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峰
養(yǎng)生學家蘭夫蘭德說:“一切對人不利的影響中,最使人短命夭亡的就算是不良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如憂慮、沮喪、懼怕、貪婪、懦弱、嫉妒和憎恨等”。《呂氏春秋?季春紀》云“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則生害矣”。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也奉勸人們:“只有一身宜愛護,少教冰炭逼心神”。也提示我們應防止情緒的大起大落,特別要警覺心神的變化。
人的情緒變化,不僅是一種心理活動,同時也是一種生理活動?,F代研究表明,情緒異常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一系列反射的過程,也是大腦皮層緊張活動的過程。情緒惡化必然導致交感神經功能和副交感神經功能的平衡失調,令人出現呼吸、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肌肉收縮和神經管能癥,并能影響下丘腦—垂體—腎上腺或甲狀腺等分泌水平,降低機體免疫功能,抑制胃腸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使食欲銳減,當這種變化超過機體的耐受力量時,就很容易罹患多種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結腸過敏、月經失調、消化道潰瘍、癌癥等,促使早衰。
可見,情緒變化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保持樂觀的情緒,穩(wěn)定的心理世界,是避免衰老的良方。然而,在人生的征途中不可能都是陽光和鮮花,在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不順心的事情時有發(fā)生,這就要求人們重視心理衛(wèi)生,加強自我修養(yǎng),培養(yǎng)樂觀開朗的性格,保持良好的思想情緒。同時,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要及時自我“宣泄”、自我“排解”或向親朋好友傾訴,把自己的情緒從緊張、焦慮、憂郁和壓抑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