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改紅
對初中語文而言,課外閱讀不再是可有可無的任務,它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情感態(tài)度及學科素養(yǎng)。同樣,課外閱讀不能變成一種程式,讓學生只進行表層閱讀,應使學生多維地了解它、深刻地體驗它,使之成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一部分。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外閱讀教學時,要組織一定量的主題閱讀,進而使學生對文本有一個立體的了解。主題閱讀,是一種新型的閱讀方式,它以相關的主題為語文閱讀教學的切入口。現(xiàn)以《創(chuàng)業(yè)史》為例,展示粗淺之見。
一、閱讀與之相關的小說
語文素養(yǎng)明確要求學生閱讀一定量的小說,這些小說,又以經(jīng)典、有一定社會教育意義的名著為主,比如四大古典名著等。學生的閱讀量有限,接觸的文本有限,相關認知也有限。因此,要了解一部小說,就不能讓他們就事論事地把它讀完,還要讀與之相應的同時期的一些小說。這樣既可以使學生了解作者當時的創(chuàng)作背景,也能了解當時的創(chuàng)作思潮。比如,學生說梁生寶這個形象是個虛假的、現(xiàn)實生活中不存在的人物。學生覺得一個在小農(nóng)之家出身的孩子,梁三老漢經(jīng)常拾糞,他的兒子不可能有如此之高的思想覺悟。教師問學生:梁生寶的覺悟高從哪兒可以看到?學生搬出了文本中的這句話,“跟黨走,沒什么慌的。”可見,這是真閱讀,學生能從細節(jié)中分析出人物的性格。同時,教師要讓學生到前面去講《創(chuàng)業(yè)史》,每天講一章,當學生知道了所有故事發(fā)展的來龍去脈,他們就能夠透徹地理解梁生寶。接著,教師讓學生閱讀周立波的《山鄉(xiāng)巨變》,一個跟《創(chuàng)業(yè)史》同時代的作品,描寫的背景也差不多。教師設置這樣的問題:《山鄉(xiāng)巨變》寫的哪兒,里面什么地方的方言用得比較多。比較一下與《創(chuàng)業(yè)史》中的語言特色。接著,教師話鋒一轉,讓學生去比較梁生寶與李月輝這兩個人物。教師問李月輝怎么樣,學生發(fā)現(xiàn)作為清溪鄉(xiāng)黨支部書記的他,工作一直都是很認真和負責的。教師接著問:他為什么有這么高的覺悟?學生在主題閱讀中,感知到那個時代的寫作特點,即對英雄人物總是進行高大上的描寫,總是對人物的思想進行完美的表述。
二、比較與之相關的細節(jié)
就主題閱讀而言,有大主題也有小主題。就一個細小的主題而言,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相關文本進行對比閱讀。一方面給學生更多的閱讀體驗,一方面讓學生多方面掌握寫作技巧及語文的內核。教師喜歡在講臺上將這樣寫作的好處進行詳細講解,以讓學生在做閱讀分析時取得高分。但為什么不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感知呢?以《創(chuàng)業(yè)史》為例,教師讓學生體會里面人物的外號,進而從名字入手,體會人物的性格。學生在書里羅列出以下綽號:梁三老漢叫白鐵刀;王栓栓父親就王二直杠;郭振山叫轟炸機。教師問學生這些外號表明了人物什么性格,他們說更能直截了當?shù)刂廊宋锏膫€性。這為他們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提供了一把新的鑰匙。同時,教師開始了與綽號相關的主題閱讀,首先讓學生隨便閱讀《水滸傳》,因為大多數(shù)學生都讀過這本書,讓他們進行“找讀”,找出一些人物的綽號來。于是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各小組將找到的信息進行綜合,于是知道了這些大人物的外號:天魁星、呼保義,宋江;天罡星、玉麒麟,盧俊義;天機星、智多星,吳用。通過文本的交替閱讀,學生對這類人物的性格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教師沒有要求的情況下,他們也通過閱讀《魯濱遜漂流記》,知道野人叫星期五。通過名字,他們就能知道這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物。
主題文本閱讀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他們會從更多可能的方面思考文本中某一獨特的現(xiàn)象。也就是說,學生之前總是在比較狹小的天地里品味書中的文學味道,現(xiàn)在學生可以在不同類型的文本中尋找相關的閱讀技巧,以更好地運用到其他作品的閱讀中。
三、討論與之相關的思想
課外文本閱讀的過程,就是學生精神素養(yǎng)提升的過程。就精神層面而言,學生能從文中汲取有用的思想情感并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作為自己前行的力量。以《創(chuàng)業(yè)史》為例,學生在第二段讀到這樣的一段內容,“秀蘭同改霞一同放學,以前她們也是這樣,改霞情不自禁地說出秀蘭的心事,兩個這兩個同學就開始吵鬧著。教師讓學生先猜一猜下文,他們竟然猜到,秀蘭與改霞約定不說出秘密。秀蘭的未婚夫楊明山在戰(zhàn)場上,而改霞則是想方設法去解除婚約,她的心里住著一個思想上進的青年伴侶?!苯處焼枌W生:如果你是改霞,會怎么做?讓學生進入具體情境,去思考自己的未來。初中生正處在情竇初開的年齡,這正好給他們上了一節(jié)很好的情感課。同時就這一主題,教師推薦了與《創(chuàng)業(yè)史》同時代的一部名作《青春之歌》,讓學生比較“詩人兼騎士”余永澤與“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林道靜之間的愛情故事。學生這樣描述林道靜,“她對生活充滿了熱情,用一團火去溫暖別人,盡管她尋找工作受挫,但她思想不甘落后,與北大的學生一起,點燃愛國的火花,點燃上進的力量。”
教師讓學生比較改霞與林道靜對待愛情與生活的態(tài)度,讓學生在主題閱讀中,清楚地分析出人物的內心世界。這樣的主題閱讀,讓學生將生命的觸角、靈感的嗅覺伸到更遠的文本中。學生思想的形成與改變,往往不是通過一個文本能夠實現(xiàn)的,是多個文本綜合下的結晶。
所以說,在課外文本中滲透思想,不是強加給學生,而是慢慢潤澤。
結語
閱讀,正如語文學習一樣,功夫總是在課外。教師給予學生更多的應是方法的指導、習慣的培植。教師應通過諸多的主題閱讀,例如群閱讀、長閱讀、整體閱讀等方式,深化學生的閱讀體驗,使學生有更多的收獲。當然,教師進行主題閱讀時,要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要注重與學生情感及認知的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