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卓宏
假期一到,學生咨詢就會增加,特別是青少年抑郁癥的咨詢越來越多。回顧最近幾年咨詢治療過的青少年抑郁癥案例,雖然情況各異、癥狀不同,各自的家庭千差萬別,總會有一些相似的情境和因素,至少有一類個案的親子關系很相似:父親很嚴厲,母親很嘮叨,或者父親很出色,母親很要強,父親和母親存在交流障礙,經常爭吵或不交流。
為什么會這樣呢?
1 依戀理論
臨床心理學有很多理論可以解釋這樣的現(xiàn)象,依戀理論會解釋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依戀有問題,屬于不安全型依戀關系,表現(xiàn)為回避型或焦慮矛盾型。
往往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由于不能與父母建立和諧的安全互動關系,沒有學會表達情感和傾聽他人,而導致孩子與他人也很難建立安全關系,不能形成良好的同學關系,缺少社會支持網絡,會經常采取回避的方式或被動攻擊反抗的方式處理矛盾。
長此以往,人際壓力越來越大,遇到學習困難或考試壓力、挫折無法應對,在家里也不能與父母很好交流,無法獲得父母的支持,便產生抑郁情緒,久而久之便越來越嚴重,陷于抑郁癥的泥沼之中。
2 完美主義理論
除了依戀理論可以解釋部分孩子的抑郁癥家庭關系原因,完美主義理論也可以解釋部分青少年的抑郁癥,這是認知方面的原因。
完美主義主要是指一種強迫性的不停地追求脫離現(xiàn)實的過高目標。有些青少年學習很好,人緣也很好,但是內心壓力很大,因為總是在討好父母、同學、老師和社會,似乎找不到自己了。似乎總在為他人活著,內心中的道德感、責任感、規(guī)則感十分強烈,非常在乎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所以對他人的評價語言很敏感,對比賽型競爭或學習成績很敏感,對于挫折難以耐受,對于失敗不敢面對。
長此以往就會很累,很辛苦,最后會陷入抑郁泥沼。這種完美主義背后往往是從小父母的評價性語言和指責性語言太多,內化為孩子行事的僵化規(guī)則以及概念化自我。
3 父母教養(yǎng)方式
另外,父母教養(yǎng)方式也是解釋青少年抑郁癥的重要家庭因素。
父母的拒絕、過度控制和負性情感會導致孩子的低自尊,特別是父親的嚴厲、母親的嘮叨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會成為過度控制因素,導致孩子缺乏自主性。如母親經常會盯著孩子的細小行為,特別是不良習慣,父親經常會批評孩子的錯誤,甚至罵孩子“窩囊廢、笨豬、蠢驢”等。有的父母會在氣憤的時候,絕情地罵孩子“為啥不去死?”“你不像是我的兒子!”等語言暴力。
這樣,孩子就無法形成一種積極的自我概念,每當壞事發(fā)生時,孩子會自動地想到這是自己的錯誤,將失敗的原因總是歸結為自己的原因,自已的欲望和要求不能得到滿足,而只能遵循父母的規(guī)則才能滿足。長此以往,就會形成悲觀的歸因方式。
4 習得性無助理論
習得性無助理論也是抑郁癥的心理學理論之一,這是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早期研究的主要理論,認為當個體感到對所發(fā)生的負性事件缺乏控制感時,就會產生抑郁。如果父母過度控制,過分嚴厲,經常無端地或因為小事情而發(fā)脾氣、責罵甚至毆打孩子,很容易使孩子產生無助感,就像塞利格曼當年從習得無助的動物模型實驗中所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象一樣。
由于孩子還不獨立,無法逃離家庭,進而發(fā)展出無望感,導致抑郁。有些孩子會離家出走或沉迷于游戲之中,其實是對父母控制的反抗,他們對現(xiàn)實失望,只好在虛擬現(xiàn)實中找到自主性和虛幻的成就感和控制感。
5 心理學中歸因方式
心理學中歸因方式也是解釋青少年抑郁癥的認知理論之一。
人類對于身邊發(fā)生的事情總會不斷找理由,給予解釋。我們在三四歲的時候,就會形成對世界的各種心理假設,關于這一現(xiàn)象的理論被稱為“心理理論”,這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就是理解世界。
我在這里列舉出如此多的理論是心理學家對抑郁癥現(xiàn)象不懈努力地解釋的成果。但是,我們人類如同盲人摸象,只能見仁見智,管中窺豹,無法看到事實真相。同樣,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也會形成對事物歸因特別是對自己抑郁癥的原因進行歸因。
歸因時常常會從三個維度展開,抑郁癥是因為自己還是他人,是暫時的還是長久的,是個人局部原因還是家庭系統(tǒng)出了問題?
如果一個孩子,總是把不好的事情歸于自己的、長久的且整體上的原因,便會變得悲觀、無望。關鍵是,孩子的歸因方式來自哪里呢?往往來自于父母的評價性和指責性語言,父母如果總是把孩子的學習成績看成唯一評價指標,把學習好壞看作孩子一生發(fā)展的依據,那么當學習出現(xiàn)問題,孩子往往會歸因于自己的不努力,看不到未來的出路,必然加重自己的抑郁。雖然很多父母在孩子抑郁后說學習好壞不要緊,其實連自己都覺得說得沒力氣。
以上列舉了五個理論來解釋青少年的抑郁癥,如同在您面前擺放了五副有色眼鏡,作為父母,我們不妨戴上一個個眼鏡來看看自己的言行與家庭親子關系。
如何改變?
而無論過去什么原因,無論怎樣解釋,關鍵都要看未來如何改變?這就需要父母能夠轉變意識,破除習慣,從自身言行改變開始。
人際神經生物學(IPNB)認為我們與孩子建立關系的主要途徑是言語行為之間的互動,我們的言行會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大腦神經網絡,改變孩子行為情緒與思維,我們的言行就是孩子幸福的源泉,也是孩子痛苦的根源。
親子之間的語言溝通不僅僅是溝通信息的橋梁或工具,同時也是建構孩子內心世界的過程。同樣在各種心理治療過程中,語言不僅僅是工具,也是影響來訪者成長的互動過程。我們不僅僅用內在的語言描述、解釋世界,我們也在用語言建構世界,建構外部世界和內心世界。
如果你的孩子抑郁了,不要只是把孩子當作病人,給他找到最好的醫(yī)生和最好的藥物,不要只是把療愈的希望寄托于藥物治療,而是要開始反思自己的言語行為,反思自己的家庭關系,反思自己的家庭氛圍。
無論家長還是孩子都要記?。汉⒆颖旧聿皇菃栴},孩子曾經是天使一般可愛;抑郁癥本身不是問題,抑郁只是改變的信使;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才是問題,父母與抑郁癥的關系才是問題,孩子與抑郁的關系才是問題。
升級操作系統(tǒng)
家庭是需要不斷改變更新的言語互動的操作系統(tǒng),孩子生于家庭,從小就被父母裝上了一套操作系統(tǒng),如果這套系統(tǒng)是靈活的、可以自動適應環(huán)境的和不斷升級的,就會帶著孩子獨立地成長,成長為自己的操作系統(tǒng)。
如果這套系統(tǒng)是被父母強硬安裝的一套僵化的、嚴格的操作系統(tǒng),往往不能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人生的變化,最后就會成為束縛孩子成長的牢籠和繩索。
當然,抑郁癥嚴重時,大腦會出現(xiàn)神經遞質失衡的問題,身體會出現(xiàn)各系統(tǒng)不協(xié)調的問題,需要藥物幫助大腦和身體調節(jié)情緒和平衡系統(tǒng)功能。但是,這并不能升級孩子內在的操作系統(tǒng),也不能升級家庭的操作系統(tǒng),所以,僅僅靠藥物治療,很容易復發(fā)。因為隨著親子之間的不良互動以及孩子與環(huán)境的不良互動,抑郁就會慢慢復發(fā)。不良的互動模式如同病毒一般,慢慢復制,最終使你的電腦癱瘓,一樣讓孩子的心理操作系統(tǒng)也癱瘓。
升級家庭操作系統(tǒng)和父母操作系統(tǒng)是升級孩子操作系統(tǒng)的基礎,這就需要父母先覺察自己的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了什么樣的操作系統(tǒng),在接納過去反應模式基礎上進行升級改革,每天覺察自己與孩子互動的言語行為模式,與孩子建構出和諧的模式,與家人建構出溫馨的互動模式,孩子的抑郁癥就會自然療愈。
每個人的心理操作系統(tǒng)主要由情感反應模式、思維反應模式、身體反應模式、自我反應模式、行為反應模式、動機意志反應模式組成。
接納承諾療法
如果我們把回避、控制情感的反應模式給了孩子,總是要求孩子不能哭、不能怕失敗、不能有抑郁、不能有害怕,總希望孩子像成人一樣自我控制,孩子也許會經常自我攻擊、自我挫敗。
如果我們把思維融合的模式給了孩子,總覺得孩子不能想錯誤的想法,不能有偏激的想法,不能有自殺的想法,或者把想法當真,認為孩子打游戲一定會成癮,成癮一定會學習一塌糊涂,考不好一定會前途無望,我們就會把可怕的想象給了孩子,奪去了孩子的未來希望。
如果我們過分控制孩子的行為,孩子就無法按照好奇的本性探索周圍的世界,就會喜歡幻想,喜歡把書本或網絡知識、想法當真,脫離現(xiàn)實。
如果我們過分控制孩子,孩子就沒有了發(fā)自內心的動機與意志,孩子就沒有了自己的夢想,沒有了自己的價值和自尊感。
如果父母總是用僵化的規(guī)則系統(tǒng)操作孩子的行為,孩子的行為反應模式就是順從或不行動,有時會逆反沖動。
接納承諾療法指導下的心理咨詢與治療就是幫助抑郁的孩子與家長提高覺察力,覺察自己的這些反應模式,停止不良的無效的模式,啟動新的有效的模式,達到升級心理操作系統(tǒng)的效果,不再被原生家庭的模式束縛,不再重復原生家庭的命運。孩子能夠靈活地自適應,自動更新,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變化,更好地建立親密關系,更好地發(fā)現(xiàn)并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操作系統(tǒng),而不是故步自封、僵化不變,咨詢師也需要如此自我革新。接納承諾療法就是這樣的策略與技術體系,也是這樣的人生哲學,它能幫助我們靈活應對內部和外部沖突,幫助我們實事求是地接觸當下,幫助我們真正接納痛苦,突破執(zhí)著的思維模式,跳出頭腦的束縛,看清前行的方向,努力朝著夢想前進。大家如果想系統(tǒng)了解這一方法,可以看看《幸福的陷阱》《學會接受你自己》。
“如患者確實診斷為抑郁癥,除文中所述的心理治療外,應及時給予抗抑郁藥物治療,否則延誤病情。”
—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