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爽 高子涵
摘 要:“讀整本書”教學有不同的開展層次,其評價與不同的教學開展形式相結合。雖然評價本身并不直接影響學生“讀整本書”的閱讀能力,但是合理有效的評價模式可以為學生的閱讀提供一定的導向,輔助、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使其成為訓練有素的“終身閱讀”者。
關鍵詞:評價目標;模式;構建
一、評價目標的構建
評價目標是評價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區(qū)別于日常的片段化閱讀,在整本書閱讀教學評價目標的設定上中要突出“讀整本書”教學的優(yōu)勢,以及“讀整本書”教學可以給學生帶來的獨特價值。
(一)反思、批判和溝通能力應貫穿始終
《PISA測評的理論和實踐》一書中對我國學生參與國際水平的閱讀測評結果進行了詳細深入的分析,從結論中可以看出我國學生在國際閱讀測評中的表現整體較好,但反思、批判能力不足。在”讀整本書”教學活動中需要學生從書籍中走出來,通過與他人的溝通交流,將自身對書籍的理解與內化表達釋放。教師在問題的設計上可以充分利用“整本書”這樣的素材,從問題設置的廣度與深度進行思考,廣度上揣摩問題與“整本書”在內容上聯系,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延伸擴展,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在深度上,縱向挖掘“整本書”的思想內涵,將視野逐漸擴展到相關書籍、相關作者的思想特點進行比較、分析、總結。教師在閱讀活動指導過程中要鼓勵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交流,使學生在敢于大膽提問,大膽否定,大膽表達。
(二)評價目標應走向“語文素養(yǎng)”
自高中語文課標修訂之日起“語文素養(yǎng)”就引起了廣泛關注?!罢Z文素養(yǎng)”這一概念的提出,本身就不是指單一的某一個方面的能力,而是一個完整的綜合性概念。在評價目標的設定上要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書籍的特點及評價階段特點各有側重。過程性評價目標的設定要注意評價的促進、輔助作用,通過設置問題或開展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歸納反思、用問題帶動閱讀,提高學生閱讀興趣,推動書籍閱讀的進行。終結性評價目標要注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察,讀書不僅僅是“讀”,更在能力的遷移與擴展,以符合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需要。從長遠角度看語文“讀整本書”評價目標還要關注我國傳統文化價值的構建,可以緊扣書籍特點,探討書籍的獨特內涵,挖掘每本書籍的價值意義。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素養(yǎng)”本身是隱性的,學生是否具有素養(yǎng)不是單靠試卷、問答就可以完成全面檢測與進行合理評估的。素養(yǎng)即是完整性、綜合性、內隱性的,要檢測考查學生的素養(yǎng)也必然要求一種具有完整性、綜合性、能夠引發(fā)學生素養(yǎng)外現的評價形式。創(chuàng)設情境與任務的“讀整本書”教學與評價能夠很好地契合這樣的要求。
二、評價方式的構建
評價方式要結合一定的評價目標進行,對不同評價方式選擇與組合不僅關系到學生日常閱讀效果的好壞更關系到“讀整本書”教學活動長期開展的有效性。
(一)“讀整本書”教學記錄表凸顯過程性評價
通過訪談發(fā)現,在語文“讀整本書”的教學中,教師會布置“整本書”課下閱讀作業(yè),教師需要在學生完成課下閱讀的基礎上,利用課上時間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那么,學生課下閱讀時間的長短、閱讀量的多少等要素就成為決定”讀整本書”教學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不同形式的閱讀記錄表、閱讀活動袋、閱讀的存折等可以幫助學生記錄閱讀過程。
(二)“讀整本書”開展閱讀活動彰顯全面性評價
“讀整本書”教學活動的開展,突破了傳統教學中,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和閱讀任務,不僅促進了學生的閱讀,也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形成。在“讀整本書”的閱讀學過程中設計相應的活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活動的參與度。教師也可以通過活動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有一個直觀具體的了解,彰顯評價的全面性。
(三)“讀整本書”教學成果展示增強評價效果
評價除了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閱讀情況,為教師提供學生的閱讀學習水平評判信息之外,還有十分重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功能,就是激勵學生增強評價效果。研究報告、創(chuàng)意設計、舞臺表演、等等,不僅形式多樣而且內容相對開放,可以突出每個學生的特點,避免教學中的“等量齊觀”。成果展示性的評價,不僅可以給予學生一條展示自我表達自我的通道,更為學生在參與完成學習過后產生自豪感、獲得自信心奠定了基礎。
三、評價標準的構建
“整本書”的閱讀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學生從拿到書籍、初次略讀、到通讀全文、再到細讀回顧,不同階段的閱讀程度影響評價標準的設定。合理的評價標準不可能在學生閱讀的起始階段就讓學生回答諸如“作品的思想精神”“書籍的寫作特點”之類的問題,同樣的,當學生進入深入閱讀階段,評價的重點如果還在考查細節(jié)記憶、信息提取也就顯得“事倍功半”。另一方面,學生的成果可以是豐富多彩的,但這并不意味著統一的評價標準難以制定,會扼殺學生的獨特性。構成多層次的評價標準不僅可以豐富評價的內容,還可以回答學生“我怎樣才能更好?”的疑問。在評價的過程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幫助其更好地進行自我優(yōu)化。
四、評價反饋的構建
(一)反饋的有效性
教學評價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好的發(fā)展。有效的評價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明確學習不足,了解自身學習能力,甚至可以推動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同樣,教師在追求給予學生有效評價的過程中,可以詳細了解學生閱讀書籍的動態(tài)信息,整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問題,尋找教學切入點,或是對已有教學方案進行完善優(yōu)化?!弊x整本書”的教學又不同于傳統的形式,“粗糙的反饋”會是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無所適從,無法進行自我優(yōu)化,甚至找不到學習的方向。定量結果與定性結果的相結合,單項結果與綜合結果相結合,既要指出學生在現階段的不足,又要對優(yōu)點進行肯定,同時幫助學生選擇優(yōu)化的路徑,以確保評價反饋內容客觀、準確和全面。針對每一位參與學習的學生做出有針對性且語義明確的反饋可以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綜合狀況,了解自己在總體中的水平位置。在“讀整本書”教學中充分發(fā)揮評價的激勵、調節(jié)和改進功能,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形成。
(二)反饋的及時性
通過調查以及訪談發(fā)現,在當前高中“讀整本書”教學評價結果的反饋上存在反饋結果不及時,甚至不反饋的問題。學生在閱讀書籍之后完成了相應的任務,但缺少對其任務完成質量的有效反饋,不僅沒有達到評價的目的,還會使學生學習的閱讀積極性受挫,影響評價后的反思與改進工作,使評價變得形同虛設。在日?!白x整本書”教學中,最常采用的過程性評價方法就是要求學生學生完成短篇的“讀書筆記”。依據對教師的訪談可知,部分學生在完成讀書筆記后,如果能得到教師及時的評價反饋,會增加學生繼續(xù)閱讀的信心和動力,相應的,在閱讀教學活動中的表現也會更加積極。注重反饋的實效性,可以充分契合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發(fā)揮評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