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盼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指的是教師在熟悉教學內容、了解學生身心特點、掌握學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前提下,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各學科的教學,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心理品質、提高學生情商、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的一種教育方式。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滲透
1.心理健康教育的含義
2006年教育部頒發(fā)的《關于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明確的定義了心理健康教育:根據(jù)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發(fā)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yǎng)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在學科教學等各項教育活動中都應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的理論依據(jù)
學校教育以德育為首,體育為本,智育、美育和勞育以培養(yǎng)學生文化素質、審美素質和實踐能力為重。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各學科之中,與學科教育教學并行不悖,目標統(tǒng)一。各學科教師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列入教學計劃和備課教案之中,并落實到教學實踐當中,著重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學習興趣、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責任感,健康的情緒、情感,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自知能力、自律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3.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科教學中有效滲透的意義
初中生在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和心理水平上都有很大差異,不少學生在學習、人際交往和自我成長方面存在厭學、逆反、敏感、嫉妒、自卑、憂郁、煩惱、早戀等不良心理現(xiàn)象。初中生心理問題不可避免,原因在于身心發(fā)展異步、升學壓力超重、人際關系緊張,此外,還有家庭、學校、社會環(huán)境和教育方式的影響。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可以促進學生心智同步發(fā)展、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課堂作為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亦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科學地研究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滲透模式及實施策略,無論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建設,還是實踐指導都具有重大意義。
4.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科教學中有效滲透的途徑
4.1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要精心設計具有一定深廣度和趣味性的問題,不斷激活學生的認知興趣,使學生的情感始終圍繞教學中心,保持他們心理的覺醒狀態(tài),使其在輕松愉快的狀態(tài)中學習。這樣,不但有利于身心健康,對提高教學質量也有很大幫助。
4.2教師保持愉快的心境
心境是一種微弱、平靜而持久的情感色彩,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心情。教師積極的心境可以使學生產(chǎn)生愉快的情感體驗,能夠激發(fā)學生進入興奮狀態(tài),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我們常發(fā)現(xiàn),課堂上學生的活躍程度和教師的面部表情、聲音語調有直接關系。教師和顏悅色、笑容可掬,學生看到老師就會產(chǎn)生一種幸福感,教師輕松愉快的情緒、期待信任的眼神、自然親昵的動作還會使學生倍受鼓舞,感到十分愉悅,有助于培養(yǎng)健康的情感。這就是為什么學生在不同教師的課堂上表現(xiàn)差異巨大。若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參與課堂教學,積極開動腦筋思考,那么課堂知識吸收率就高,并且教師和學生之間也會有更多的尊重與接納。
4.3立足課堂教學“以情育人”
興趣是良好的心理品質之一,也是學生學習、做事的內在動力。教科書集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身,教師將學科知識寄于風趣、幽默的語言表述,通過滑稽、可笑的表情動作寓教于樂,可以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愉悅學生的身心,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使學生通過主動的觀察、思考、質疑、探討和實踐將學科知識、學習方法和思想影響內化為已有,體驗學習的樂趣。只有快樂的課堂教學與豐富的課余生活才能讓學生倍感充實,生活充滿情趣,樂此不疲。
4.4尊重學生,關愛學生
學生在自身發(fā)展的過程中,總是要承受來自環(huán)境和成長帶來的矛盾與壓力。這些困惑、不解、矛盾、壓力,難免會使學生產(chǎn)生一定的心理沖突,有時甚至會因無法排解而出現(xiàn)某些心理障礙。因此,教師應及時地幫助學生排憂解難、消除疑惑,以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并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學生有時就靠著與教師的一份感情來學習,所以教師要關心每一位學生,多與他們溝通,讓他們有一份親熱感,讓他們喜歡自己的課堂,以此提高教學效果。
4.5加強課后輔導,增進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課堂,也要融入課后輔導之中,鞏固積極的學習心理,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初中一年級是學習知識的銜接期,也是心態(tài)發(fā)展的過渡期。各學科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責任感,引導學生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盡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第一階段,著重訓練學生的行為習慣和學習方法,使學生在學習上養(yǎng)成“預習、聽課、復習、作業(yè)、利用教科書和工具書自主學習”的習慣,生活上要養(yǎng)成“尊師守紀、言行文明、愛護公物、整理內務、講究衛(wèi)生、合理膳食、按時作息”的良好行為。學生在一開始就養(yǎng)成了良好的習慣,鍛煉了自理能力、自律能力,培養(yǎng)出善思好學、合作探究、銳意進取的品質,則有利于端正生活和學習的態(tài)度,能為心理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礎,為以后的更優(yōu)發(fā)展鋪平道路。
總之,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貫穿于課堂教學,有利于激發(fā)課堂教學的活力,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有利于培養(yǎng)新世紀的合格人才。作為教師要牢牢把握住課堂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積極探索研究學生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