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羽
整體外語教學理念(Holistic Approach toward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是北京外國語大學韓寶成教授針對長期存于我國外語教育中的“不整”現(xiàn)象(韓寶成,2018a,2018b)提出的外語教育思想?!安徽痹诮虒W層面上突出表現(xiàn)為兩點:一是輸入不整。學生廣泛接觸拼盤式、寡淡無味的語言材料,文化品位與思維品質無法得到健康、高質量的提升;二是輸出不整。許多教師為學生設計和安排大量脫離語境和分離式的語言練習活動,不是為了發(fā)展學生運用外語表達思想、解讀語篇的能力,而是為了檢查學生是否已經(jīng)掌握了某個句型、短語或單詞。課堂活動成了句法運用的檢驗場,教師也不關心學生真實所想和所思,忽略了外語學科的育人功能。長此以往,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無法得到真正培育。
整體外語教學認為語篇是語言信息和文化信息的重要載體,教師要幫助學生全面建構意義表達的方法與途徑,外語課的根本目標是學文化、啟心智、達至善(韓寶成,2018a)。“學文化”是由外語教育的根本性質決定的,它要求我們在學習外語的同時培養(yǎng)文化自覺,辨證看待西方文化和中華文化,逐漸養(yǎng)成“審辯式思維”方式(何書利,2018);“啟心智”體現(xiàn)語言和思維的關系,把語言視為人得以發(fā)展的認知中介(Vygotsky,1978);“達至善”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涉獵并內化思想立意高、語言精美、內容健康的語言材料,成為具有高尚人格和健全品格的人。要體現(xiàn)上述理念并實現(xiàn)其根本目標,教師和學生必須要對所學習的語言材料進行深度挖掘和意義解析。
韓寶成提出了整體外語教學理念,設計了具體實施路徑(韓寶成、梁海英,2019),根據(jù)其思想內涵,筆者進一步提煉出可供借鑒的具體操作方法(見圖1)。第一步:潛入(steppingin)。教師在備課時尋找課文與學生生命聯(lián)動的交點,通過場景設立,促進學生對內容的整體把握。第二步:析出(digging-out)。教師對所學內容進行“整融”(integration),補充視(音)頻等與學習相關的材料,為學生安排整體性強的選修素材(如簡單的小說、英美報刊等),讓他們充分接觸多樣的語言與文本,通過討論實現(xiàn)與同學和老師的整體互動。第三步:留白(winding-up-in-ref l ection)。教師引導學生內構反思機制,要求他們在學完一個單元或一篇文章后進行自我發(fā)問(self-questioning):關于這個主題(作者、內容),我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我還想知道什么?我的生活、學習和主題有什么關聯(lián)?通過這種自述式反問,學生不僅能加深對所學內容的認識,還能充分培養(yǎng)元認知意識。
2019年4月,筆者指導一位教師參加市級公開研討課,所教授的內容是人教版《英語》(Go for It!)九年級Unit 2的閱讀部分。本文以此為例,進一步闡述達成整體外語教學目標的具體途徑和步驟。
人教版《英語》(Go for It!)九年級Unit 2圍繞“中秋節(jié)”這一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展開,其單元標題是“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閱讀語篇標題為Full Moon, Full Feelings,講述嫦娥與后羿的愛情故事。該文文化意象豐富,語言表層信息較簡單,篇幅適中。筆者認為,該閱讀材料雖然語言簡單,故事內容為大多數(shù)中國學生所了解,但其中隱含的文化信息和人文意義十分值得深挖。教師若能放開手腳,縱橫融通地設計教學,必能上出一堂充盈著人文精神的“金課”。
學生來自城區(qū)一所外國語初中,全班40人(男生22人,女生18人),英語能力中等(歐標A2水平),對英語學習感興趣,已與教師建立了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接到任務之初,授課教師首先確立了教學目標(修改前),后與筆者共同協(xié)商形成了新的教學目標(修改后)。修改后的教學目標總綱包含教學活動安排、教學步驟設計、具體課堂呈現(xiàn)(見表1)。
圖1.
表1.
從表1可知,修改之前的教學目標是傳統(tǒng)的三段式模板:目標(1)屬知識層面,目標(2)和(3)屬能力層面。這樣的目標以“學習語言—分析結構—被動運用”為課堂設計的暗線,不關注語言材料與學生的關系,忽視對語篇精神意義的理解和傳遞,沒有把教材用好、用精、用深,浪費了如此精彩的閱讀文本。修改后的教學目標關心學生學習本文的情感體驗與升華,難度等級層層上升,符合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法。三個教學目標側重學生對語篇意義的理解與表達,引導學生觀察教材點滴(如插圖),讓他們潛入文本又跳出文本,思考所學語篇與自己的關系,凝練主題思想,關注自我現(xiàn)實。關注主題思想和自我現(xiàn)實是整體外語教學理念中“整體”的具體表現(xiàn)方式之一,也是其教育目標的根本實現(xiàn)路徑。
由于文章語言較簡單,所以教師在準備過程中要重點關注篇章的文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并聯(lián)系學生所學古詩詞和有關意象的知識,搭建語文課與英語課的互動橋梁。本文屬于故事類文體,教師要以嫦娥和后羿為主要人物線索,點出故事發(fā)展的情節(jié)要素、沖突矛盾與敘事結構,幫助學生掌握故事類文本發(fā)展的結構鏈(structure chain)和意義環(huán)(meaning circle)。本課的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確立為“3D”(回憶、探究、創(chuàng)作)步驟:
(1)Detect to recall(回憶):聯(lián)系“月亮”的文化意象,回憶嫦娥奔月的故事。
(2)Detect to explore(探索):潛入文本,理解大意,回答問題,體驗人物,深度闡釋。
(3)Detect to create(創(chuàng)作):跳出文本,創(chuàng)作劇本,整體輸出,互動體驗,鑒賞中華優(yōu)秀文化故事。
Step 1 Detect to recall(5 min)
教師在PPT上顯示教材文本插圖(見圖2),并提問:
Q1: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Q2: Who do you think the lady is?
Q3: What is the lady doing?
Q4: What does the moon signify in China?
學生回答后,教師呈現(xiàn)蘇軾的名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教師要求學生朗讀)
[設計意圖]
教師直接選用教材文本插圖,一是就地取材,二是引導學生關注課本,三是體現(xiàn)語篇教學資源的豐富和多模態(tài)特征。該步驟中的四個問題形成問題鏈,刺激學生的認知圖式,引導他們梳理家喻戶曉的中國故事,指向即將進行的文本探索活動,體現(xiàn)了閱讀問題設計的相關性(蔣京麗,2018)。該環(huán)節(jié)呈現(xiàn)中國古典詩詞名句,激活了學生的文化常識,拉近了英語與學生生活的情感距離,為達成“學文化”的目標努力。
Step 2 Detect to explore(30 min)
活動1:瀏覽全文,關注人物。
教師發(fā)給學生需要進行連線的內容(見圖3),要求學生閱讀完后快速搭配。
T:After reading the passage, please match column I with column II.
[設計意圖]
故事類文本的敘事要素有人物、時間、地點和事件。本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找出與主人公匹配的事件,學生通過該任務進一步把握故事主線,體驗人物心理,為之后的戲劇創(chuàng)作作準備。
活動2:把握語篇意義,識別語義功能。
在活動1的基礎上,教師聚焦故事文本的語篇特征,把學生分為兩組,并安排了不同的活動任務。
Q1: When we write a story, what words would be used to help describe its developing sequence and contradiction?
圖2.
T: Group One, would you underline all the words of this kind in this story?And Group Two, please think about the function of Para. 1. You may want to discuss with each other. I will give you 5 minutes to talk, think and underline.
[設計意圖]
一個語篇是一種語類的映射,人類的所有生活形式都在一定的語類里完成(Martin & Rose,2014)。教師要求學生找出故事中反映時間順序、矛盾沖突和事件高潮的銜接詞(如文中的after、however、one night等)并思考第一段的功能。教師設計這個活動的目的有二:一是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故事語類篇章建構的特點,二是引導學生逐漸建立宏觀理解語篇意義和功能的格局觀,學會抓大放小、分清主次,提升深層閱讀理解力。
活動3:身臨其境,自我設問。
活動3是活動1和2的推進。教師把學生分為三個小組,給每個小組安排不同的任務。
T:Group One, can you design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 details of the story?Group Two, please design questions that concern the main idea of the story. Group Three, fl y up your imagination and design imaginable questions. You may have 5 minutes to write down your questions.
[設計意圖]
埃及作家Mahfouz說:You can tell whether a man is clever by his answers.You can tell whether a man is wise by his questions. 該活動讓學生潛入文本、分組討論,從細節(jié)、宏觀、想象三個視角出發(fā)進行自由設問,考查了學生整體理解和整體互動的能力,這比單純回答教師的提問更具挑戰(zhàn)性。該活動促使學生合作思考、聯(lián)系生活、展開想象,創(chuàng)造有意義的問題。表2是學生的一些設問,從這些問題可看出,學生想象力豐富、理解力強,語篇解讀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Step 3 Detect to create(10 min)
活動1:順勢而為,激活語篇。
在上一個活動中,學生提出問題:What would Hou Yi say to Chang’e when he looked at the bright moon every year?教師趁機引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表演這段劇情。
T: Now, two students form a group with one being Chang’e and the other Hou Yi. Imagine you can only meet each other once a year and that today you fi nally meet. What would you say to eachother? Prepare your drama in 5 minutes.
圖3.
表2.
教師利用PPT顯示:
Scene: Hou Yi is standing on the ground and looking at the moon. Chang’e is appearing and walking towards Hou Yi!
Hou Y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hang’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設計意圖]
戲劇表演要求學生運用語言和想象完成故事呈現(xiàn),賦予文本新的意義,能夠有效檢驗學生學和教師教的情況,是整體外語教學理念中“整體輸出”的關鍵一環(huán),承載了意義表達與交換的重要功能。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打開思路,設計的對白或深刻或曉暢,或借助語言修辭表現(xiàn)寓意。教師也靈活應對,接續(xù)發(fā)問。
以下是課堂實例:
A:Oh, my darling! I miss you because I miss you.
B:I miss you, too. I regret having drunk all the medicine. (sigh)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呀!
A同學利用“miss”的兩個不同意思,詼諧幽默地說出“我想你,因為我失去了你?!盉同學聯(lián)系課文中嫦娥喝藥的片段,脫口而出有關嫦娥的古詩詞,文化意義深刻、充滿智慧。此時,教師詢問:Will you still regret if Hou Yi, your husband,were with you on the moon? 并意味深長地總結道:A good drama is born out of reality, imagination and delicate language usage. 教師的這些反饋看似無心,實則用心。他以反饋的方式慢慢把課堂推向意義表達的高潮,培養(yǎng)學生借助有限語言資源構建情境意義的高階能力。
活動2:角色扮演,傳播文化。
教師讓學生自由選擇角色(嫦娥、后羿、文化傳播使者,三者選其一),并從所選角色出發(fā),講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傳播優(yōu)秀中華文化。
T:I assign you three different roles:Chang’e, Hou Yi or a Chinese culture spreader. Tell the story to the world in 1 minute. Now you have 5 minutes to prepare.
[設計意圖]
用外語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是外語教學的文化使命之一。該活動的難點在于學生要樹立角色意識,從角色立場和心理出發(fā),講好故事、做好國際交流。在該活動中,教師鼓勵學生大膽假設、積極聯(lián)想、敢于分享、整體表達?;顒釉O計的復述方式有別于傳統(tǒng)的機械復讀,學生需充滿情感,借助先前的語言積淀和認知背景,才能圓滿完成任務。
Step 4 Conclusion (總結)(5 min)
教 師 最 后 總 結:In today’s class,we reappreciated Chang’e’s story. We reheard Chang’e and Hou Yi’s loving conversations. We told the story to the outside worl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You are great being sometimes Chang’e,sometimes Hou Yi and sometimes a culture spreader. I enjoy it so much!
[設計意圖]
教師在課堂上的任何一句話都應是經(jīng)過打磨與設計的。這段充滿語言哲理的總結既是對這堂課的回顧與展望,也是對學生精彩表現(xiàn)的肯定與鼓勵;既是外語教師良好語言素養(yǎng)的彰顯,也是對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感謝與反饋。
本節(jié)課的設計由授課者在筆者的指導下完成,其中的主要教學步驟和環(huán)節(jié)經(jīng)過兩人的反復商議才最終敲定。事后我們著重從教學目標與原則、教學過程與方法等方面反思如何切實踐行整體外語教學理念?,F(xiàn)反思如下:
整體外語教學理念扎根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反對詞本位和句本位的教學方式,強調語類是具有共同特征的語篇的集合,語篇才是外語教學的基本單位。教師在備課時要深刻理解語篇的意義,挖掘語言資源,為學生建立可利用的語言資源庫。換言之,語篇不可再分解,活動設計的一級單位是或長或短的具有意義的篇章,課堂首先要解決的是意義理解的問題。例如,本課Step 1的四個問題都可看成是幫助學生理解意義的基本引導。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明白,與教材語篇相配的插圖、注釋或其他附文都是可在教學中直接使用的意義資源,用好它們能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學生是課堂的主要受眾,外語教師是課堂的主要設計者和引導者。以學生為主體不僅體現(xiàn)在給學生大量表達的機會,還反映在課堂設計要預先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實際、未來發(fā)展和品格養(yǎng)成。本節(jié)課中,教師十分關心文本內容和學生的互動關系?;顒釉O計層層遞進,收放自如,有回答、提問、對話、角色扮演和文化演講等,每個環(huán)節(jié)都以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為中心,以完成相關任務為驅動,有機融合了語言、語篇、知識和技能,立足文本、高于文本。師生之間在活動中展開精神對話,生生之間在活動中不斷碰撞交流。
傳統(tǒng)閱讀教學中,教師常?!爸狻闭n文,讓學生依據(jù)給出的固定模板造句,文本解析卻如蜻蜓點水、一帶而過,束縛了學生的思想與自由,浪費了豐富的語篇資源,打擊了學生學習外語的積極性。而整體外語教學理念堅持意義優(yōu)先原則,要求所有的輸入、輸出、互動都在完整的意義中進行。本節(jié)課中,教師的發(fā)問和學生的提問、演講等都從意義的整體性和完整性出發(fā),學生的輸入、互動與表述能力得到綜合發(fā)展。值得一提的是,課堂中的所有活動都與三個方面相關:與課文有關、與學生生活的世界有關、與人類生存必備的素質有關。
筆者基于強調意義優(yōu)先的整體外語教學理念繪制出可供不同學段、不同學情參考的課堂教學實踐模式(見圖4)。
語篇教學設計基本可分三步走:理解意義、協(xié)商意義和表達意義。每個意義階段的實現(xiàn)有多種多樣的方法,教師可根據(jù)任教班級的情況自主選擇活動類型。但不管設計哪種活動,教師都必須具備整體意識,保證意義的理解、協(xié)商和表達的完整性,切忌設計支離破碎的語言操練活動,忽視學生表達完整意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本文以筆者指導的一節(jié)初中英語課為教學案例,分析了實踐整體外語教學理念的具體方法和路徑。教師在滲透這一理念時,務必要做到立意高遠,整體設計,以語篇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堅持意義優(yōu)先原則,引導學生與篇章對話、共存、互動,在解讀原語篇的基礎上賦予它新的生命意義。在實踐意識上,師生都要樹立外語課是人文通識課的“大課”這一理念,整進整出,立足語言本體,構建篇章意義,實現(xiàn)文本超越。
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