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花港迎春小學 張玉平
一年級的數(shù)學課已經是20多年沒上了。當接到一年級教研組的邀請時很是糾結一番,最終才選定了計算教學的內容。一是一年級學習內容中大部分與計算有關;二是在現(xiàn)行的教學中,對基礎的計算教學偏重結果忽視過程的現(xiàn)象較為嚴重。針對計算教學唯結果的做法,張?zhí)煨⒔淌谡J為,在數(shù)學課程改革中,應對計算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地位重新進行定位,主要有幾點:一是計算教學不再是單純的技能訓練;二是把它作為解決問題的一個組成部分,把計算與實際問題情境聯(lián)系起來;三是計算教學不再是唯一的按標準程序計算的訓練,應提倡算法多樣化,重視計算策略靈活性與創(chuàng)新性的訓練;四是計算不再是以“筆算為重點”,而是根據實際需要,選擇不同的運算方式解決問題,加強口算,重視估算,引進計算器。但是計算機不能代替學生來思考,而思考的過程恰恰是發(fā)展學生能力的過程,這就是過程的價值?;谝陨险J識,筆者在教學中是這樣做的。
看過很多教學設計,也聽過許多的低年級的數(shù)學課,不少教師總是喜歡改編教材的情境,換上“喜羊羊”“美羊羊”等動物的情境,自認為這樣就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個人認為,在數(shù)學課上,適當?shù)默F(xiàn)實背景對于初學數(shù)學的小學生來說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幫助或指導學生從現(xiàn)實背景中抽象出數(shù)學符號、數(shù)學概念、數(shù)學規(guī)律,通過這個過程,讓學生形成一些數(shù)學抽象的能力,增加一些數(shù)學素養(yǎng)。
教學中筆者設計了如下的環(huán)節(jié):
1.請大家把書翻到第74 頁,看一看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是什么?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相應板書課題:兩位數(shù)加一位數(shù)。
2.請大家仔細觀察教材情境圖10 秒鐘,教師倒計時。
(1)學生合上書本回憶:情境圖中有幾位小朋友?分別是誰?他們又分別說了什么?
(2)根據學生回答出示:
條件一:小明有9張畫片。
條件二:小亮有24張畫片。
條件三:小紅有6張畫片。
(3)算式9+6 求的是什么問題?你還能提出像這樣列式計算的問題嗎?
(4)問題一:小亮和小紅一共有多少張畫片?
問題二:小亮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張畫片?
3.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列出算式并嘗試解決,和同學交流計算方法。
我們真的驚嘆學生有如此的記憶力,學生在短短的10 秒鐘內不僅記住了三個小朋友的名字,還記住了他們畫片的數(shù)量。要知道在提問題前筆者的要求只是仔細看情境圖,并沒有明確的指向。但我們也可看到,還有不少學生面對問題不知所措,這倒不是學生興趣不濃,而是在平常的教學中教師根本沒有這種訓練。而這種“裸情境”通過這樣的方式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和思考力。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逐步抽象出情境中的數(shù)學問題。
課程標準倡導學生自主探索的合作學習方式,現(xiàn)在又流行“深度學習”,但是常識告訴我們,學習是一種復雜的行為。人的學習行為顯然是生物界豐富多彩的學習現(xiàn)象中最高端、最復雜的,因為人的大腦的學習能力及潛能是難以詳述的。所以,就學習當中的“操作”和“討論”筆者認為應凸顯學生的學習個體性。
小學生的思維是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逐步過渡的,學生通過小棒的操作對本節(jié)課兩位數(shù)加一位數(shù)的進位方法的算理認識更清晰也更為深刻。但從操作的層次上來分,可分為操作性操作、理解性操作和驗證性操作。在一年級上冊教材中,教學中有很多“用小棒擺一擺”的提示語,這樣基于動手的操作性操作,是一年級學生一個必不可少的經歷過程。而到了一年級下冊的教材中盡管也出現(xiàn)小棒圖,但并不提出“用小棒擺”的要求了,這就告訴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的小棒操作過渡到理解性操作的層面,也就是可以讓全體學生在“頭腦中擺小棒”,從而達到直觀理解的目的。
課堂實踐中筆者是這樣教學的:
1.如果我們拿小棒來表示24 張畫片,你會選擇下面哪一種表示方法?為什么?
2.待學生選擇了A之后繼續(xù)追問:接著擺6根,你又會選擇下面哪一種方法?為什么?
3.理清法明:
4.驗證:
數(shù)數(shù)驗證:24,25,26,27,28,29,30
實驗驗證:從書的24頁到30頁
計算器驗證:
就學生的討論而言,一年級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說與聽的習慣,所以以同桌討論為主,討論時要求兩人面對面,互相看著對方,我說你聽,你說我聽。聽聽同桌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者判斷對方說得對還是錯,當同桌沒有理解時要努力教會對方,共同進步。慢慢地,等學生養(yǎng)成討論的好習慣后再進入四人小組的討論。
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離不開練習的質和量,但我們所說的練習不是題海、不是刷題,教學切忌“就題論題”,只為求得答案、只為對錯而教,這樣只會把學生越教越死,我們要為思考而教,為舉一反三而教。計算教學一是要加強口算的訓練,100以內的口算是所有計算的基礎,尤其是20 以內的加減法、九九乘法口訣。所以,每節(jié)數(shù)學課前的2~3分鐘要保證10道左右的口算訓練。口算采用的形式常有兩種:一種是視算,學生看教師出示的口算卡片寫答案;另一種是聽算,教師報算式學生寫答案。一般開始時視算給學生看卡片的時間是4秒左右,聽算教師報兩遍,慢慢地時間可縮短。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學生一上課就進入學習狀態(tài),提高學生的專注力、記憶力和計算力。二是要重質增效,課堂教學中既要重視學生的算更要引發(fā)學生的想。如在本課教學中,在學習了24+6=30 后,筆者讓學生思考這兩道題:2□+□=30;□4+6=□。思考的是兩道題,但練習的卻是兩類題,就題量來說也有20 道了。既有量的要求,更有質的提升。有每節(jié)課口算的堅持,有每節(jié)課幾十道題量的練習,再加上舉一反三的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計算能力定會在長久堅持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