱前期訓練年齡,巧妙地利用教材,及早地融入一些合唱方面的教學內(nèi)容,使學生在平時的音樂課堂中,就能接觸到合唱方面的訓練,感受合唱的形式,使他們慢慢養(yǎng)成一種良好的音樂聽覺和音樂感知,有意識、有順序地培養(yǎng)學生的合唱能力,等到三年級第一次接觸教材中的合唱歌曲時,學起來也就不會太突兀了。
2.了解學生音色,合理安排演唱角色
為了有效地開展班級合唱,從一年級開始教師就要熟悉每一位學生的音色,初步的為他們劃分聲部,比如音色比較明亮的放在高聲部,音色比較柔和、低沉的放在二聲部,這樣可以為后面的合唱教學做很好的鋪墊。當然,班級合唱面對的是全體學生,所以在教學中也會遇到一些不利的因素,比如人數(shù)、聲音特點的限制,音樂基礎、歌唱水平參差不全、聲部不齊全等等,但是作為老師,我們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在合唱中分配不同的角色,讓孩子在合唱學習中快樂成長。
二、靈活運用教學手段,激活合唱教學
1.從“畫”入手,體會聲部間旋律走向
從“畫”入手是指聆聽歌曲,根據(jù)聲部走向的特點進入聯(lián)想或想象,然后用圖畫、色彩、線條等方式把自己對聲部的感受表現(xiàn)出來。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很容易體會聲部進行的特點,學生的參與度很高。如在學唱《迷人的火塘》時,學生畫出了這樣的圖形譜:
體會兩聲部交織的特點;在學唱《春雨蒙蒙的下》時,學生根據(jù)旋律進行特點又畫出雨滴狀圖形:
形象的描繪了聲部間的關系和旋律的走向。其實,這樣的表現(xiàn)形式不需要華麗和復雜,只要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感受、體會聲部的特點就可以了。
2.通過柯達伊手勢,讓讀譜變的直觀、趣味
柯達依手勢可以讓學生迅速掌握音級之間的關系。利用相同高度位置的不同唱名手勢轉(zhuǎn)化,可以讓學生直接方便進行轉(zhuǎn)調(diào)歌唱。學生看著教師直觀的手勢,既有了音準上的高低感知、音級之間的距離感知又提高了讀譜興趣。如手勢當中的“RE”“MI”手勢:提示“MI”比“RE”的音要高,兩音之間的距離是相鄰的。經(jīng)過長期的、系統(tǒng)的訓練,學的讀譜能力、和音準會得到提高,課堂的進度也會大大提升。
三、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構(gòu)建和諧課堂
合唱是一項群體性的活動,它既需要演唱者有較好的合作意識和團結(jié)意識,更需要演唱者對節(jié)奏、音準有較好的感知和表現(xiàn)能力。在班級合唱教學中可以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歌曲合唱素材并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改編,這樣對培養(yǎng)學生的合唱、合作能力有很大的幫助,為學生構(gòu)建一個和諧的課堂。
1.巧用音樂“加法”,讓學生體會合作的樂趣(適合低段)
音樂加法:在單聲部歌曲中,加入簡單的二聲部,讓歌曲的形象更豐滿,更有縱向的空間感,讓學生逐步建立多聲部合唱的感覺。(適合在低年級段使用)音樂加法:在單聲部歌曲中,加入簡單的二聲部,讓歌曲的形象更豐滿,更有縱向的空間感,讓學生逐步建立多聲部合唱的感覺。(適合在低年級段使用)
具體實施:
(1)為單聲部歌曲加入輪唱,感受二聲部
輪唱:所謂的“輪”就有滾動的意思。在同一個旋律下,分部唱,每一聲部進入的時間不同。幾個聲部橫向的重復,又因縱向的結(jié)合產(chǎn)生了變化和新的意義,具有合唱的效果,這對學生音準的把握是有作用的。輪唱是發(fā)展二聲部歌曲的最好準備。
(2)為歌曲加入簡單的二聲部,豐富歌唱內(nèi)容
恰當?shù)臑楦枨鷦?chuàng)編二聲部既可以把作品的內(nèi)涵清晰地表達出來,又能豐富歌曲的旋律的形式,為合唱教學做很好的鋪墊。如在《頑皮的杜鵑》“咕咕”叫聲中加入F大調(diào)主音,構(gòu)成簡單的二聲部,對于這種改編的旋律,學生很喜歡,也很樂于演唱。
2.根據(jù)學生水平將歌曲進行適當簡化,降低難度(適合高段)
從教學實際看,現(xiàn)教材中的很多合唱曲難度偏大,學生很難演唱好。因此適當?shù)剡M行簡化很有必要。如在《蘋果豐收》一課的教學中,由于歌曲二聲部節(jié)奏密集,學生較難把握,筆者根據(jù)學生的演唱能力做適當調(diào)整,將部分聲部的旋律簡化到個別骨干音,待學生學好簡化譜后,再加上原譜的學習。
班級合唱教學面向的是全體學生,更具有基礎性、群眾性、實踐性等特點,它是一項長期的、反復的實踐活動,需要師生之間長期的合作與積累,特別是教師既要擔任指導者,又是合作者與實踐者,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