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爭妍
摘 要:古詩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形式獨特、內(nèi)容豐富多彩,對培養(yǎng)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陶冶情操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本文針對當前本校教學現(xiàn)狀進行分析,結合當前小學教學的實際情況,更加合理的制定古詩詞教學策略,重新定義“枯燥乏味”的古詩詞教學,使學生對詩詞有新的了解認知,提高教學質(zhì)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詞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8-0-01
引言
中國古詩文化博大精深、博采眾長,古詩里既蘊含著優(yōu)美的畫卷,又富含著人生的哲理,帶給學生與眾不同的情感和思想的新體驗?,F(xiàn)階段,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需要重塑學生對于古詩的認知,發(fā)揮古詩中的內(nèi)涵和藝術價值,啟迪和陶冶學生的情操,讓他們不僅要學會背誦,更要學會理解詩中意、詩中情。
一、反復朗誦,激發(fā)興趣
于古詩而言,不是單純的讓小學生們?nèi)ニ烙浻脖?,而是要教會學生們通過有感情的朗誦,不斷的發(fā)掘古詩的樂趣,激發(fā)學生對于古詩的興趣。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詩朗朗上口的韻味,其內(nèi)涵豐富的故事和文化,通過各種故事的引入,讓學生意識到經(jīng)歷了千百年沉淀的古詩之中蘊含著豐富而有趣的歷史故事和人生哲學。為了調(diào)動學生對于古詩的朗誦興趣,還可以在班級中開展“朗誦比賽”,設置獎項和獎品,鼓勵學生參與到朗誦的活動中去,逐步的培育學生的朗誦習慣和興趣,讓學生正確的認知“讀”和“朗讀”的區(qū)別。在此過程中教師自己要做好朗誦的引導者,在課堂上以身作則,對于每次新學的古詩都要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標注哪里需要讀重音,哪里是輕音,哪里需要停頓,根據(jù)古詩中的情感準確的把握“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從而讓學生體會古詩朗讀的樂趣。
此外還可以讓學生通過朗誦根據(jù)自己理解的思想講講對詩歌的理解,例如在學習《憫農(nóng)》這首詩的時候,“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小學生就以自己曾經(jīng)吃飯經(jīng)常有剩飯的習慣,但是自從學習過這首詩以后,明白了農(nóng)民伯伯的辛苦,就再也不浪費了的故事展開分享,讓其他的學生都更形象的理解了這首詩的內(nèi)涵和教育意義。
二、理解為主,加深印象
由于小學生的年紀比較小,很多小學生對于古詩中的詞匯的以及內(nèi)涵的理解能力還不足。所以針對小學階段的古詩學習還是要以引導他們理解為主,在進行朗誦和背誦的基礎上,對古詩中的逐字逐句的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詩中的情感以及詩人想要表現(xiàn)的主旨思想。教師首先要向?qū)W生介紹詩人創(chuàng)作古詩的背景,這是了解詩人風格和古詩內(nèi)涵的基礎,幫助掌握詩人創(chuàng)作時所處的環(huán)境和心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就是具體分析古詩中比較重點的字和句,往往是全詩的點睛之筆,用字精妙,影響深遠。
例如我們在學習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的時候就需要先了解王安石是在何種背景之下寫下此詩,王安石變法失敗之后,先任金陵太守,現(xiàn)又泊船瓜洲,離鐘山近在咫尺,卻回不去,只能寄愁思于詩中,通過背景能夠更方面我們了解和掌握詩人在詩中展現(xiàn)的“辭官歸家”的心愿。在此詩中需要重點解讀的就是“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用的極為傳神,將無形中的風化為鮮明的形象,如果換成是“到”或者是“來”就無法準確的表現(xiàn)春風的能動性,既生動又形象。所以幫助小學生準確的理解詩中的字、詞是學習和掌握古詩的基礎,不斷的加深學生對這些字詞的印象和理解。
三、引人入勝,發(fā)揮想象
教師每次針對不同的內(nèi)容的古詩都要進行一定的課程設置,通過設計古詩學習的形式,讓學生能夠更好的融入到古詩的學習中去。比如采用古詩新唱、講故事、提問題、猜謎語等等形式,不斷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例如在《江雪》這首古詩中,就可以引導學生充分的發(fā)揮想象,引入到“獨釣寒江雪”的情境中去,讓學生們閉上眼睛,想象一下“當你置身在冰天雪地的寒江,那里沒有行人,也沒有飛鳥,只有一位老翁讀處孤舟,默然垂釣,如果釣魚的那個人是你,你此時此刻的心情又會是如何?是孤獨,還是怡然自得?”這樣就能夠幫助學生進入到詩中的意境中去,提高學生對于古詩的理解能力,也能夠增強他們對于古詩的興趣和參與性。此外還有古詩新唱的教學形式,這種形式就是利用古詩和歌曲相結合的形式,既方便學生背誦,又增強了古詩學習的趣味性,最好唱的詩歌莫過于《詠鵝》,簡單明了而歡快,唱起來朗朗上口,韻味十足,讓學生們不斷的發(fā)掘古詩新唱的樂趣,深入的理解更多古詩帶給我們的生活意義。一邊唱一邊想象著自己仿佛是那個歡快的小鵝,在美麗的自然景觀中開心的玩耍,猶如童年時期的自己,更加生動。
四、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針對每一首古詩的特點將它們進行歸納和總結,積極的在課堂上開展各種趣味性的古詩游戲或者是比賽,例如朗誦比賽,編故事,創(chuàng)作古詩歌曲,再次掀起古詩教學和學習的小高潮,讓學生不斷的融入到積極主動的古詩學習中去,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例如在學習《尋隱者不遇》這首詩的時候,就可以采用演小品的方式,將詩中所描述的場景進行拓展和重現(xiàn),一個學生扮演詩人賈島,一個扮演童子,二人在松下下偶遇,賈島問“請問這位學童,是否知道師傅去了哪里?”學童答到“師傅去山中采藥去了,就在這座大山里面,但是山很大,林很密,具體的也不知道師傅身在何處?!边@樣一演,既能夠活躍課堂的氣氛,又能夠加深學生對于古詩的理解,讓學生不斷的感受到學習古詩的樂趣和意義。只有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加以實踐和運用,才能不斷的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促進學生們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和發(fā)展。
總結
古詩是富有生命力的,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只有不斷的去學習、去感受、去運用,才能不斷的理解古詩的魅力。教師要根據(jù)小學生的特點,不斷的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們學習和熱愛古詩的學習興趣,文章結合當前小學生的特點從古詩教學的朗誦技巧、加深理解、發(fā)揮想象以及學以致用等方面對其進行了改進,幫助促進學生們加深對古詩文化的理解和傳承!
參考文獻
[1]王立剛.小學語文的古詩教學策略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8(04).
[2]尤丹.古詩新韻——淺談小學語文古詩教學[J].小學教學研究,2017(01).
[3]徐寬義.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9(05).
[4]吳毓婕.小學語文中的古詩教學[J].文學教育,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