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本林
(紅河州第四人民醫(yī)院消化科 云南 開遠 661699)
十二指腸球部潰瘍(DU)[1]是我國人群中常見病、多發(fā)病之一,目前以藥物治療為主,臨床治療常用抗HP治療、抑酸藥和胃黏膜保護劑。近年來,抑酸藥發(fā)展較快,品種越來越多,尤其是質(zhì)子泵抑制劑(PPI),如埃索美拉唑、蘭索拉唑、奧美拉唑、雷貝拉唑等。各種PPI治療DU 療效均較好。筆者選擇了我科2014年5月-2017年9月收治的DU 患者106例,分治療組及對照組,治療組用蘭索拉唑膠囊聯(lián)合西米替丁片,對照組用蘭索拉唑膠囊口服制酸治療,旨在為提高DU的的臨床治愈率提供臨床依據(jù)。
選擇2014年5月-2017年9月收治的DU 患者106例,均因上腹痛、腹脹、噯氣、反酸、黑便、嘔吐咖啡渣樣胃內(nèi)容物等癥狀來本院就診,經(jīng)胃鏡檢查確診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潰瘍面積在0.5cm~2.0cm,潰瘍在1~2個,均行14C呼氣試驗檢查[2]。106例患者,男61例,女45例;年齡20~78歲,平均年齡48.5±3歲。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53例及對照組53例;治療組男性31例,女性22例,年齡23~78歲,平均49.5±3歲,對照組男性30例,女性23例,年齡20~76歲,平均47.5±3歲。兩組一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xué)方法,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
兩組患者療程均為5周;住院治療1周,均用奧美拉唑針40mg、2次/日靜脈點滴治療;出院后:1.有HP感染的患者采用四聯(lián)療法抗HP治療2周,抗HP治療[2]用藥如下:蘭索拉唑膠囊30mg/次、2次/日,枸櫞酸鉍鉀顆粒220mg/次、2次/日,阿莫西林膠囊1.0/次、2次/日,呋喃唑酮片0.1/次、2次/日。治療組再服2周蘭索拉唑膠囊30mg/次、1次/日,西米替丁片0.4/次、1次/晚,鋁碳酸鎂片1.0/次、3次/日;對照組再服2周蘭索拉唑膠囊30mg/次、1次/日,鋁碳酸鎂片1.0/次、3次/日。2.無HP感染的患者:治療組采用再服4周蘭索拉唑膠囊30mg/次、1次/日,西米替丁片0.4/次、1次/晚,鋁碳酸鎂片1.0/次、3次/日;對照組采用再服4周蘭索拉唑膠囊30mg/次、1次/日,鋁碳酸鎂片1.0/次、3次/日。
治愈[3]:胃鏡下見潰瘍灶全部愈合或鏡下表現(xiàn)為S期,腹痛、腹脹、噯氣、反酸等臨床癥狀均完全緩解;好轉(zhuǎn):胃鏡下潰瘍表現(xiàn)為H期,腹痛、腹脹、噯氣、反酸等臨床癥狀部分緩解;無效:胃鏡下見潰瘍?nèi)员憩F(xiàn)為A期,腹痛、腹脹、噯氣、反酸、等臨床癥狀無明顯緩解,甚至加重。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xué)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治療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上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療效比較[n(%)]
消化性潰瘍[1]指胃腸黏膜發(fā)生的炎性缺損,通常與胃液的胃酸和消化作用有關(guān),病變穿透黏膜肌層或達更深層次。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常見病,男性多于女性,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段,估計約有10%的人一生中患過本病。十二指腸潰瘍多于胃潰瘍,兩者之比約3:1。消化性潰瘍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是多因素的,損傷與防御修復(fù)不足是發(fā)病機制的兩方面。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多見于青壯年。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目前以藥物治療為主。目前最常用的藥物分為以下幾類[3]:①抗幽門螺桿菌藥物[4]。幽門螺桿菌是DC發(fā)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幽門螺桿菌陽性的患者,應(yīng)予以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5]。②抑制胃酸分泌藥[1]。目前臨床上主要有H2受體拮抗劑(H2 -RA)及 PPI[5]。③黏膜保護劑[1]。④胃腸動力藥[1]。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是胃酸分泌過多所致,PPIs抑酸作用強,持續(xù)時間久,促進潰瘍愈合率高,適用于各種消化性潰瘍,與抗生素協(xié)同根除幽門螺桿菌,因此是DU的首選用藥。一些難治療性潰瘍目前臨床研究有夜間酸突破的原因,在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臨床治療中每晚加服0.4g的西米替丁片可更好的抑制胃酸生成,促進潰瘍愈合,提高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