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佳
寓言是采用比喻、象征、夸張手法的一種文學作品樣式,通過一個個隱含勸喻或諷刺性的趣味小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寓言文體閱讀屬于語文閱讀教學的范疇,但其通俗性、表現性和拓展性決定了寓言教學的獨特形式。在小學語文寓言教學中,教師除了要有“雅人愛其哲理,俗人愛其故事”的傳統(tǒng)思路,更重要的還在于教師應根據寓言的文體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準確定位教學的目標,選擇適切的教學方法,發(fā)揮寓言的育人功能。下面,本文就以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狐假虎威》一文的第二課時為例,就如何基于寓言的文體特征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凸顯寓言真正的育人價值展開探討。
一、表演寓言故事,活化教材內容
有效教學最不可取的就是“死讀書”,寓言往往故事性強,人物、動物和語言較為豐富,且故事情節(jié)曲折復雜,非常適合開展角色表演活動。教師應當結合教學實際,科學合理地對教材內容進行活化處理,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文本,在角色表演中感悟寓意。
課文《狐假虎威》中涉及了老虎、狐貍、兔子、野豬、小鹿等角色,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將老虎“蒙住”的神態(tài)、“半信半疑”“東張西望”表現得惟妙惟肖,將狐貍“竄過”“骨碌一轉”“神氣活現”“搖頭擺尾”等細節(jié)表演得淋漓盡致。這樣的表演活動大大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深化認知,也能在表演過程中編創(chuàng)文本畫面,將文本中各個角色的性格特點活靈活現的表現出來。最后,教師再利用板書將寓言故事中動物角色的性格特點匯總展現,再次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深刻理解。
寓言故事雖然很短,卻能發(fā)揮出兒童最大的想象力和表演潛力,把握寓言的文本特征,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活化教材內容,既能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多感官參與,又能促使學生感受寓言的魅力,加深學生對寓言的認知。
二、聯系生活實際,深挖教材內容
寓言是一座渡人的橋。寓言的幻想、夸張其實有著特別的價值。教師應立足教材內容深入挖掘寓言的文本價值,在品讀文本中角色語言、行為以及解讀內心的基礎上,用適當的方法加以引導學生走出故事,加以比較類推,與生活融通,領悟寓言的深刻寓意?!逗倩⑼芬晃模ㄟ^對文本的通讀,學生已經能理解故事內容,知道狡猾的狐貍為了欺騙要吃自己的老虎,于是借助老虎的威嚴在其它小動物面前顯擺自己,狐貍的狡猾和虛偽得到了充分展現。然而,這樣的理解僅僅是浮于文本內容字面上的理解,教師還可以結合故事內容予以學生更深層次的啟發(fā)。
師:同學們認可狐貍的做法嗎?
生:狐貍的做法,我不喜歡,因為它不夠誠實,實在太狡猾。
師:嗯,我也認為狐貍借助老虎的威嚴去炫耀的做法不對,但是,大家想一想,狐貍欺騙的可是要吃它的老虎呀,它是顯擺,但不也證實了狐貍的機智嗎?在我們的生活中,危險同樣也是存在的,當危險來臨時,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沉著冷靜,機智應付,幫助自己脫困,大家是不是也應該學習下狐貍的機智呢?
“一語點破夢中人”。在我的啟發(fā)下,學生在批判狐貍的狡猾、奸詐、“逞雄”一時的同時,也能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大贊狐貍的機智與冷靜,讓寓言再次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這不正是寓言故事的另一個目標的教學體現嗎?
三、續(xù)編故事情節(jié),延伸教材內容
為了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更深層面的認知,需要教師對文本知識適當的加以拓展和延伸??茖W的拓展閱讀是課內與課外的結合,具有廣大的彈性空間,其價值是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拓寬知識面,借助語言文字,促進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價值體驗,既能保障教學的系統(tǒng)性,又能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就《狐假虎威》一課來說,教師可以從文本思路的整體性出發(fā),首先對文本內容進行講解,與學生共理厘清故事的發(fā)生與發(fā)展過程,之后以引導式提問的形式適度延伸與拓展教材內容。比如:
師:通過這個故事,你們能夠得出怎樣的結論呢?
生:一方面告訴我們,喜歡吹牛皮、說謊話的人雖然能借外力“逞雄”一時,卻不會一世,因為這種本質是非常虛弱的;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不能被表象所蒙蔽,凡事都不能盲目相信。
師:說的真好!能夠看出來,大家都對這篇課文已經有了一定層面的理解,如果請大家為這個故事續(xù)寫后面的情節(jié),相信大家一定會寫出更多的精彩。下面,請大家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對這個故事進行續(xù)寫吧!
通過延伸與拓展的方式,讓學生們自由的去想象,促進學生和文本之間擁有更深層次的對話和思考,活化所學知識,再次體會寓意,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感受小故事中的大道理。
總之,寓言文體的特殊性對語文課程有著特別的價值。作為特殊的文體,寓言的教學并無定法,需要教師能夠抓住其文本特征,引導學生讀故事、抓形象、重表達、悟寓意,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有的放矢地組織教學,凸顯其教學價值,讓寓言故事別有特色的味道縈繞在兒童的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