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濤
重癥哮喘一直是威脅患者生命的一種嚴重呼吸科疾病[1]。哮喘的發(fā)生有一定的遺傳因素,同時藥物使用不當或者患者長期接觸過敏原也有可能導致哮喘。重癥哮喘的一般臨床表現(xiàn)為胸悶氣短、呼吸不暢、不能表達連續(xù)的語句[2]。嚴重可出現(xiàn)呼吸衰竭,給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很大威脅。我國重癥哮喘的發(fā)病率一直較高,一旦出現(xiàn)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情況,若搶救不及時則有極大的可能造成患者的死亡[3]。臨床治療手段主要通過大量的藥物治療,但由于患者體質不同,對藥物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同時長時間的大量服藥也易產生耐藥性,治療效果往往達不到與其水平[4]。而通過機械肺通氣手段直接改善患者的肺部血液循環(huán)情況,及時補充患者的血氧含量,使得治療效果達到預期水平。本文主要探究機械通氣輔助在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急診搶救中的應用。
選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本院接診的82例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1例,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齡36~62歲,平均年齡(37.15±4.18)歲,觀察組男性20例,女性21例,年齡35~64歲,平均年齡(36.37±5.09)歲。兩組患者對比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無心臟方面的重大疾病,同時并無嚴重的呼吸道感染等情況。所有患者均具有基本的認知能力和溝通能力,并無精神方面的疾病。患者對于本次實驗都知情同意且都已確診重癥哮喘病癥。本次研究均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的搶救治療方式,采取鼻導管補氧方式,同時進行心電監(jiān)護,同時密切注意患者心率、血氧飽和度、血壓、呼吸頻率等情況。若患者存在細菌感染則通過靜脈注射甲潑尼龍(天津藥業(yè)焦作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H20030727;規(guī)格:4 mg×1支)進行抗炎治療。甲潑尼龍每隔12小時注射一次,每次注射40~80 mg左右,若病情緩解則改為一天注射一次,連續(xù)注射3天后停藥觀察。并注意患者的體液情況,避免患者出現(xiàn)脫水或電解質紊亂,及時做好補液準備。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機械通氣治療,呼吸頻率設置為15~20次/min,呼氣與吸氣之比約為1.5:1.0~2.0:1.0之間。通氣模式采取加壓力通氣模式,呼氣后采取PEEP治療,并根據患者自身的情況調節(jié)模式參數(shù)。
(1)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結局。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死亡率情況,并比較記錄患者的哮喘緩解率。哮喘緩解率=哮喘緩解人數(shù)/總病例數(shù)×100%。(2)觀察兩組患者的肺功能情況。采用動脈血氧分壓、1秒用力呼氣容積、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分析肺功能。
所有數(shù)據均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僅有1例死亡,對照組患者5例死亡,此外觀察組患者的哮喘緩解率也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數(shù)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治療后,觀察組動脈血氧分壓、1秒用力呼氣容積、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重癥哮喘患者發(fā)病時支氣管大面積痙攣,致使患者氣道內壓、氣道壓阻力增大,患者出現(xiàn)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4]。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若搶救不及時極易造成患者的死亡,而搶救后,患者肺功能的恢復情況也影響著患者生命健康[5]。臨床常通過服用大量的藥物進行治療,但由于耐藥性等因素導致治療效果不佳[6]。重癥哮喘的發(fā)生除了有一定的遺傳因素,空氣質量、過敏原的接觸也是致病因素。而且目前空氣污染嚴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哮喘的發(fā)作。
常規(guī)搶救治療模式是患者長期服用解痙藥、糖皮質激素以及祛痰藥等,但由于藥物吸收慢,患者體質不同,所能接受的劑量以及引起的不良反應也有差異[6]。此外,由于長期藥物治療致使患者出現(xiàn)耐藥性,治療效果大打折扣。通過機械通氣輔助,通過氣管插管將患者的呼吸道與呼吸機連接在一起,直接改善患者的血氧含量,并降低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壓,避免患者出現(xiàn)器官衰竭等癥狀[7]。幫助患者維持內環(huán)境的穩(wěn)態(tài),一定程度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機械通氣及時幫助患者提高血氧飽和度,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對肺泡的損害,這對患者的恢復有較好的幫助作用[8]。重癥哮喘的患者一般都需長期依賴解痙藥、糖皮質激素以及祛痰藥等,患者在服用期間常出現(xiàn)較多的不良反應,且長期服藥的效果也并不顯著。而通過機械通氣輔助治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服藥量和服藥頻率,目前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治療手段[9-10]。但在使用機械通氣輔助治療的過程中應注意患者的自身情況,制定最適合患者的機械通氣治療模式,發(fā)揮治療的最大作用。實施機械通氣輔助治療的醫(yī)生應熟悉治療進程,熟悉患者的器官情況,最大程度的避免患者出現(xiàn)器官衰竭的情況[11-13]。為患者爭取最大的生存希望。
表1 兩組患者死亡率和哮喘緩解率情況 [例(%)]
表2 兩組患者經搶救治療12 小時后肺功能情況
表2 兩組患者經搶救治療12 小時后肺功能情況
組別 觀察時間 PaO2(mmHg) FEV1(L) FEV/FVC(%)觀察組(n=41) 12 h 后 81.5±12.9 2.8±1.8 74.5±11.9對照組(n=41) 12 h 后 74.9±22.5 2.5±1.6 61.3±10.4 t 值 - 18.092 15.998 14.003 P 值 - 0.006 0.008 0.018
通過統(tǒng)計結果可知,通過機械通氣輔助治療的患者在死亡率和哮喘緩解率等方面都有顯著優(yōu)勢。觀察組患者僅有1例死亡,對照組患者5例患者死亡,此外觀察組患者的哮喘緩解率也顯著關于對照組。兩組數(shù)據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動脈血氧分壓、1秒動力呼氣容積、1秒動力呼氣容積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因此機械通氣輔助治療具有良好的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