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平
(甘肅省高臺縣第二中學,甘肅 張掖 734300)
自2002年以來,我國足球運動陷入了發(fā)展的低谷時期, 在亞洲范圍內也逐漸淪落為二三流球隊。基于此,體育總局和教育部相繼加大對足球人才培養(yǎng)的改革力度,將校園足球作為發(fā)展青少年足球的基石。中學作為培養(yǎng)青少年足球人才的中間關鍵程序,更應緊跟足球改革的發(fā)展大勢,對足球教學訓練體系進行優(yōu)化升級。當前,對于合作訓練模式在足球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比較少,對其進行實踐、整合和提煉,最終形成一套適合中學足球教學訓練的理念和模式,對深化中學足球改革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
以中學足球教學中合作訓練模式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通過學校圖書館及中國知網(wǎng)、維普等數(shù)據(jù)庫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明確合作訓練模式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為本研究提供相關理論基礎。
1.2.2 專家訪談法專家訪談的主要目的是就合作訓練模式的發(fā)展動向和實驗方案設計以及評價指標進行咨詢,以使本研究更具科學性和有效性,專家主要是教育學專家和體育科研專家。
1.2.3 實驗法以傳統(tǒng)足球訓練模式和合作訓練模式為基準展開相關教學實驗研究工作,評價學生在2種訓練模式下足球基本知識、基本技術能力的變化趨勢。其中,實驗組學生以合作訓練模式推動足球教學訓練工作,對照組學生以傳統(tǒng)訓練模式參與足球教學訓練工作。合作訓練模式的課堂流程如圖1所示。
1.2.4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所有數(shù)據(jù)均以Excel和Spass軟件展開統(tǒng)計、對比和分析,就相關指標對比差異性得出合作訓練模式對當代中學生足球訓練效果的影響情況。
合作訓練模式是對合作學習模式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是合作學習模式在足球教學訓練中的一種新的表達形式,通過學生的互幫互助和集體訓練學習,達成共同完成訓練目標的教學新模式。合作訓練模式在足球教學中正處于推廣試驗階段,并逐漸被體育教師和學生所接受,在中學足球教訓體系中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
合作訓練就是在體育訓練過程中,教師以訓練小組作為基本的教學組織形式,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構建一種良好的協(xié)調互動機制,激發(fā)每一名成員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通過共同努力達成教學目標,并將小組的集體表現(xiàn)作為教學評價的主要依據(jù) 。合作訓練是建立在群體動力理論基礎上的,以小組作為基本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異質化、結構化、小規(guī)?;男〗M中共同訓練和學習 。與傳統(tǒng)足球教學方法相比,合作訓練并不是簡單地從教學組織形式上做出變化,而要求在足球教學中革命性地引入新觀念和新思路,具體而言,需要把握好以下幾個要素。(1)互相信賴:互相信賴指的是小組成員間構建的一種積極的內生關系,每個成員都具有高度的集體意識,能正確認識自己與小組、自己與其他成員間榮辱與共、互利互惠的關系。(2)積極互動:小組成員能夠通過相互鼓勵和討論有效調動每一個成員參與更高層次認知活動,如激勵組內其他成員努力達成個人和集體的任務目標等。(3)交際能力:交際能力是確保小組合作能夠順利開展的關鍵,為確保小組成員間的有效互動和高效合作,學生間必須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在合作訓練情境下,體育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掌握社會技巧,能夠有效地與他人互動,確保共同訓練效果的完成 。(4)個體績效:小組合作的每個成員都應分配到自己的任務,小組的成功是由每名成員的共同付出決定的。(5)小組歷程:小組成員如何通過有效協(xié)作達成任務目標,哪些策略需要調整,哪些策略和經(jīng)驗可以保留,以最大限度促成小組的高效協(xié)作。
表2 合作訓練模式對中學生體能素質的影響調查表
表3 合作訓練模式對中學生足球技術的影響調查表
表4 合作訓練模式對中學生合作意識的影響調查表
從表1可以看出,實驗班學生在合作訓練模式下參與足球課堂后,高達72.50%的學生表示對足球運動感興趣,僅有5.0%的學生表示對足球運動沒有興趣;對照班學生在傳統(tǒng)訓練模式下參與足球課堂后,僅有42.10%的學生表示對足球運動感興趣,仍有15.79%的學生表示對足球運動沒有興趣。這一差距是非常顯著的,表明合作訓練模式對提升當代足球運動興趣的效果是十分顯著的。究其原因,傳統(tǒng)訓練模式下,學生在足球訓練課上享受的是“放羊式”管理,自由組合、自由訓練,只要學生不在訓練過程中出現(xiàn)大問題,教師就很少介入訓練過程;合作訓練模式下,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所屬小組內找準自己的角色、找到自己的任務分配,這種新的訓練方式能夠讓學生全程處于興奮和好奇中,從而在足球訓練中提升獲得感。
從表2可以看出,在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分別參加足球教學實驗后,以50m跑、1000m跑及立定跳遠3項指標評價他們體能素質的變化,可以看出,3項指標,對照班學生和實驗班學生在參與實驗后相關體能指標都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也就是說,他們跑得更快、跑地更久、跳地更遠了。但P值檢驗結果表明,顯著性差異都超過了0.05,表明無論是傳統(tǒng)訓練模式還是合作訓練模式對提升學生的體能素質并沒有發(fā)揮十分顯著的效果。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身體素質指標的上升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經(jīng)過系統(tǒng)和持久的體育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才能夠獲得較為顯著的提升。本研究中僅依靠每周2個課時的體育課程尚不足以從根本上改善學生的體能素質。此外,50m跑和1000m跑都屬于速度耐力素質范疇,只有在專項輔助練習的協(xié)助下,經(jīng)過長期系統(tǒng)的練習,才能夠取得較為顯著的效果。
從表3可以看出,以顛球和射門2項基本技術評價合作訓練模式帶來的變化,實驗班學生在這2項指標上達到優(yōu)秀和良好等級的學生占比分別為90.00%和92.50%;而對照班學生達到優(yōu)秀和良好等級學生占比僅為65.79%和68.43%,并且P值檢驗結果表明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同樣,在及格和不及格等級上,實驗班學生在顛球和射門兩項指標上占比分別為10.00%和7.50%;而對照班學生在這兩項指標上的占比分別達到39.39%和36.84%,均明顯高于實驗班學生??梢哉f,合作訓練模式有效激發(fā)了學生在足球活動中的主體性、積極性和互動性,學生參與訓練的熱情更高,訓練的效果更好,對提升學生的足球專項技能具有顯著效果。
從表4可以看出,在足球訓練中運用合作訓練模式后,中學生的合作意識得到了較為顯著的提升。實驗后,實驗班學生表現(xiàn)出合作傾向的學生占比達到了85.0%,而同期對照班學生表現(xiàn)合作傾向的學生占比僅為50%,兩者之間存在著非常顯著的差異。這是因為傳統(tǒng)訓練模式下,學生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師布置的訓練任務,其訓練活動更多的以自己為中心,缺乏與同伴的有效溝通和互動,對任課教師存在著強烈的依賴性,限制了他們合作意識的發(fā)展。合作訓練模式下,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參與到小組的合練中,鼓勵每一個成員為了共同的目標去拼搏奮斗,這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學生的集體意識,能夠在學生間打造一種高效的合作溝通機制,意識到與同伴間的密切配合是完成一切任務的前提。
合作是人類社會與生俱來的生活方式,更是與他人和睦相處、順利融入社會的必備生活態(tài)度和技能。足球改革背景下,中學足球教學應最大限度釋放足球運動魅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樂享其中,切實擴大足球運動的學生基礎。足球作為一項集體運動,更是為合作訓練模式提供了實踐的溫床,通過本文的實踐研究,合作訓練模式對于提升 中學生足球興趣、合作意識和專項足球技能都能發(fā)揮比較顯著的實效性,是未來進一步優(yōu)化中學足球教學訓練體系,推動足球教改深度進行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