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孩子來說,繪本中的很多故事在今天可以令他歡笑,在未來也許可以讓他有更多思考,說不定還會成為他行走人生旅途時的重要智慧。
繪本小故事,教育大智慧。
幫助父母更深刻地讀懂繪本,父母就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汲取繪本中的“營養(yǎng)”。從本期開始,我們將跟隨朱自強老師進入一個以前沒有發(fā)現(xiàn)過的繪本世界,讓你更懂繪本,讓繪本與兒童文學(xué)、與生活、與教育觀念不斷地碰撞出炫目的火花。
炎熱的夏天,在家長為給寶寶喝水的事煩惱的時候,我們?yōu)閷殞毝ㄖ屏艘粋€夏日飲品寶塔。
瑪格麗特·懷茲·布朗是一位著名的繪本創(chuàng)作人,要說到她撰文的繪本,在中國最有名的當數(shù)《晚安,月亮》《逃家小兔》,以及《小島》《重要書》等。但是,在她如此眾多有名且優(yōu)秀的繪本中,這次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一直一直朝前走》。因為我認為這本繪本不僅是能深深地吸引孩子的書,更是一本蘊含著重要的人生思想、教育思想的繪本。
繪本的主人公是一個三四歲的小男孩,有一天他接到了奶奶的電話,準備自己出發(fā)去奶奶家。怎么去呢?奶奶告訴他,要沿著窗前的大路一直走,然后再沿著鄉(xiāng)間的小路一直走,就到了。
小男孩上路了。他按照奶奶說的,一直走,一直走,走到了鄉(xiāng)間小路上。路邊有一朵野花,好香??!小男孩摘下野花,準備送給奶奶。就是從這里,小男孩離開了鄉(xiāng)間小路,走到了沒有路的田野上。可是小男孩心里還想著奶奶的話,一直一直朝前走。有趣而且也耐人尋味的是,小男孩最后還是走到了奶奶家。
在我看來,《我一直一直朝前走》這本繪本中存在著兩個故事文本:一個是顯在的、表層的故事文本,是給當下的孩子閱讀的;另一個是潛在的、深層的故事文本,需要深度解讀,是給成人讀者和長大后的孩子準備的。
給孩子的故事文本里有什么?
歷險色彩
對孩子來說,《我一直一直朝前走》是一個帶有歷險色彩的故事。第一次一個人去奶奶家,小男孩能不能順利地走到,他自己會擔(dān)心,小讀者也一定會為他擔(dān)心。估計一些小讀者在看到小男孩為了摘花離開了鄉(xiāng)間小路時,一定想提醒他:你走錯了,前面沒有路!接下來,小男孩果真遇到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被蝴蝶纏繞,被小河攔路,被小山丘阻擋,被大馬、小狗、蜜蜂驚嚇……這些經(jīng)歷對于孩子來說,都是具有歷險性質(zhì)的。孩子在讀的過程中,內(nèi)心一定有緊張體驗。但是,這樣的緊張體驗,正是孩子喜歡這個故事的重要原因。
“第一次”的紙上“練兵”
給孩子的繪本,常常會有“第一次”的體驗,第一次上街買東西,第一次去幼兒園,第一次去朋友家……正是這一個又一個的“第一次”,能讓孩子獲得新的生活經(jīng)驗,孩子也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第一次”,一步步走向心智成熟的。
繪本中的“第一次”,往往是講孩子一個人獨自經(jīng)歷的事,《我一直一直朝前走》就是這樣處理的。從“我”離開家門,路上遇到的一切,都要“我”一個人去面對。身邊沒有大人來幫助,有問題都要自己去解決。故事讓我們看到,即使沒有大人的幫助,小男孩靠著自己的力量,也走出了一條通向奶奶家的新的道路。
獨特的敘事方法
《我一直一直朝前走》常常讓孩子聽著聽著便發(fā)出開心的笑聲,這與它采取的敘事方法有關(guān)。我把這本繪本的敘事方法稱為“裝傻”式敘事。比如,面對野花,小男孩說,“這是什么呀?是可怕的東西嗎?”小男孩還朝狗窩里面看,想確定是不是奶奶的家。一般的孩子都能判斷出野花不可怕,狗窩也不可能是奶奶的家,但作者的有意為之,讓閱讀的小讀者一定會說,“花有什么可怕的!”“真笨!那是小狗的家!不是奶奶家?!比绱斯室庾屇泻ⅰ把b傻”的敘述,就是為了把正在閱讀的孩子抬舉到優(yōu)越的地位,讓他們獲得一種自覺比故事里的男孩聰明的優(yōu)越感。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這種鼓勵非常重要,這種優(yōu)越感的體驗,可能也是很多孩子都要求一遍遍地聽這個故事的原因之一吧!
親情的傳遞
小男孩在去奶奶家的路上,見到好聞的野花,就想摘下來,“把它送給奶奶”,吃到好甜的野草莓,想到的是“給奶奶留一個”。到了奶奶家,奶奶已經(jīng)為孫子烤好了巧克力大蛋糕。奶奶和孫子的相互關(guān)愛躍然紙上。
閱讀繪本,一定要和孩子一起細讀繪畫。在《我一直一直朝前走》的最后一頁,畫面蘊含著十分重要的信息:奶奶端上來的蛋糕和孫子遞過去的野草莓,是彼此的親情在傳遞;小男孩采來的野花被奶奶細心地養(yǎng)在桌子上的水杯里。奶奶家缺花嗎?不缺。奶奶家滿院子、滿窗臺都是盛開的鮮花。但是,奶奶卻珍視著這朵已經(jīng)有些枯萎的野花,因為花里寄托著孫子對奶奶濃濃的親情。
給成人和長大后的孩子看的故事文本里有什么?
優(yōu)秀繪本總是蘊含著關(guān)于人生、關(guān)于教育的深邃思想。不管父母能不能發(fā)現(xiàn),這些深層的思想都存在,并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產(chǎn)生著影響,并且這種影響能持續(xù)地存在于孩子今后的成長歲月中。
我們可以把《我一直一直朝前走》這本繪本理解為是對人生之路怎么走的一種暗喻。奶奶告訴孩子要沿著窗前的大路一直走,再沿著鄉(xiāng)間小路一直走,可是,小男孩卻不是這樣“一直走”的,而是在進入田野后,按照自己的“方向”一直走,在閑逛中走到了奶奶家。
如果把“奶奶家”看作是人生要到達的目標,那么要到達這個目標,孩子可以按照大人給出的路線,心無旁騖地直奔那個目標而去,也可以依照自己的生命方向感、傾聽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召喚隨興所至、閑逛著朝前走出一條屬于他自己的人生之路。在繪本中,我們能看到小男孩選擇的是后者,但是正因為他沒有按照奶奶指出的路一直走,而是聽憑自己的方向感朝前走,才獲得了不同的、豐富的體驗——通過這些體驗,小男孩獲得了新的知識,獲取了戰(zhàn)勝困難的智慧,還體驗了如何表達親情。我們完全可以設(shè)想,如果男孩是心無旁騖地“一直走”到了奶奶家,上述那些珍貴的體驗都將無從獲得。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場旅行,我們是愿意跟著旅行團,按照規(guī)定好的路線,完成一次沒有任何新的可能性的旅行呢,還是愿意聽憑自己內(nèi)心的召喚,來一場我的生命我做主的自由行呢?這就是《我一直一直朝前走》的深層故事文本給成人和孩子在未來能收獲的一些啟發(fā)。
朱自強
學(xué)者、翻譯家、作家。中國海洋大學(xué)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兒童文學(xué)研究所所長。中國兒童文學(xué)研究會副會長。出版有《朱自強學(xué)術(shù)文集》(10卷)以及《兒童文學(xué)概論》《親近圖畫書》等個人著作10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