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家族沒有最基本的尊老、敬老、孝道之說,沒有嚴格的家規(guī),這個家族也不可能走太遠了,因為一個家族的文化根基——家風不在。
近幾天,我抽空看了《傅雷家書》,這本書是著名翻譯家學者傅雷,寫給在大洋彼岸留學的兒子傅聰?shù)男偶?。整本書看得我淚眼婆娑,書中的每一句話都浸透著作為一個父親的汗水和智慧,字里行間流露出的舐犢情深,不禁讓人潸然淚下。兒子傅聰早年前往波蘭學習,臨別時,傅雷贈言: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藝術(shù)家;再次做音樂家;最后才是做鋼琴家。
其后在父子多年家書來往中,傅雷反復(fù)強調(diào)做人第一位:希望兒子修得一身浩然正氣,如梅蘭一樣高潔,即便耄耋之年仍不改一顆赤子之心。多年后,傅聰繼承了他父親身上中國文人的傲骨,也擁有著音樂家的悲情。
傅雷在家書中教育兒子內(nèi)容豐富:從為人修養(yǎng)的諄諄教導(dǎo),到學業(yè)的監(jiān)督建議;從東方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積累,到西方先進思想的學習;從文史哲的熏陶,到藝術(shù)音樂雕刻的建樹;從家庭婚姻經(jīng)營,到事業(yè)巔峰攀登,一本家書飽含了作為一個父親,對兒子全方位的栽培。
一本《傅雷家書》讓世人學習傅雷如何做父親,如何做子女,如何修身、齊家,打拼天下。傅聰在藝術(shù)界的成就,可以說功勛章上有他的一半,也有父親的一半。
我回想2018年春晚賈玲表演的小品《真假老師》,小品中有多少父母只顧著賺錢,卻忽視對孩子的教育,最后拿著成堆的錢,卻培養(yǎng)出沒有修養(yǎng)為所欲為的孩子。我曾經(jīng)思考過:為什么很多家族打破不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為什么《紅樓夢》里的賈府,貴為皇親國戚,卻頃刻間化為烏有?直到我了解到一個家族歷千年仍興旺,才解開我多年的困惑。
這個家族近代出了200多個院士,任何一個行業(yè)都有精英所在。它就是錢氏家族。追溯到宋朝,錢家出了350個進士,真正的名人1000多位。為什么錢家能打破五世而斬定律,出那么多為國家作出巨大貢獻的人物?因為有著浩然正氣的家風。熟讀傳統(tǒng)文化的人,或許了解《錢氏家訓(xùn)》這本書。錢家每一個孩子出生,全家都要誦讀《錢氏家訓(xùn)》,這個家訓(xùn)已經(jīng)流傳了1000多年。迄今為止,錢氏家族還遵從著祖訓(xùn),這樣的家族能不興旺?
何為家風?從祖上有德望的先輩流傳下來,讓家族世世代代,每一個成員都應(yīng)該遵守的家訓(xùn)、家規(guī)、家德、家教,形成的一種根深蒂固優(yōu)秀的家族文化,每一個成員從骨子里都流淌著這種文化血液。
為什么很多父母抱怨教育不好孩子?因為很多父母自身存在問題。作為父母你得問問自己,你做到了什么?很多父母在牌桌摸二餅,卻希望孩子博覽群書;父母好逸惡勞,卻希望孩子刻苦進取;父母缺乏修養(yǎng),卻希望孩子品德高尚;父母窮奢極侈,卻希望孩子勤儉節(jié)約;父母薄情寡義,卻希望孩子義薄云天。真正好的教育,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是家風。
為什么曾國藩的曾氏家門如此興旺?曾國藩一生兩袖清風,個人修養(yǎng)極高,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為官多年,他每天都要看書,寫家書,他把自己身上優(yōu)秀的品質(zhì),借用家書的方式,傳遞孩子,形成了曾氏家風。他教育子女“家敗離不開一個奢字,人敗離不開一個逸字,討人嫌離不開一個驕字”。家書的內(nèi)容勸導(dǎo)子孫“以茍活為羞,以避世為恥,以德求官,以忠謀政”。
很多父母拼命為孩子留家產(chǎn),就像春晚《真假老師》的小品一樣,只顧著賺錢,卻不教育孩子。殊不知最寶貴的不是家產(chǎn),而是家風、家德。當年虎門銷煙的民族英雄林則徐曾經(jīng)有這么一句家訓(xùn):“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p>
只有一個厚德載物的家德,具有浩然正氣、有格局的家風,上下齊心嚴守家規(guī),勵精圖治的家族,才可能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培養(yǎng)出堂堂正正的下一代!下面這些書,或許能夠幫你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