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輝
“聽說讀寫”是語文的四項基本功——而其中的“說”指向語文的交際工具性。正如課標中強調(diào)的“……使學生能運用所學……進行口頭和書面表達,才是語文教學的根本,才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對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識字量和思維水平都還不足以支持進行系統(tǒng)的寫作(只進行一些組詞、造句或簡單的寫話)。這樣,對于“表達”來說,這個階段的口語訓練應(yīng)重于書面作文。
在實際的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融入課堂“表達”的質(zhì)量并不高,這就造成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得不到相應(yīng)的發(fā)展。不僅是影響了他們將來的口語交流能力,而且對其將來書面寫作也產(chǎn)生了不利影響。主要的問題有:首先,教師對學生“表達”的重視度不夠,除了課堂互動的需要,很少專門有指向口語表達的訓練。往往將重心放在識字、組詞、拼音這幾個方向上,學生基本處于“靜默”學習狀態(tài);其次,低年級學生的生活積累、識字水平、知識儲備還處于較低層面,表達能力比較弱是客觀事實,往往在表達中詞不達意、邏輯不清,表達自信心不足。而教師缺少對表達心理的正面引導,也造成了學生在課堂上不愿意主動參與表達。
因而,我們有必要調(diào)整教學思路和方法,加強對低年級學生表達力方面的訓練,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表達的意愿,讓“表達”真正融入語文課堂,從而使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得到有效的啟蒙和發(fā)展。
一、給學生創(chuàng)造“表達”的機會
如果只是在教其他內(nèi)容的時候,偶爾與學生互動,“順便”讓學生表達,顯然是缺少指向性和系統(tǒng)性的。學生的表達意識和表達能力都不可能得到有效的發(fā)展。因而,在課堂上,教師應(yīng)有意識、有目的的為學生創(chuàng)造表達的機會。
比如課堂的互動交流。教師不僅是與學生簡單對話,而是應(yīng)該在對話中對他們的表達進行指導,這樣有指向性的互動才是學生所需要的表達“機會”。比如在教《小蝌蚪找媽媽》的時候。我問學生,“文章的開頭,說小蝌蚪長什么樣子呢?”學生回答“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長長的尾巴”。我引導他,“應(yīng)該像老師一樣把話說完整,誰長著大大的腦袋?”學生再說,“小蝌蚪長著大大的腦袋……”。這樣訓練學生學習完整規(guī)范地表達,才是真正指向“表達”的機會。
再比如結(jié)合識字教學讓學生表達。一般來說,我們教師在識字教學中是很少關(guān)注學生表達的,教學的注意力都會集中在如何讓學生掌握生字的書寫、含義和發(fā)音上。而其實,在識字或其他內(nèi)容的教學中,教師一樣可以有意引導學生積極發(fā)言。比如,我們在教學生“仙”字時,不是直接把字的結(jié)構(gòu)講給學生聽,而是把表達的機會讓給學生,“這個字由兩部分組成,是哪兩個部分呢?”學生回答,“左邊一個亻字旁,右邊一個山字。”“很好,那你能用它組個詞嗎?”“神仙”“好,什么樣的神仙?”另一位學生,“長著白胡子的神仙”。這樣,一步步引導學生由一個字到組詞,再表達出一個完整的短句,整個過程中,完全把“話語權(quán)”給了學生,也一樣完成了識字的教學。
二、引導學生積極自主的“表達”
低年級小學生表達能力弱是客觀事實。但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在課堂下并不缺少表達的意愿和勇氣,他們總是試圖用自己有限的語匯去與同學、家長進行積極的交流。而到了課堂上,為什么他們又失去了表達的勇氣和自信了呢?顯然,問題出在教師身上。教師沒有給學生建立適宜表達的環(huán)境,也沒有對學生的表達自信給予有效的引導和支持。在教學中,不是板著臉,就是經(jīng)常批評學生,要不就是教學過程單調(diào)而沒有趣味,使得學生不敢表達、不愿表達。
所以,對低年級的學生,要想讓他們積極自主地“表達”,教師一方面應(yīng)多給學生以正面的鼓勵;另一方面多采用小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
比如,在教《曹沖稱象》的時候,我先沒有帶領(lǐng)學生閱讀課文,而是先擺出了一個圖片(一位古代的小孩把一個大象牽到一個木船上)。我問學生,“大家看這張圖,你認為它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呢?”有位學生說,“這個小朋友把大象牽到船上,把它運過河”;另一位學生說,“這個小朋友買了頭大象,一起去春游”……這些學生的表述都沒有跟課文沾邊,這就達不到我要引出課文的目的。但我沒有否定任何一位學生的表述,“大家說的都很棒,真羨慕你們,有這么豐富的想象力……說明你們都很聰明……這張圖片,其實講的是一位和你們一樣聰明的小孩的故事,大家想知道嗎?”。這樣,不但巧妙地引出課文,又同時保護了學生表達的自信心。
再如,教師可以把語言表達的過程進行游戲化、趣味化處理,更適應(yīng)低年級小學生的心理,能有效調(diào)動他們參與表達的興趣。如在學習了《樹》這一課后,我讓學生們分組進行組詞造句比賽:圍繞“樹”這個字,先造詞,看哪個組造出來的詞多。學生們會先用課文中的詞,如“楊樹、梧桐樹……”后來就開始拓展“槐樹、柳樹……樹枝、樹葉……”。然后,我讓各小組輪流發(fā)言進行詞語接力賽。如“樹葉”→“綠色的樹葉”→“三角形樹葉”……“柳樹”→“高大的柳樹”→“漂亮的柳樹”……看哪個組造出的短句又多又好。這樣活躍、有趣的表達氛圍,就能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表達的意愿。
總之,表達能力訓練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必須要重視并得到有效落實的重要內(nèi)容。針對當前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表達”參與度低、效果不佳的問題,建議教師從給學生創(chuàng)造表達機會和引導學生積極自主表達這兩個方面多下些工夫。
作者單位: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實驗小學(25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