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凡
【關(guān)鍵詞】人物通訊;作品評析;寫作方法
人物通訊是一種通過報道人物的思想和事跡來展現(xiàn)人物精神風貌的新聞體裁。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每一個人無不經(jīng)受著時代大潮的洗禮,而在接受洗禮的同時,每一個人又都在具體地體現(xiàn)著這個時代的豐盈與充沛。[1]人物通訊用平凡的生活來反映時代的軌跡,或者以小人物來書寫大情懷,或者用榜樣的力量來感染人、引導人。它書寫的不只是人物,而是時代精神、民族精神,起到正確引導輿論、培育社會共識的作用。鮮活的人物、有深度的思想、具有個性美的表達等元素構(gòu)成一篇好的人物通訊,這樣的通訊,才能綻放精神之花、照亮人的心靈。
人物通訊的題材包含了社會的各行各業(yè),也覆蓋了社會道德生活的各個領(lǐng)域。在他們身上或是突出地反映了愛崗敬業(yè)、見義勇為、助人為樂、孝老愛親、廉潔奉公、誠實守信等傳統(tǒng)美德,或是在某一件事、某一個特殊時刻表現(xiàn)出了典型的先進性。
典型人物身上凝聚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他們不是某種精神的抽象代表,而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一些通訊報道為了追求宣傳效果,便刻意對人物進行夸張?zhí)幚?,導致其脫離現(xiàn)實、犧牲了新聞?wù)鎸嵭?。這類報道的大量出現(xiàn),反而使讀者感到乏味和反感,有時還會帶來宣傳的反效果。無論做什么樣的報道,群眾的生活永遠是最鮮活的素材。要深入一線捕捉“活魚”,從平凡中挖掘典型,這是新聞人民性和群眾性的體現(xiàn)。由于受眾在接收新聞傳播時具有一種“求近心理”,對于那些與自身現(xiàn)實狀況相對接近的新聞往往產(chǎn)生親切感, 容易表現(xiàn)出一種“認同”的心理趨向。[2]因此,平民化的視角能夠帶來廣泛的共鳴,增強傳播效果。
講好“大故事”,往往要從“小切口”入手。泛泛而談只如浮光掠影,有的放矢才能一擊即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对谶@里,找到患者信任的理由》,記者對全國唯一一家為尿毒癥患者提供24小時血液透析服務(wù)的上海長征醫(yī)院進行了通宵蹲點采訪。這里實行全國唯一的“一天四班制”,以時間換空間,病人的無癥狀透析率高達98%。這篇通訊記錄了10月23日晚9點到次日6點醫(yī)護人員工作的情形,通過刻畫他們服務(wù)患者的細致和嚴謹,以及患者的積極回應(yīng),來傳達醫(yī)患互信的精神,傳遞了正能量,深刻、集中、鮮明地反映了主題。
新聞角度是新聞采寫者在發(fā)現(xiàn)、挖掘和表現(xiàn)新聞事實時的著眼點或側(cè)重點。新聞角度選擇呈現(xiàn)多樣性的特點,這不僅體現(xiàn)在不同作品之間,也指同一作品對于角度的多重使用。刻畫人物,不僅要有對其先進事跡的敘述,往往還需要用生活的點滴來使其有血有肉;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不僅需要正面的描寫,從多個側(cè)面展開描寫才更具有說服力。《高日罕山下的生命回響》使用了大量吉日嘎拉先進事跡的案例,如“4·22”撲火戰(zhàn)斗中犧牲、修建 “幸福路”等,并且通過牧民兄弟為他寫詩寫歌、其悼念文章被大量轉(zhuǎn)載、新畢力格對他的描述以及父母寄語等多個側(cè)面塑造了一個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熱愛集體的基層干部形象。
另外,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之中,不斷創(chuàng)新敘事角度,能夠使作品脫穎而出,迅速抓住受眾的眼球。如《“見字如面”23年》以李全忠、任亞娟夫婦(蘭州鐵路局蘭州客運段的一對雙職工)23年的家庭日記為切入點,以一家人的留言為敘事線索,用平凡的生活細節(jié)、質(zhì)樸的日常語言來呈現(xiàn)家庭的溫暖和情感的純凈,拳拳愛意,頗具感染力。
(一)多元化結(jié)構(gòu)
新聞結(jié)構(gòu)使新聞作品的各個部分成為有機整體,它是表現(xiàn)新聞內(nèi)容、體現(xiàn)新聞主題的重要手段。任何新聞作品的結(jié)構(gòu)都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功能的變化與結(jié)構(gòu)的變化有著直接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新聞結(jié)構(gòu)的要求是簡要清晰、易于讀者理解,要與“最重要的事實”有直接關(guān)系、能充分表現(xiàn)主題,要靈活多樣、富有創(chuàng)新性。在實際工作中,事物的復雜性和主題表達的需要兩重因素要求記者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各種結(jié)構(gòu),不可拘泥于固定形式。
橫式結(jié)構(gòu)在人物通訊中被廣泛采用,它圍繞一個主題組織事實,易于展現(xiàn)事物的廣度,多用于從不同側(cè)面挖掘人物的豐富內(nèi)涵,或者用不同材料凸顯主旨?!兑粚?0后“羊倌”的辯證人生觀》用“苦與樂的辯證”“遠與近的辯證”“高與低的辯證”來劃分篇章,既是在寫他們的辯證觀,也是在記述他們的人生故事?!独畋淖詈?8小時》總體上采用時間縱式結(jié)構(gòu)來行文,用倒計時的方式回顧了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教授李保國在心臟病突發(fā)去世前48小時的生活,刻畫了一個心系農(nóng)民、忘我工作的“太行新愚公”形象,充分凸顯出他舍己為人、充滿大愛的品質(zhì)。
(二)故事化表達
故事化是一種增強可讀性的表現(xiàn)手法,故事化的新聞必須以事實作為基礎(chǔ),不能為了迎合受眾口味,大量描寫合理想象的情節(jié),這是對新聞?wù)鎸嵭浴⒖陀^性的極大損害。
細節(jié)刻畫:細節(jié)是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可以使故事曲折動人、人物豐滿扎實、主題深刻鮮明,能夠增強報道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1996年夏,沈克泉端起飯碗扒了兩口又放下:“昌健,把車賣了吧?!?/p>
在《聽油菜花開的聲音》中,作者抓住沈克泉“扒了兩口又放下”的動作,寥寥幾筆,卻清晰地展示了他的猶豫、掙扎,而后下定決心的心路歷程,全家?guī)缀跏强窟@輛車維持生計,卻不得不賣掉以解燃眉之急,生活上的困窘愈加反襯出這家人對于科研的頑強意志和執(zhí)著精神。
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一個好的場景描寫是環(huán)境描寫加事件,人物是場景的核心。流動的場景帶來鮮活的閱讀體驗,而且能夠起到交代背景、烘托人物、渲染氣氛、加深印象的作用。
走在巡邏路上,遠遠的,在鐵路橋邊,一個崗亭在空曠的原野上格外醒目。這時,隊友為扎西送來了午飯。扎西在崗亭邊席地而坐,青椒肉絲、炒白菜、米飯,就著草原上呼嘯的風,扎西吃得很香?!艾F(xiàn)在,除了風大點,天氣還算好。到了冬季,如果不在崗亭里,吃進去的全是冰碴和沙子?!痹魇值坏卣f。
《10年徒步巡線6萬里 守護雪域高原幸福路》中的這一段包含了崗亭周圍的環(huán)境描寫以及扎西的動作描寫、語言描寫,構(gòu)建了扎西10年護路生活的典型場景?!翱諘缭吧系囊粋€崗亭”“對風而食的日常生活”“平淡語氣背后的艱苦條件”,孤獨寂寥之感躍然紙上,襯托出普通護路員默默付出、無私奉獻的精神。
情感融入:新聞是“藏舌頭”的藝術(shù),寫作的重點聚焦在對事實的客觀描述上。隱蔽記者傾向是典型人物報道的藝術(shù)性宣傳的客觀要求,[3]新聞工作者的情感和意見,體現(xiàn)于對事實和表達方式的選擇,要用理性的描寫來展現(xiàn)情感的張力。
有一次,高思杰剛做完甲溝炎手術(shù),左腳腫得跟饅頭一樣,只能趿著拖鞋走路。恰巧那時潁上發(fā)大水,高思杰非要去災(zāi)區(qū)采訪,在門口被韋臺長攔下來了。高思杰不慌不忙從包里拿出一沓塑料袋,笑著說:“臺長,讓我去吧,我多套幾層塑料袋,腳不會見水發(fā)炎的?!?/p>
這段話出自《一位記者腳下的路》,這是充滿鏡頭感的一段敘事。高思杰云淡風清的態(tài)度背后,是多年習以為常的奔波勞累,“一沓塑料袋”是他對這份職業(yè)厚重的愛意。
對比凸顯矛盾:圍繞矛盾來謀篇布局是使通訊起伏有波瀾的核心動力?!秲纱衩酌?報恩半世紀》寫郝向榮為了報答20公斤玉米面的恩情,47年無悔付出,一家人省吃儉用幫喀迪爾家改善經(jīng)濟狀況,后照顧喀迪爾小兒子的故事?!皟纱衩酌妗迸c“47年的回報”形成對比,充分體現(xiàn)了郝向榮“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精神,同時用插敘的手法設(shè)置懸念,吸引讀者的閱讀。
記者和扎西一起走在海拔4300米的巡邏路上,凜冽的寒風吹在臉上如針刺般疼痛,只走了一上午,記者就氣喘吁吁、頭痛難耐,腳上磨出了泡。但就是腳下這條路,扎西已經(jīng)走了整整10年。
《10年徒步巡線6萬里 守護雪域高原幸福路》中,記者的痛苦體會和扎西10年的徒步形成了一組對比,突出了其堅定的意志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新聞?wù)Z言總是與特定的時代需求和相應(yīng)的歷史條件相符合。新聞?wù)Z言兼具審美功能和實用功能,應(yīng)當做到準確、具體、簡潔、生動、通俗、樸實。
(一)實錄性人物語言
富有個性的直接引語,能夠幫助塑造人物形象、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表達主題,是記者進行抒情和表達觀點的重要途徑。
“在與鐵路朝夕相伴的日子里,鐵路已融入了我的生命,每當看到火車從身邊安全地呼嘯而過,心里就有一種說不出的高興。幾天不見鐵路,就想得慌。”
“說不出的高興”“想得慌”,袒露了扎西對青藏鐵路深沉的愛意,道盡了他對護路工作的虔誠信仰。直白的情感表達,也表現(xiàn)了他內(nèi)心崇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折射出護路員這一群體的平凡而偉大。
(二)作者個人文風
《光明日報》高級記者唐湘岳憑借《聽油菜花開的聲音》獲得了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文字通訊三等獎,這也是他第7次獲獎。他的作品經(jīng)常借鑒報告文學與“新新聞主義”的寫法,[4]從標題到內(nèi)容都很注重對語言的錘煉,頗富審美價值。
例如,在《聽油菜花開的聲音》中,他使用了“放蜂巧遇‘油菜王,青黑胡茬兒蓄成長白美髯——‘我們農(nóng)民就不能搞科研?”“一盞馬燈支在地頭,一家人不分晝夜——‘搞科研就要吃得苦,耐得煩!”“彌留之際,沈克泉將家人叫到床前——‘堅持下去,一定會成功的!”三組小標題,極具畫面感的文字結(jié)合人物的典型話語,契合主題,且富有詩意。
習近平總書記 2016 年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diào),新聞工作者要轉(zhuǎn)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zhì)的作品。[5]
人物通訊要回歸到寫“人”的本質(zhì),記者編輯要真正走進基層,從每一個普通人的切身感受進行情感投射。[6]采寫更多小人物的典型故事,同時寫出典型人物的“非典型性”。辯證地把握人物,不畫空中樓閣,而是描摹可觸摸、可學習的榜樣。人物通訊還需要回歸新聞的理性,以客觀態(tài)度敘事,用事實呈現(xiàn)觀點,少用主觀色彩濃厚的語言。
注釋:
[1]李延源,楊永惠.大時代的小人物? 小故事的大情懷——試論做好人物通訊的途徑和意義[J].時代報告,2017(24):120.
[2]龐宇.增強典型報道傳播效果 提高輿論引導能力[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9(03):27-29.
[3]梁永恒. 唐湘岳典型人物報道研究[D].湘潭大學,2016.
[4]王君超.典型報道寫作特色與問題探討——七獲中國新聞獎的基層記者唐湘岳作品研究[J].中國出版,2015(06):13-16.
[5]史競男.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引起強烈反響.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22/c_1118122184.htm,2016-02-22.
[6]郭曉科,李歡.“走轉(zhuǎn)改”:新聞人民性的回歸和升華[J].新聞研究導刊,2012(09):52-55.
(作者單位: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