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
2018年12月27日上午,國家市場監(jiān)管總局局長張茅在全國市場監(jiān)管工作會議上表示,將建立違法嚴懲制度,對于故意違法、造成嚴重后果的企業(yè),實行巨額罰款,強化刑事責任追究。建立巨額賠償制度,在涉及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領域,加大對消費者的直接賠償力度。
按照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消費者合法權益遭到侵犯,如果沒有受到人身傷害等重大損失,只能獲得不法商家給予很低標準的賠償,聊勝于無。尤其是不法商家需要支付給消費者的賠償標準,相比較不法商家的暴利而言,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不法商家對消費者的賠償標準過低,這實質上就是在放縱和縱容商家的不法行為,這也是導致食品藥品始終無法讓人安心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賠償標準過低,讓不法商家不在乎這點賠償,意味著不法商家的違法犯罪成本過低,就對不法商家起不到應有的威懾作用。而且,賠償標準過低,間接增加了消費者維權成本,意味著消費者選擇法律途徑維權不劃算,逼得普通的個體消費者不愿意選擇較真打官司,不得不放棄走法律途徑維權,只能自認倒霉,當沉默的大多數(shù)。當多數(shù)消費者放棄維權,反過來在客觀上進一步放縱了不法商家,讓不法商家不必擔心消費者會選擇維權。
建立懲罰性巨額賠償制度,就能增加商家的違法犯罪成本。更重要的是,過高的賠償標準,意味著消費者打官司維權將成為一項賺錢生意,不再是費時費力的賠本維權,這能直接激發(fā)消費者走法律途徑維權的動力和積極性,敢于與不法商家打官司。當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打官司維權,不法商家需要支付的賠償隨之越來越多,乃至超過其獲利,甚至達到讓不法商家傾家蕩產(chǎn)的地步。這樣的賠償自然而然能夠逼得商家不敢選擇通過不法渠道和方式經(jīng)營和賺錢,逼得商家不敢輕易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因為商家是精明人,會好好算計得失,不會做賠本買賣。
因此,懲罰性巨額賠償制度,必須盡快落實和建立,盡快啟動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修訂工作。唯有如此,才能保障民眾“舌尖上的安全”,才能實現(xiàn)“天下無假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