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人格理論是精神分析理論的核心。弗洛伊德人格理論中有三結構:本我、自我和超我。如果這三重人格結構失調,或者被外界力量所破壞,就會使人產生精神方面的疾病;不加以治療的話,還會損害人格健康,甚至威脅到生命。為此,文章將對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進行具體分析。
關鍵詞:弗洛伊德;人格理論;三重結構;焦慮;自我防御機制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類不僅開始向外太空探索,更是不忘研究自身,討論人格問題。人格問題歷來是哲學家們非常重視的問題,只有真正認識了自身,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思想。弗洛伊德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闡述了人格問題,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人格理論,正是人格理論讓我們更好地認識到人作為社會動物,是如何在社會進化的過程中慢慢形成自己的人格的。
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論的內容
(一)人格結構
對于人格結構,弗洛伊德提出過一次修改,一開始他提出了“二部人格結構”,將人格這一整體分為無意識和意識兩部分。但實際上他認為人的思想是由意識、潛意識和前意識共同構成的。這里的潛意識就是我們所說的無意識,也就是它一直存在著,但是我們自己卻對它的存在毫無知覺。弗洛伊德表明,潛意識是人的原始沖動,這些沖動是在人類內心深處隱藏著的,受到本能驅使。意識是人類自身能感覺到的,它起到一個約束作用,可以壓制人類內心的本能和欲望。人們的活動往往表現(xiàn)出來的都是受到人類意識的影響,但其實意識只是人格的一小部分,無意識才是一個人的精神主體。
后來,弗洛伊德對“二部人格結構”進行了修改,他又重新提出了“三部分人格結構”理論,把人格分為我們熟悉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無意識的人格結構,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它并不遵循我們所處社會的社會原則,但是它是建立人格的根基。本我遵循著“唯樂原則”,它會自然地擺脫痛苦,遠離痛苦,向著快樂靠近。而自我意識是通過后天學習來的,它受到一個人成長環(huán)境和所得教育的影響。超我,是已經被社會規(guī)范化的自我,他處于一個人人格修養(yǎng)的頂層,可以完全遵循著道德標準來進行生活。超我指導著自我,限制著本我。人格構成的三部分分別都有各自的想法和追求,本我追求快樂,自我追求現(xiàn)實生活,而超我則是在追求完美。只有這三種人格協(xié)調發(fā)展,一直處在一個平衡的狀態(tài),才能保證人格的健康和正常,一旦哪個人格出現(xiàn)了不協(xié)調,這個人的精神方面就會出現(xiàn)問題。
(二)人格動力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獲得的動力是有一定限制的,一旦人格中的某一系統(tǒng)獲得了較多能力之后,另外的系統(tǒng)就會相應地喪失一部分能量。就比如說,如果一個人有堅定的自我,那他的本我和超我就會變得渺小。人格的動力狀態(tài)取決于能量在各系統(tǒng)之間的分布,這些系統(tǒng)獲得不同能量之后能指揮一個人的行為。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一個人的大部分能量都給了超我,那么他一定是個品德高尚的人,非常符合社會道德規(guī)范;如果一個人大部分能量被自我控制,那這個人就會很實際;換句話說,如果這個人的能量被本我控制了一大部分,那這個人辦起事兒來會變得很沖動。我們觀察一個人辦事、說話、交流等各種行為活動,其實都是受到他人格中能量分配的影響。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本能都受到無意識的支配。而人格系統(tǒng)中的能量都來自于一個人的本能。人的本能有很多,可以說人有什么需求,他就會相應地演化出什么樣的本能。經過弗洛伊德的整理,他認為人的本能應該分為兩部分,即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我們這里說的生的本能,其實就是人類為了延續(xù)生命而形成的本能,又被稱為“力比多”,包括饑餓、口渴、性沖動等,這些都是為了生命以更好的狀態(tài)延續(xù)而形成的本能。死的本能是幫助人返回生命之前狀態(tài)的一種能量。也就是說,死亡即不再有生的欲望,而這種欲望傾向于毀滅和自我毀滅,也就是說它會驅使人類做出攻擊別人的行為,往宏觀上說,戰(zhàn)爭也是受這種欲望的驅使。如果將這種本能轉化到一個人的內部,那么它就有可能造成這個人的自我責備、自殘,甚至自殺等行為。
(三)人格適應 : 焦慮與自我防御機制
焦慮是一種人格不適引起的痛苦情緒。出現(xiàn)這種情緒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們人格中的一個重要系統(tǒng)——自我,它不能繼續(xù)保持各部分的協(xié)調了。我們前面提到過,自我控制著人的行為,它牽制著本我和超我,還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但是實際上,自我并不是總能協(xié)調好各部分之間關系的,如果本我、超我的要求過高而且互相抵觸,自我會表現(xiàn)的軟弱無力。這個時候就出現(xiàn)了焦慮的情緒。我們通過分析焦慮的來源,可以將焦慮分為三種:真實性焦慮、神經性焦慮和道德性焦慮。而這三種焦慮所對應的問題點分別出在外部世界、本我和超我上。
真實性焦慮是比較正常的焦慮,它的起因是因為外部世界過于強大,人格中的自我才相應地變得軟弱,說到底是對外部環(huán)境的一種害怕。其實換句話說,這種焦慮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能力,我們對于強大的外物,總會有一種逃避的心理。就比如說考前焦慮,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焦慮,擔心自己考不好,擔心自己沒有復習到位,這都是很合理的一種情感體現(xiàn)。
神經性焦慮是一種病態(tài)的焦慮。它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本我太過軟弱。這種焦慮的通常表現(xiàn)有害怕一些可能發(fā)生的災難,或者將偶然發(fā)生的事情想成不祥的事情,比如將地震想成是神仙要懲罰某個人,或者坐車的時候害怕在山路拐彎處會掉下去等。其實這種焦慮本身和危險沒有任何關系。
道德性焦慮是對超我軟弱的表現(xiàn)。一般有這種焦慮的人層次都比較高,他把自己的行為盡量完美化,但是他又怕自己的行為不能滿足自己完美的理想,從而感到十分的焦慮。一般這種行為多出現(xiàn)在道德高尚的人身上,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要求比較高,哪怕是一個稍微有些違背道德的念頭都足以讓他們感到羞愧,而道德敗壞之人本身就不會有能量大的超我,自然也不會受到自我的約束而產生焦慮的感覺。
所以,焦慮其實是反映出人格系統(tǒng)中不協(xié)調的狀態(tài),自我無法進行調整,這也是人格給自身發(fā)出的一種信號,當這種信號發(fā)出時,自我已經在盡力地采取措施。雖然這種焦慮是一種不太好的情緒,但是它起到了很重要的警醒作用,我們在接收到這種信號之后就會做出相應的調整,從而保證身心的健康。但是一旦調整不過來,過多的焦慮被累積下來,就很可能導致精神疾病的出現(xiàn)。
焦慮是可以防御的。我們發(fā)現(xiàn)根據(jù)弗洛伊德的觀點,緩解和防止焦慮是自我的一個存在意義,自我能在防御焦慮的過程中幫助形成一個健全的人格。自我的這一個作用也被稱為自我防御機制。自我防御機制抵抗焦慮的重要手段有:(1)壓抑,這里所說的壓抑就是將這種焦慮壓抑到人的潛意識當中。(2)投射,指的是自我把自身產生的不好的沖動來歸責于他人,我們現(xiàn)在聽到最多的一種說法是,猥褻婦女的罪犯將責任歸咎到女孩穿衣太少,這就是一種非常錯誤的投射。(3)反向,這種手段是說把某種不被道德所允許的沖動用相反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4)否認,自我直接拒絕那些使人痛苦的事情。比如我們比較常見的是在進入游樂園的鬼屋時候,有些人因為害怕而直接閉上了眼睛,并在潛意識當中形成了一種“只要我看不見,我拒絕接受,這件事就不會發(fā)生”的心態(tài)。(5)合理化,自我采用一種自認為正確的方法讓引起焦慮的不合理行為變得看上去合理。(6)抵消,指自我采用某種行為來針對已經發(fā)生的不好的事情進行彌補,并企圖消除這件不好事情的惡劣影響。(7)升華,這是一種把自己的欲望轉化成可以為人類社會所接受,或者有益于人類社會的行為。(8)轉換,將引起自己焦慮的人或者事轉移到別的地方。(9)固著,這是說兒童時候哪一段重要人格形成時期沒有做好,導致成人以后在行為上出現(xiàn)偏差。(10)歪曲,指的是自己認為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而其他人的行為和意識才是錯誤的。(11)幻想,用幻想的手段在夢中或者在腦子里將現(xiàn)實問題進行處理,然后告訴自己這件事已經處理好了。(12)攝入,這是一種把不正常意識和行為看做自己人格體系一部分的行為。(13)隔離,將與自己格格不入的意識和行為方式摘出去,遠離自己,這樣才能將自己的人格形成統(tǒng)一。(14)幽默,這是一種在受到威脅時候采用的方法,通過幽默來化解眼前的尷尬。(15)補償,指某個方面有不足之處,通過別的地方來進行不足。
自我防御機制可以很好地抵抗焦慮,從而保護自己的人格得到平衡和統(tǒng)一,使其獲得心理健康發(fā)展。
(四)人格發(fā)展與心理性欲
弗洛伊德認為,每個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經歷幾個有序的發(fā)展階段,而這幾個階段的發(fā)展會直接影響到今后的一生。他認為一個成年人的人格其實在人類出生的前五年就已經完全形成了。弗洛伊德將人格發(fā)展的幾個階段歸根于人類本能的發(fā)展,而本能的發(fā)展又歸根于身體的發(fā)展。所以,他將人類本能的發(fā)展分為了五個階段,即口欲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和生殖期。這每一個階段都會有身體與性沖動有關的矛盾,一旦這一階段的矛盾沒有得到順利解決,身體沒有得到應有的滿足,這個人在今后的人格形成中會出現(xiàn)“停滯”甚至是“倒退”,而這種倒退行為在其成年之后會有明顯體現(xiàn)。比如一個成年人受挫之后,他變得很幼稚,會哭泣、抽煙等,這就是倒退到了他停滯發(fā)展的那個階段。如果這一停滯發(fā)生在口欲期,那么這個人成年之后一旦受挫會沉溺于吃、喝、抽煙等行為當中。或者口欲期的晚期如果出現(xiàn)了停滯,這類人在牙齒、牙床上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在將來會容易從事那些與撕咬行為等同的活動,容易挖苦和諷刺別人。
這里值得討論的是人類的性器期發(fā)展,這一發(fā)展期通常出現(xiàn)在兒童三歲到五歲的時候,他們剛剛有了性別意識,明白自己跟異性哪里不太一樣,這時候他們的動欲期在生殖區(qū)上,這時候他們對跟自己性別相對的長輩是非常依戀的,最典型的要數(shù)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我們根據(jù)弗洛伊德的觀點得出,三到五歲的男孩開始逐漸對母親產生強烈的依戀感,還萌動出愛戀的欲求,這個時期的男孩對父親的脾氣會差一些,因為他們的潛意識當中是想獨自霸占母親,想要達到這個目的就需要將父親清除掉。但是隨著他們逐漸長大,這種獨占清除父親的想法會變化,他們開始對父親的行為表示認同,并開始像父親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男人。這一階段對兒童的成長和社會化是非常重要的。當然,這種情況也會出現(xiàn)在女孩子身上,她們對父親的依戀也是生殖期的一大特點。
二、弗洛伊德人格理論的意義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給傳統(tǒng)的倫理學研究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傳統(tǒng)倫理學普遍認為人都是受理性支配的,而弗洛伊德的多種觀點表明,人是受到潛意識和人類本能驅使的。首先,在大多數(shù)倫理學體系中,人都是可以自我控制的,可以根據(jù)理性思考來支配自己的行為,而且通過人類努力,人類可以適應道德準則和規(guī)范,創(chuàng)建更美好的世界。但是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的行為還被很多非理性因素制約著。所以,弗洛伊德打破了人類倫理學對于理性思考的依賴,引入了精神分析的理論,使理性和非理性得到了和諧統(tǒng)一。在教育上,弗洛伊德強調了對于兒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應該了解兒童的心理成長歷程,幫助兒童形成健全的人格。因為一個人一旦童年時候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和創(chuàng)傷,會給他/她一輩子都造成人格障礙。所以,重視早期教育,從小培養(yǎng)孩子擁有健康的心靈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宜早不宜晚,一旦兒童的心理沒有得到及時糾正和引導,那么將來再做彌補是很難的。
三、弗洛伊德人格理論的貢獻
弗洛伊德發(fā)現(xiàn)了潛意識的存在,這幫助人們進入了一個一直被忽視的精神世界,也讓人們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內心和精神。同時,弗洛伊德發(fā)現(xiàn)了性在人格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讓人們更加重視生物因素,也將性最終搬到了人們面前,讓大家對性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不是受到傳統(tǒng)觀念的約束,對性避而不談。弗洛伊德對于人格中非理性的部分研究較深,這是一直以來被人們所忽略的部分,非理性部分的發(fā)掘豐富了人的內涵,讓我們加深了對自我的認識。
四、結語
弗洛伊德的理論可以說是對人類內心的一個剖析,可以幫助人類進行自我審視,加深對自我的認識,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弗洛伊德的理論過分強調了人類非理性的一面,強調了性欲在人格發(fā)展中的重要性,這些不足是我們需要注意的。總體而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對二十世紀的人類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對文學、宗教、文化、教育等的發(fā)展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2] 孟昭勤.弗洛伊德人格理論在倫理學上的意義[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學版),1995(04).
[3] 張書義.弗洛伊德人格理論述評[J].天中學刊,1998,13(34).
[4] 弗洛伊德.無意識的結構 轉引自 弗洛伊德心理學與西方文學[M].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129.
作者簡介:李敏(1994.07- ),女,漢族,山東德州人,哈爾濱理工大學,研究生碩士,研究方向:科學技術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