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華 李祥 吳沅浩 錢本俄 湯建華 張世旭 王曉雁 聞紅貴
(昆明醫(yī)科大學附屬曲靖醫(yī)院曲靖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云南 曲靖 655000)
臨床中,腰椎結核作為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其發(fā)病率呈逐漸增加趨勢[1],且由于患者發(fā)病后病癥較為嚴重,導致其病殘率相對較高,危害影響十分顯著。下文以我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22例腰椎結核病患者為例,對其手術方法及效果進行對比研究。
選取我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22例腰椎結核病患者,術前均接受腰椎X線與CT、MRI檢查,以對其椎體破壞程度以及死骨、膿腫情況進行明確。根據(jù)患者臨床手術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個組別,每組各11例。其中,觀察組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4例,患者平均年齡為(43.8±5.4)歲,Cobb′s角平均值為(27.8±4.1)°;對照組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5例,患者平均年齡為(43.7±5.6)歲,Cobb′s角平均值為(27.9±4.3)°。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無顯著差別,P>0.05,具有比較意義。
臨床中,對觀察組患者采取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內固定手術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前路手術治療,術前給予兩組患者2~4周抗結核治療,治療方案為異煙肼、利福平、鏈霉素/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四聯(lián)治療,同時給予患者全身營養(yǎng)支持,對貧血患者進行貧血糾正,定期對患者紅細胞沉降率進行復查,在患者結合中毒癥狀改善,同時體溫低于37.5℃、血紅蛋白值高于110g/L、紅細胞沉降率低于60mm/h的情況下再實施手術治療,手術治療的具體方法如下。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對比,其結果見表所示。
表 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與VAS評分對比(±s)
表 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與VAS評分對比(±s)
VAS評分(分)觀察組 11 180.4±19.6 608.1±37.2 11.2±3.5 1.21±0.59對照組 11 254.2±35.9 998.4±56.7 15.4±6.7 2.53±1.02 t 6.325 10.427 5.629 3.517 P<0.05 <0.05 <0.05 <0.05分組 n 平均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住院時間(d)
觀察組患者術后1例形成膿腫、1例出現(xiàn)結核復發(fā),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18.2%;對照組1例發(fā)生皮緣壞死、1例出現(xiàn)膿腫、1例內固定失敗,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27.3%,兩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24,P>0.05)。
傳統(tǒng)手術方式可充分顯露腰椎結核病灶,術中能在直視下徹底清除病灶,不過該手術方式創(chuàng)傷大,術中極有可能損傷腹膜及臟器。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術可在術中盡可能的保留了前縱韌帶、棘上、棘間韌帶、棘突、椎板,最大限度維持了脊柱的穩(wěn)定性,并且手術操作簡單,大部分術者對后路手術更為熟悉。
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植骨融合均表現(xiàn)良好,且患者術后椎體高度、Cobb′s角、ESR(紅細胞沉降率)、CRP(C反應蛋白)水平等各項效果指標對比均無顯著差異;此外,觀察組患者平均手術時間為(180.4±19.6)min、術中平均出血量為(608.1±37.2)ml、平均住院時間為(11.2±3.5)d、VAS評分為(1.21±0.59)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由此可見,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治療腰椎結核效果更為顯著,這一結果與臨床研究的有關結論相一致[3]。
綜上,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治療腰椎結核效果顯著,手術時間少且出血少,VAS評分明顯降低,安全性突出,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