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將以受過專業(yè)養(yǎng)成訓練的心理治療師的身份,以一個看見兒子健康成長的母親的身份,在這個炎熱的暑假里,為你詮釋愛與管教如何并行。
每到暑假期間,朋友圈里一定會出現(xiàn)兩種帖子:一是各種曬娃;二是各種“厭娃”。厭娃的原因是他們有時候實在是太吵了,在商場里吵;在酒店里吵;在高鐵的過道里吵;在各種可能或不可能的場合里吵……讓人不禁感慨這些討人嫌的娃的家長到哪里去了?難道他們都不管孩子嗎?
我自己確實也怕在暑假期間出門,不僅是因為怕娃們吵,更是因為怕看見那些對孩子管教不當?shù)募议L而讓自己生悶氣。因此趁著暑假伊始,趕快在這里和家長們談談怎么正確地管教孩子,免得讓娃成為別人討厭的對象,更重要的是,怎么用愛讓孩子成為一個更有教養(yǎng)和更優(yōu)秀的人。
心理治療師的理性建議:
最重要的是:堅定、堅定、再堅定
很多功敗垂成的管教,都失敗在父母對管教原則的不堅定上。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影響堅定管教的誘因是父母的情緒。父母制訂了一個規(guī)矩,可是高興的時候,父母自己可能會破壞它;不高興的時候,父母也有可能會破壞它。請記得,合約的精神是雙方都要遵守,因此,一旦訂了管教的規(guī)則,父母和孩子雙方都要堅定地遵守它。
管教一定要“立即”和“當下”
管教是有時效性的,而且在孩子的年齡越小時越需要注意這點。孩子的注意力有限,如果父母當下不立即管教,事后他就忘了當時的情境,再管教時效果就會小得多。尤其是過了一段時間,孩子正玩得高興時,你突然翻出舊賬訓他一頓,這種錯愕也會讓孩子覺得被罵得莫名其妙,因為他可能早就已經(jīng)忘了當時發(fā)生什么事了。另外,對大一點的孩子來說,不及時管教,卻留著秋后算賬,會讓他心里惴惴不安,感覺大禍隨時會臨頭,產(chǎn)生慣性焦慮情緒。
很多時候,我們不當下管教的原因是怕丟面子,例如在商場里我們最怕孩子哭鬧不休,為了息事寧人,就盡可能地滿足他的要求,然后回家再算總賬。其實,孩子是非常敏銳的,他知道要面子是我們的軟肋,所以就用這招來制約我們,而且在得逞一次之后,還會再試探第二次、第三次,等幾次試探都奏效之后,這個壞的行為模式就被牢牢地建立起來了。
媽媽的感性建議:
給孩子辯解和回嘴的機會
很多父母不能容忍孩子回嘴,認為這是頂撞,是蔑視和挑戰(zhàn)父母的權威。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對的,讓我們先拋開情緒,理性地想想:如果我們不讓孩子回嘴,我們怎么能了解事情的原貌,怎么能明白他心里的想法,又怎么能知道我們是不是先入為主地誤解了他呢?
回嘴是孩子申辯的機會,不僅能幫助我們看見事情的全貌,也能讓孩子知道我們和他是平等的,他得到了我們的尊重,也得到了我們公正的對待。讓孩子有權利為自己的行為辯護,也能幫助孩子學會如何冷靜以及如何控制好情緒之后再回應別人的質疑,這對他將來處理人際關系是有很大助益的。
用愛說話
在商場里,我很害怕聽見媽媽這么恐嚇孩子:“你再不乖!看我回家怎么告訴你爸爸!”我們不用這么嚇唬孩子,(事實上,這么嚇唬也沒用,他還是一樣不乖,甚至還有可能更不乖,更大哭大鬧,因為他被嚇唬得很害怕)我們只要蹲下來、緊緊地環(huán)抱著他、用心地告訴他你多么愛他,然后,心平氣和、語氣堅決但絕不語帶威脅地告訴他,你不允許他這么做。
注意技巧,別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你一定見過這種尷尬的場景,一個氣急敗壞的媽媽使勁地拖著一個哭得聲嘶力竭的孩子往外走,大人小孩都滿臉通紅,都覺得羞辱不堪。從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從3歲以后就已經(jīng)擁有很強的自尊心,且容易受傷害,所以當大人以為小孩兒還不懂得什么事的時候,他們早就已經(jīng)把情緒埋藏在心里了。因此管教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技巧,例如,不能當眾責罵、不能劈頭蓋臉隨便亂打、不能盛怒之下口不擇言。注意,立即管教不是責罵,而是有技巧地制止孩子的行為。
人是感情動物,我們都需要情緒的宣泄
孩子被管教后哭了。他可能是因為被冤枉了而感到委屈,可能是因為做錯事而害怕,可能是因為后悔了而難過。但往往爸媽沒看見這些情緒,我們看見的是他還沒有承認錯誤而只是在流眼淚,因此被這嗚嗚的哭聲攪得更煩心。
事實上我們必須理解,孩子在接受管教時一定會有情緒。從身心健康的角度來說,他也一定需要宣泄這些情緒,而且情緒表現(xiàn)會因人格特質而有不同。有的孩子在還沒有挨打的時候就哇哇地哭著說“我不敢了”;有的孩子在小棍子已經(jīng)像雨點一樣打在屁股上時,還緊閉著嘴,不流一滴眼淚。我要說的是,他們的情緒表現(xiàn)和“服不服管”無關,只和他的人格特質有關,而孩子的人格特質,除了和我們遺傳給他的有關,也和我們的教養(yǎng)方式有關!
金韻蓉
婚姻家庭與兒童心理學家、百萬暢銷書作家、專欄作者、北大光華管理學院EMBA“女性領導人心理學”導師,出版有《女人30+》《愛在左,管教在右》等20余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