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忠
河北大學文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2
提要 本文考釋始見于《周禮》的“甐”字乃“粼”字俗書而誤為楷正者,在此基礎上,仿照“同形字”提出了“同形部件”概念,指出對同形部件加以規(guī)范、楷正需謹慎;說明利用新材料、新方法和先進的科研手段,可以發(fā)現疑難字并糾正前人誤說,在繼承前人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取得新成就。
《周禮》是一部重要的古代典籍,“甐”字在《周禮》正文出現2次,漢代注文出現3次,但該字不見《說文》,《萬象名義》、《新撰字鏡》、唐代《切韻》系韻書亦均不收,此字可疑。
《周禮·考工記·輪人》:“是故輪雖敝,不甐于鑿?!编嵭ⅲ骸班嵥巨r云:不甐于鑿,謂不動于鑿中也。玄謂甐亦敝也,以輪之厚,石雖嚙之,不能敝其鑿旁使之動?!贬屛模骸爱V,本又作鄰,音吝;李一音鱗?!庇帧鄂U(鞄)人》:“察其線而藏,則雖敝不甐?!编嵭ⅲ骸爱V,故書或作鄰。鄭司農云:鄰,讀為磨而不磷之磷。謂韋革縫縷沒藏于韋革中,則雖敝縷不傷也?!贬屛模骸爱V,音吝,或作鄰,音同,注同。”
王念孫《廣雅疏證·釋詁一》:“《論語·陽貨篇》:磨而不磷。孔傳云:磷,薄也。《考工記·鮑人》:雖敝不甐。鄭注云:甐,故書或作鄰。鄭司農云:鄰讀為磨而不磷之磷。磷、甐、鄰并通。”段玉裁《周禮漢讀考》云:“甐與磷同,瓦石皆磨?儞#之物也。鄰者,古文假借字?!蓖跄顚O以“甐”與“磷”“鄰”為通假關系,段玉裁以“甐”“磷”為異體關系,是段、王皆不知“甐”即“粼”字俗書而誤為回改者。
文字變易,產生異體;異體若與已有之字形體偶同而意義無涉者,是謂同形異字,裘錫圭先生稱之為“同形字”。部件變易,產生異寫部件,異寫部件或與其它部件形體偶同,是謂同形部件。對同形部件加以規(guī)范、楷正需謹慎,需辨別其來源,盡量避免回改失誤。
原本《玉篇》廣搜文獻異文,引證豐富,客觀反映了南朝梁陳之前寫本文獻用字面貌。該書在國內久已失傳,保存在日本的《玉篇》殘卷僅有原本八分之一左右;日釋空?!度f象名義》、昌住《新撰字鏡》以原本《玉篇》為基礎編纂而成,兩書在文獻???、辭書史研究、疑難俗字考釋等方面具有重要利用價值。
原本《玉篇》殘卷、《萬象名義》《新撰字鏡》《可洪音義》等文獻,皆清人所未見,故雖碩儒若王念孫、段玉裁者亦不知“甐”乃“粼”字之變。利用新材料、新方法和先進的科研手段,可以發(fā)現并考釋出前人沒有發(fā)現或誤釋的疑難字,在傳世大型字書整理與研究、當代大型字書編纂與修訂以及近代漢字研究等方面不斷取得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