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玥
摘 要:烏孜別克族作為中國眾多跨境民族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其民間舞蹈也極具特色,深受當?shù)厝藗兊南矏?。本文囊括烏孜別克族舞蹈的三大流派,從舞蹈的風格特征、節(jié)奏特點、以及動作分析等多個角度作為切入點,立體的將散落在民間的烏孜別克族舞蹈展示于眾,最終進一步分析烏孜別克族舞蹈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烏孜別克族;民間舞蹈;風格特征;流派分類
烏孜別克族舞蹈在每個區(qū)域其風格在形式和訓練模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舞蹈節(jié)奏性強且輕快多變,富有棱角。其中“抖手”,“轉手”,“晃手”,“彈指”在舞蹈中的運用也是烏孜別克族舞蹈的一大特色。烏孜別克族舞蹈從風格上分為“費爾干納”“哈拉孜姆”以及“布哈拉”三大流派,以地域命名,以獨特的舞蹈語匯和整個舞蹈呈現(xiàn)的風格特征來區(qū)別的費爾干納、哈拉孜姆、布哈拉這三大流派。本文將以烏孜別克族舞蹈流派的劃分作為基準,分別介紹烏孜別克族民族民間舞蹈的各個流派及其典型動作,較為全面的分析烏孜別克族民族民間舞蹈三大流派的風格特點,以期對于烏孜別克族民間舞蹈研究進行有益補充。
一、費爾干納流派
費爾干納舞蹈主要流傳于新疆伊犁、霍城、喀什、木壘、葉城、烏魯木齊等地的烏孜別克族聚居區(qū),舞蹈無論在個人表演里,還是在特定的組合中,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舞蹈形式與動作也有準確的限定,身體姿勢和表演方式也要求遵循傳統(tǒng)及特定模式。也就是說,烏孜別克族的“費爾干納舞蹈”,在形式分類以及元素劃分方面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特定的舞蹈體系,具有高度的陳式化。
費爾干納舞蹈節(jié)奏多為8/6、4/3、4/2拍為主,動作以復雜多樣的手腕轉動、手臂波動、脊柱彎曲以及羞澀卻又活躍的風格為顯著特征。流暢的手臂波動以及柔軟的脊柱動作締造了一個非常女性化的藝術。軀干稍微前傾,代表羞澀和謙遜。肩部和頭部擺動強調配合音樂。舞者有時會在手腕上佩戴鈴鐺以增加動作的節(jié)奏感。其手指的抃動、手腕的轉動、手臂的波動、肩部的擺動,以及眼神的巧妙配合,都是費爾干納舞蹈中富有特色的表演風格。
二、哈拉孜姆流派
哈拉孜姆流派的舞蹈,主要流傳于新疆葉城、莎車、喀什、木壘、烏魯木齊等地的烏孜別克族聚居區(qū)。舞蹈多體現(xiàn)舞者柔軟的腰肢及干凈利落的肩部動作。其次,舞蹈中手部及腕部的運用也十分廣泛,有著靈巧的腕部動作。由于烏孜別克人民在跳舞時多喜愛在手腕系鈴鐺,因此在組合中多出現(xiàn)抖手、折腕動作,如在行進時,舞者雙手放于頭部正上方交叉抖手。在抖手動作的同時變換隊形。又如在哈拉孜姆的幾個手位中,也頻繁出現(xiàn)折腕動作。由此可以說明哈拉孜姆流派的舞蹈有著靈活的手腕動作。其次,輕快的步伐也是哈拉孜姆流派的又一個特點,在動作時,腳下多高半腳或跳走步,腳下頻率快,動作輕,使舞者的動作顯得十分輕巧且靈活,富有生氣。正是由于上述的這些動作特點才形成了哈拉孜姆流派有別于其他兩種流派的舞蹈姿態(tài)及風格特征。三個流派中哈拉孜姆舞蹈的特點極為顯著,節(jié)奏多以8/6拍為主,動作多以手臂和軀干的抖動、頻繁的轉頭為主,充滿喜劇色彩。在哈拉孜姆舞蹈流派中,它所表現(xiàn)出的是一個正直的、直率的、勇敢的精神。它動作與風格所反映出的民族特征是放肆的勇敢、靈巧、強勁、活力、調皮、善感、幽默、抒情,多方位立體、有血有肉的人。
三、布哈拉流派
布哈拉流派的舞蹈,主要流傳于新疆伊犁、木壘、烏魯木齊等地的烏孜別克族聚居區(qū),布哈拉流派在風格上與維吾爾族舞蹈風格十分相近,且多以旋轉輕快靈巧以及腰部柔美特征而呈現(xiàn),是波動起伏和干脆的、斷斷續(xù)續(xù)的動作的結合體。節(jié)奏多以8/6拍為主,氣氛歡快熱鬧,表情夸張活潑,眼眉靈動多變,肢體舒展大方,體態(tài)端莊高雅,步伐堅定自信,充滿活力與激情。在三個流派的舞蹈中難度系數(shù)最高,要求轉身速度快、迅猛的落地以及深度的彎腰,在較強的穩(wěn)定性中呈現(xiàn)明快的節(jié)奏,使動作充滿生氣。
布哈拉流派舞蹈中的跺步轉,是最具有風格特點的技術性肢體語言,需要在較強的穩(wěn)定性中呈現(xiàn)明快的節(jié)奏,單腳跺步的訓練增強舞者下肢重心的穩(wěn)定性,強調步伐干凈輕快,展現(xiàn)出舞者靈巧利落的肢體;腰部旋轉的動作訓練增強舞者身體的柔軟性以及使肢體得到技術性的擴展,體現(xiàn)出舞者柔美動人的腰部。布哈拉流派舞蹈中跺步旋轉的呈現(xiàn)像刮起了一陣奪目的旋風,富有強烈的舞臺感染力,此動作舒展大方、剛柔相濟,舞者在組合中的富有生氣并靈巧的體現(xiàn),描寫出烏茲別克斯坦女性肢體柔美以及性格熱情開朗的同時,也象征少女對美好愛情的期許。
布哈拉流派的舞蹈整體充滿歡快熱鬧的氣氛,走步、錯步、跺步、旋轉、顫抖前肩等都為布哈拉流派中具有風格性的代表動作。整個布哈拉流派的組合以及作品更多的魅力在于面部的表情,眼眉之間的神態(tài)尤為動人,配合舒展大方的肢體語言更加具有感染力。上述的動作風格特點突出描寫了布哈拉流派具有活潑熱情又不失柔美的風格特征。面部表情夸張并且活潑,而簡單卻靈活的腳步動作使得舞者在舞臺上快速移動。
結語
烏孜別克族舞蹈作為中華舞蹈文化的一部分,其特點較為鮮明,近些年也不斷進入了普羅大眾之眼。作為民族民間舞蹈的烏孜別克族舞蹈其優(yōu)點是保留劇目經(jīng)手口相傳,得以完整保存;在群眾舞蹈文化中烏孜別克族民族民間一直在延續(xù)著,有著不可忽視的生命力;新編創(chuàng)的作品也使人眼前一亮,使其在作為新疆眾多少數(shù)民族舞蹈中脫穎而出。萬變不離其宗,民族民間舞蹈的發(fā)展一直都是舞蹈研究者們不斷探討的話題,作為跨境民族的烏孜別克族,其舞蹈如何在中國這個“場景”下發(fā)展,也是不能忽視的問題。立志于研究不斷的深入研究,也是研究者的使命。
參考文獻
[1]唐淑嫻.《新疆烏孜別克族的文化適應研究>[D].蘭州大學,2016
[2]許銳.《傳承與變異 互動與創(chuàng)新》[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6
[3]扎西江措.《民族民間舞蹈創(chuàng)作發(fā)展的思考》[J].音樂時空,2016。05
[4]戚澤.《對當下民族民間舞蹈創(chuàng)作發(fā)展的研究》[D].云南藝術學院,2013
[5]謝雯雯.《新疆民族民間舞蹈傳承與保護的意義》[J] 戲劇之家,2016.18
[6]李菡.《舞蹈,是民族的更是時代的》[N].新疆日報,2014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