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山
設計《駱駝尋寶記》這篇童話課件,發(fā)現(xiàn)頭緒很多,難解的字詞、優(yōu)美的語言、清晰的層次、復雜的背景、深刻的內(nèi)涵……是不是能夠嘗試“教師教的少,學生也能學得多”的教學模式呢?例如設置互動:
本文是一篇富有兒童情趣的童話。文章語言十分樸實,但在構思和材料上頗具匠心。誰來說說課文以“駱駝尋寶”為題,實際上寫了幾個部分,每部分的內(nèi)容是什么?
明確:課文圍繞“尋寶”寫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寫的是多種動物紛紛踏上尋寶的道路又全部半途而廢的經(jīng)過,第二部分寫駱駝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尋到了寶貝。
文章的題目是“駱駝尋寶記”,但作者在第一部分中都寫了哪些動物?作者為什么花大量的篇幅寫眾鳥獸紛紛踏上尋寶的道路又都半途而廢的經(jīng)過?
明確:這是一種反襯的寫法。作者用將近一半的篇幅來寫其他動物在尋寶途中的表現(xiàn),都是為了下文突出刻畫駱駝做鋪墊,都是為了反面襯托駱駝。
在文章中作者是怎樣刻畫眾多動物的?從中可以看出這些動物都具有哪些特征?
明確:在文中作者主要是從這些動物積極參與尋寶和匆匆忙忙退出尋寶隊伍兩方面來刻畫眾多動物。文章一開始,作者就用“躍躍欲試”“火燒火燎”兩個成語寫眾動物出發(fā)尋寶前的神態(tài)和心態(tài),把它們急切之態(tài),焦灼之心寫得生動活現(xiàn)。緊接著作者又形象的寫了三十多種動物是怎樣各懷私心,踏上尋寶道路的,并用“灰塵滾滾”“聲音嘈雜”“狂奔亂竄”等詞句,以貶斥的態(tài)度寫出了這些動物為了一己之私而紛紛上路的混亂局面。動物們退出尋寶道路也寫得十分符合它們的特點。
駱駝的尋寶歷程都經(jīng)歷了哪些艱難險阻?它是怎樣闖過這些艱難險阻的?從中可以看出駱駝有哪些優(yōu)秀的品質(zhì)?
明確:駱駝經(jīng)歷的困難有:它忍著痛,瘸著腿,闖過“冷水灘”“冰凌湖”“熱風洞”“夾扁谷”。其中,作者寫闖“夾扁谷”比較詳細:“他以最大的耐性,強行穿走這兩里長的夾扁谷”“在兩座對峙的高山中間,窄得只容一匹瘦馬擠過去”的山谷,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駱駝身材高大,可想而知要闖過去是十分艱難的!但它還是闖過去了,付出的代價是“頭破、肩傷腿腳流血”,駱駝的堅毅、頑強令人贊嘆。饑餓勞累,寒冷酷熱、孤獨都沒有動搖他的意志,他最終走到了珍寶關。從中不難發(fā)現(xiàn):駱駝之所以成功,在于它有著堅定的信念,有著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百折不撓的毅力,而這也是前面那些眾鳥獸所缺少的。
課文在寫駱駝經(jīng)歷這些艱難險阻時,沒有寫駱駝在想些什么。如果你是這頭駱駝的話,你會想些什么呢?
這部分除了寫駱駝,還列舉了鸚鵡,燕子這兩個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確:
①寫鸚鵡是為了反襯出駱駝的頑強精神。②在文中燕子的形象不同于其他動物。他最先領悟到駱駝的無私、高尚。文中的燕子,可以說是代作者點明了駱駝的精神,同是也說明駱駝高尚行為給別的動物的教育作用。
學生品讀課文1—10自然段,并回答:這些動物在尋寶過程中表現(xiàn)如何?問題討論結束后,讓學生思考寫這么多動物有何作用?進而總結出是為下文突出刻畫駱駝做鋪墊,從反面襯托了駱駝。學生在品讀課文11—19自然段時設計了:駱駝是以怎樣的形象出場的?駱駝在尋寶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它的表現(xiàn)如何?駱駝是怎樣想的,等等。讓學生在討論中得出:駱駝所追尋的并不是金銀珠寶。在它眼里,那些能變沙漠為綠洲的植物種子才是真正的寶貝。
本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xiàn)了“少教多學“的教學理念,使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學習能力得到了較好的體現(xiàn),打造出了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