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琨
摘 要:我們平時認識到的形形色色的世界是宏觀層面的世界,而化學中的世界是由原子和分子構成的微觀層面的世界。在微觀世界里,學生可以學習到生活中物質發(fā)生變化的原因,以及物質發(fā)生變化所需要的條件。為了更好地讓學生了解這一方面的知識,教師必須借助實驗,讓學生全方面的理解這些變化過程,提升化學學習效率。
關鍵詞:化學;實驗;效率
一、引言
在長久的化學學科發(fā)展過程中,前人們不斷豐富了其內涵,理論知識也越來越多?;瘜W與其他文學類科目有所不同,它主要研究微觀層面的事物,其中包含的知識也更為抽象。這就使得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時倍覺困難,而且枯燥乏味。而實驗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理解的最佳方式之一。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通過實驗學習化學會讓化學教學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瘜W來源于生活,在化學學習時還要回歸于生活去,讓學生學有所得。
二、借助實驗啟發(fā)認知的重要性
(一)符合素質教育要求
傳統(tǒng)的化學教學都是“填鴨式”教學,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純靠死記硬背。隨著學生年級的遞增,化學學習內容會越來越多,學習難度也會逐步提高。長期讓學生死記硬背,不僅教學效果難以提高,學生甚至還會產生厭倦心理,對化學學習再也提不起興趣。在傳統(tǒng)課堂上教師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這令學生思維漸漸硬化,也不愿意去主動思考問題。
而通過實驗啟發(fā)認知就將學生學習的主導權歸還到他們手中。學生作為學習主體通過自主探究得出結論,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分析事物能力、處理問題能力都大大提高。這正符合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要求。新時代所需要的人才是能夠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人才,而不是只會死記硬背的書呆子。
(二)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生初次接觸化學本就對其充滿著好奇心,但傳統(tǒng)枯燥的教學方式逐漸讓學生感到失望,認為學習化學不過是給他們增加了學習負擔,對他們的學習道路并無益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厭倦學習化學時,無論是學生學習還是教師授課都會倍感乏力。學生積極性不高,教師縱有滿腔熱血也無處可使。
因此在學生剛剛接觸化學時,教師就展開實驗教學至關重要。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會發(fā)現一個個新奇的變化——青蘋果遇到碘水會變成藍色、向澄清的石灰水里吹口氣水會變渾濁等等。當學生看到這些奇妙的變化過程時會好奇這些變化產生的原因,此時教師再展開教學學生就會對學習新知識充滿興趣。盡管化學中包含了許多難以理解的理論,但只要通過實驗進行驗證,這些理論都會為學生所掌握。
(三)提高教師教學效率
化學與其他科目相比較而言本就是難度比較大的一門科目,教師在教學時會面臨許多問題。再加上初中生是從九年級才開始學習化學的,之前毫無學習基礎,教師在延展化學知識時學生很可能一無所知。九年級還是初中沖刺的最后一年,此時學生的學習壓力是最大的時期,如果教師教學不得當還會加重學生學習負擔,令學生疲憊不堪?;瘜W教師要學會將教學內容化繁為簡,便于學生理解。
實驗教學法是幫助學生理解化學理論知識最適當的方式之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通過組織實驗能讓學生理解一些復雜公式的構成原因;能讓學生掌握化學基礎實驗方法;能讓學生自己驗證在書本中學習到的知識。教師在實驗中輔之以口頭講解,學生就能真正全面掌握化學書本知識,教師的教學效率也大大提高。
三、初中化學借助實驗啟發(fā)認知提升效率的方法
(一)教師在課前組織實驗,激發(fā)學生興趣
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學導入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以往教師主要通過口頭表述的方式導入課堂主題,這種方式太過簡單,難以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教師可以將實驗融入到教學導入當中去,為課堂營造一個充滿好奇、充滿熱情的活躍氣氛?;瘜W來源于生活,教師在選擇化學實驗時也要盡量與生活相關。當學生看到自己身邊的事物都能發(fā)生如此奇妙的變化時會更加感興趣。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十一單元課題一——生活中常見的鹽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實驗導入課程學習。教師可以通過食醋除暖水瓶中水垢的實驗作為課堂導入。暖水瓶水垢中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是比較常見的鹽,而食醋中的主要成分是醋酸,二者能夠發(fā)生反應,最終去除掉水垢。在這一系列變化過程當中,學生能夠近距離感受到化學的魅力,并愿意在課堂中繼續(xù)去了解一些反應。當學生對化學充滿興趣時,學生會更加主動去學習,課堂也會變得更加輕松高效。
(二)教師在課中組織實驗,加深學生理解
化學主要研究微觀層面的問題,其知識內容也較為抽象,學生在學習時難以理解。在化學中有著各種各樣的反應,如果全靠學生死記硬背,學生也無法在今后的生活中靈活運用。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要通過實驗加深學生理解,讓學生學有所得。
1.師生互動完成實驗
化學中的有些實驗比較危險,尤其是一些溶液具有強烈的腐蝕性,學生極容易弄錯甚至弄傷自己。在進行這些實驗時,應該讓教師動手完成,學生在同教師互動中學習。比如在學習“常見的酸和堿”這一章節(jié)時,會學到稀釋濃硫酸這個內容。濃硫酸的腐蝕性極強,教師在操作時,要將正確的步驟演示給學生看——將濃硫酸沿容器壁緩慢注入到盛有水的容器中去,并用玻璃杯不斷攪拌。此時教師還應該不斷提問學生,玻璃棒不斷攪拌的作用是什么?為什么是將濃硫酸注入水中而不是水注入濃硫酸中呢?學生一邊觀看實驗一邊思考問題,學習效果顯而易見。
2.小組合作完成實驗
學生自主實驗也能收獲較好的學習成果,在學習“溶液酸堿度的表示法——PH”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合作完成實驗。學生之間兩兩分組,一個學生負責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到PH試紙上,另一個同學負責對照比色卡將這些溶液的酸堿度標志出來,并按酸堿度的強弱進行排列。教師在選取溶液時最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食鹽水、肥皂水、石灰水以及食醋等,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感受到蘊藏在我們生活中的化學奧秘。
(三)學生在課后自主實驗,驗證課堂知識
學生學習化學最主要的目標并不是應對考試而是利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從初中就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能夠為學生今后的化學學習之路奠定堅實的基礎。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場地,課后則是學生驗證課堂學習內容的天地。要想借助實驗啟發(fā)學生認知,還需要通過反復的實踐驗證才能達成這一目標。
在生活中,學生可以借助許多客觀條件進行驗證。比如在學生學習過酸堿中和的知識后,就可以自己在吃面的過程中進行體會。加入醋后的面口感會變得更佳,而且更利于消化。當被蚊子咬后,用肥皂水對傷口處進行清洗會減輕癢痛感。學生還可以動手用紫羅蘭驗證溶液的酸堿性,看看是否與教材所述相符合。學生在自主驗證后,會對所學知識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四、結語
化學當中的抽象概念比較多,教師要通過實驗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便于學生理解。在實驗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注重與學生互動,既要引發(fā)學生思考,又要及時解答學生遇到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實驗感受到化學的奧妙所在。
參考文獻:
[1]張興國.談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創(chuàng)新[J].學周刊,2019(27):101.
[2]陸玉涵.實驗讓初中化學課堂“動”起來[J].中小學實驗與裝備,2019,29(03):37-38.
[3]黃清池.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策略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2):2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