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榮輝
(遼陽市第九人民醫(yī)院CT室,遼寧 遼陽 111008)
脊柱骨折屬于骨科臨床中的多發(fā)病,該病的主要發(fā)生因素有重物壓砸、意外車禍、高處跌落等[1]。當患者出現脊柱骨折后,其骨折部位多伴有壓痛、腫脹、肌肉緊張及活動受限等有關病征,而且頭頸部也會出現疼痛[2]。針對該病患者采用合適的檢查方法予以診斷具有相當關鍵的臨床意義。當前,臨床中用以診斷脊柱骨折的方式以X線、CT、MRI等為主。此文從因患脊柱骨折進入本院診治的患者中選出73例為調研對象,著重評價X線和CT影像學用于脊柱骨折診斷中的效果情況,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從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因患脊柱骨折而進入本院診治的患者中選出73例,上述患者都經手術確診為脊柱骨折者,且手術前都施行X線、CT掃描兩種檢查,已簽署了本次調研活動的知情同意書;包含42例男性,31例女性;年齡處在27~74歲,中位年齡(45.5±7.02)歲;當中,18例為頸椎骨折,25例為胸椎骨折,30例為腰椎骨折;致傷因素:31例意外車禍致傷,22例墜落受傷,14例滑倒致傷,6例重物砸傷。
1.2 檢查方法:X線檢查的操作方法:儀器選用中科美倫DR系統(tǒng),對患者施行脊柱正位、側位片攝取檢查,并依照個人實際傷情予以雙斜位片攝取檢查。CT掃描檢查的方法:儀器選用島津SCT-4500型CT,將掃描層厚調整為2~5 mm,轉速設置為0.6 s,螺距設置為1.0,電流調整為150 mA,電壓調整為120 kV;輔助患者取仰臥體位,CT掃描平面和患者椎體需保持垂直,實施連續(xù)掃描。由兩位影像閱片診斷醫(yī)師共同負責全部患者X線平片、CT掃描片的觀察和分析工作。
表1 兩種檢查方法診斷情況
1.3 評估指標:經兩種影像學檢查后,分別觀察以下指標: ①骨折部位是否顯示骨折線;②椎體有無出現壓縮;③附件的骨折狀況;④骨折片有沒有突入到椎管內;⑤椎體有無旋轉脫位征象。以上各指標劃分成3個等級,3分:清晰可見為3分;2分:比較可疑但未能確定;1分:確定沒有[3]。
1.4 統(tǒng)計學方法:對各項調查數據進行分類統(tǒng)計,使用SPSS22.0軟件予以計學處理,計量數據表達為均數±標準差,計數數據表達為例數和百分比(%),計量數據的比對經過t檢測,計數數據的對比經過χ2檢測,當對比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時以P<0.05來表示。
2.1 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正確率比較:73例患者經CT檢查和手術診斷符合的有71例,正確率是97.26%;經X線檢查和手術診斷符合的有59例,正確率是80.82%;這兩種方法的診斷正確率對照有較大差異性(P<0.05)。兩種檢查方法診斷情況見表1。
2.2 兩種檢查方法的指標評分比較:CT檢查各項指標的得分平均是(11.7±1.59)分;X線檢查各項指標的得分平均是(8.5±1.73)分,二者指標評分對照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脊柱作為人類軀體承重的主要部位,其受到垂直軸向沖擊力、前屈力或壓力時較易出現骨折癥狀,且多以胸椎、腰椎骨折為主。X線是臨床中檢查脊柱骨折的基本方式之一,其兼具操作簡便、費用便宜、輻射量較小等運用特點。利用X線檢查脊柱骨折時,可以整體直觀病變部位,以確定骨折具體節(jié)段及全面情況。然而,由于受到重疊性影像的干擾,導致X線平片中的一些細節(jié)部位難以清晰顯示,特別是對脊柱后部骨折及脊柱管受累程度的檢查受到限制[4]。選擇CT掃描技術及三維重建技術可清晰顯示出病變細節(jié)情況,尤其適用于檢查X線片難以正確鑒別的脊柱后部骨性結構骨折和軟組織病變狀況,可以清楚觀測椎管狹窄程度和形態(tài),且對附件骨折部位的顯示也較為準確。另外,CT可實現一站式掃描服務,減少患者移動幅度,可預防因檢查移動而出現脊髓、軟組織及神經重復受到損害[5]。
此研究的結果部分指出,CT掃描73例脊柱骨折患者的診斷正確率及各項指標評分都優(yōu)于X線,特別是針對骨折線錯位、附件骨折的檢查正確率高于X線。由此表明,對脊柱骨折實施檢查診斷時,要注重發(fā)揮X線和CT檢查的互補作用。X線檢查可用于診斷大部分脊柱骨折情況,但重癥患者或出現脊髓損傷的患者要需選用CT掃描進行診斷,以提升診斷檢查的總正確率。