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40多年前,我國杰出的醫(yī)學家吳英愷院士就已指出:“10個醫(yī)生可以治好一個心臟病人,但一個健康教育醫(yī)生可以使成百上千的人不得心臟病。”他還建議每個醫(yī)務人員至少要拿出十分之一的時間做健康教育,這樣才能有效防治日益增多的慢性病。
1995年,已85歲高齡的吳老主動擔任北京市衛(wèi)生局主辦的《北京晚報》“健康快車”專欄的總列車長,親自到基層講課,宣傳心腦血管病的防治知識,帶動全國興起健康宣傳熱潮。2002年出版的《登上健康快車》一書,更是創(chuàng)造了1小時內售出1980本的歷史紀錄,這反映出廣大百姓對健康科普的渴求達到了空前的程度。
《健康中國行動》15項專項行動第一項,就是實施健康知識普及,這真是抓住了關鍵點,切中了要害。當然,對于廣大醫(yī)務人員來說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做好大眾健康科普,醫(yī)學專業(yè)人才是主力,而健康科普要取得成效,要求我們專業(yè)人士同樣付出極其艱辛的努力;從事健康教育工作必須有高度責任心、使命感和深厚的仁愛之心;還要有臨床經驗和醫(yī)學實踐,能運用科學理念和臨床案例,用準確、生動和深入淺出的語言,打動人心的方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泛泛的公式化、學究式的照本宣科,或用機械的術語簡單說教的方式,很難達到理想效果。
幾十年的從醫(yī)與科普生涯,我總結了四個“四”。第一是“四個化”,即高科技平民化、新觀念本土化、象牙塔草根化、大專家“說人話”;第二是“四個一”,一聽就懂、一懂就會、一會就用、一用就靈;第三是“四個入”:入耳,能聽懂;入心,心靈受到觸動;入血,要變成自己的行動;入髓,進入基因,成為代代相傳的家教、家風、家訓;第四是“四個真”,即傳播者要用真心、動真情、講真話、傳真經。健康教育唯有真心,真情;有學術,有故事;有熱情,有感情;有真心,有愛心;才能真正打動人心,變成行為習慣。
不然,健康科普很容易變成“墻上掛掛,紙上畫畫。沒人看,空對空?!?/p>
健康教育做得好,會像一股清泉、一縷陽光,能給人希望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